Scienc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os (白杨), 信区: Science
标  题: 从诺贝尔奖看中国的科技现状
发信站: 紫 丁 香 (Wed Nov  4 09:22:09 1998),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eos 的信箱 】
【 原文由 Wang 所发表 】
标  题: 从诺贝尔奖看中国的科技现状
发信站: 日月光华站 (Fri Oct 30 13:57:10 1998),  WWW-POST@194.138.37.35

Brim:暂且把这放在您这里,多谢了!

从诺贝尔奖看中国的科技现状

● 闻喜

  今年和去年一样,由于有华人获奖,在华文媒介更是兴起波澜。
当然,每次有华人得奖的好消息公布的时候,总是会有人问,何时中
国才会有人得奖?

  本文将从分析今届诺贝尔奖的特点,看看中国科技的现状。由于
和平奖、文学奖的可比因素太复杂(和平奖这个名字都令人奇怪,基

本能获得此奖的都是世界上最不和平的地方),本文将不涉及。


本届诺贝尔奖的几个特点


  一、美国的垄断地位已无法取代。今年除经济学奖为在英国的
印度籍经济学家获得外,物理、化学、医学奖全部为美国科学家夺得
,即使其中有英国籍的波柏分获化学奖,但他们所有的工作都是在美
国完成的。美国获奖的科学家分布于美国各地,从东海岸的纽约、中
部的伊州、西海岸的加州到南部的德州,可说是遍地开花。这不但显
示美国这世界唯一的超级强国,几乎在所有的领域有其霸主的地位,
美国是当之无愧的科技强国,也从另一方面显示出美国式的自由竞争
带来了丰硕的成果。

  从美国几乎包办奖项的事实,我们也可以看到,美国社会的兼容
并蓄造成美国的人才汇聚,获物理奖的崔琦教授出生在中国、斯托默
出生于德国,获化学奖科恩出生在奥地利、波柏则出生于英国(仍为
英国籍)。除了这些获得诺贝尔奖的以外,当今活跃在美国科技界的
杰出人才,又有多少一定是在美国出生的呢?可见美国科技社会的包
容性是美国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科学家的年轻化。我们看到,虽然不少得奖的科学家并不
年轻,但他们完成为其带来荣誉的工作时都比较年轻,获得物理学奖
的劳弗林以及斯托默,完成他们杰出工作的年纪都是33岁,而获物理
学奖的另一位,普林斯顿的崔琦教授,获化学奖的科恩和波柏,获医
学奖的依纳罗和慕勒,都是四十多岁完成其杰出工作的。历来,三、
四十岁取得成就的诺贝尔奖得主占了绝大多数。

  三、学科的渗透,成就了获奖者。今年典型的例子是数化学奖的
获得者科恩和波柏,两位获奖者均是物理学家。在记者招待会上,

科恩在物理系的同事也还错误的将化学奖说成物理奖,实际上他们两
位的成就,获得化学奖或物理奖都是可以的,但他们的成就对化学的
影响,远比对物理的影响来得深远。

  当今做量子化学计算的,大概没有什么人不知道“Gaussian”软
件,他们两人的成就,就是造成了这个软件面世的可能。他们当初面
对那些问题的时候,可能并不知道问题的解决会带来化学的革命,但
科学的发展却让人们看到他们当时所取得成果的重要性。



中国科技发展路途尚遥远


  当然,今年诺贝尔奖的特点远不止以上三点。但我们从这几点来
看当今中国科技界的现状,不能不说中国的科技要有长足的发展,仍
有相当遥远、艰难的路要走。

  早在二十多年前,中国总理周恩来提出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
代化,其中就有一个科学技术现代化。四分之一世纪过去了,中国社
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也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但科技的发
展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中国的科学家要获得诺贝尔奖,在可
见的将来,希望仍是渺茫。

  无独有偶,美国出版的《科学》(Science)杂志,在最近有几
篇文章谈到中国的科技问题,最早的网络中文杂志《华夏文摘》上也
就中国的科技现状展开讨论,就笔者观察,中国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大对科技的投入。这一点许多论者都有论及,朱(金容)
基总理也在不同的场合谈到。但是,中国的科技发展,各方面的制肘
很多,科技的投入,不像有的投资,能够立竿见影(今年的诺贝尔化
学奖是三十多年前的成果),科技的投资也不是每笔都能赚钱的(物
理奖的成果甚至目前仍看不到应用的可能),短视的政府就很容易找
到理由只把它说在嘴上,而不落实到行动上。

  实际上,改革的前十年造成了知识分子的相对贫困的现象,实在
是到了令人忍无可忍的地步。试想,当一个人每天都数着铜板过日子
的时候,又有什么力量来支撑他为科学高峰奋斗呢?而且当今的科学
越来越依靠昂贵的设备,没有足够的投入,又怎能有高质量的产出?
更有甚者,现在许多大学连起码的文献都订不起(这种情况随着加入
国际版权条约而更加恶化),在此之前国内有一出版社专门影印出版
国外科技期刊及书籍,虽然时间上滞后,但许多学校及研究所还订得
起,现在只能订原版书,许多单位只好不订,(有人戏称某大学只有
“线装本”科技书籍),怎么能让在那里工作的科学家追踪最新的科
技动态?

  二、给科学家一个自由的空间。自由的可贵可以从裴多菲的诗看
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生命
和爱情都没有自由重要,自由的重要不是不言自明了吗?新中国从建
国后对知识分子的政策,让人心寒的地方实在数不胜数,政治屡次对
科学家造成冲击,对科学的发展造成阻碍,是到了让当权者反省的时
候了。

  虽然在这一方面,自然科学的受到的冲击要小一点,但谁又能否
认诸如批判“共振论”对科学家心理的影响?同时,在中国经济进行
前所未有的大改革的时候,是最应该出现经济学巨匠的时代,一本《
资本论》解决中国经济理论问题的时代是永远不存在的。经济学不应
是只为社会主义建设图解政策,而应该走到改革的前头。这方面自由
的空间更是必不可少。

  三、不拘一格用人才。与美国科学界精英荟萃相反,中国科技界
可说是捉襟见肘,自己的人才都留不住,根本谈不上吸引全世界的科
技精英,这方面当然离不开前面的两个原因,但落后的中国科技体制
也加重了这方面问题的严重性。

  前几天刚收到美国科技进步协会(AAAS)的会员目录,随便翻开
一页,都可以发现不少显然是中国大陆出生的会员,他们当中很可能
在不远的将来出现杨振宁、崔琦这样扬威国际的科学家。但他们的成
就并不会为中国大陆带来太多的荣誉,反而说明大陆需要更多的检讨
。最近有人著文称,一些在海外出过成绩的科学家,到了国内就成了
庸才,这种说法有一点像“桔生淮南则为桔,生淮北则为枳”的味道
,不过实际的情况倒也是这样。


无法让杰出人才脱颖而出


  中国大陆当前的科技体制,根本无法让杰出人才脱颖而出。不拘
一格用人才,也从另一个角度要求为人才提供一个自由竞争的环境,
中国大陆政策的多变,实际上是一极坏的例子。有一段时间,大陆为
了鼓励海外学人学成归国,制订了相应的政策倾斜措施,学成回国的
人,在住房、提职、资金等多方面给予优惠,虽然吸引了一些人才,
但跑掉的人才更多,这实际上是在变相鼓励出国,只有出国镀一层(
不一定是金,哪怕是锡也好)才有前途。

  文革后最少十年,大学里三、四十岁的人根本不要想升教授;到
了九十年代,政策开始往年轻人倾斜,各个大学比着出最年轻的教授
,三十五岁以上要升副教授、四十五岁以上要升正教授变得难上加难
,苦就苦了夹在中间的那个年龄段。前几年因为太年轻,后几年又因
为太不年轻,同时这种一刀切的结果,也造成不少现在在国外求学的
不少人拥有国内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怪现象。


推动科技是当务之急


  应该看到,当前大陆的科技界,仍没有一项科技成果可以有资格
获得诺贝尔奖提名,而就在我目前所在的学校,至少有好几位有实力
问鼎诺贝尔奖的,美国更有无数具有了实力的科学家,联想到从成果
到获奖的漫长岁月,中国大陆在可预见的将来,仍不会有人能得到科
学方面的诺贝尔奖。

  若有人说诺贝尔奖太高了,不适合国情,那么我们看看一些与国
民经济相关的应用领域,使人失望的的消息远多于使人兴奋的消息,
中国在导弹、卫星技术上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更多领域中,远远
落后于不少国家。科学院在深圳的窗口——深圳科技工业园,建设十
年来,笔者曾多次访问过,其中真正成功的又有几家?

  过去花了大价钱引进的项目(如汽车工业、彩色胶卷工业等),
又有多少消化、吸收、提高了呢?朱(金容)基总理曾反复强调科技
立国的重要性,但愿这届政府真正做一些实事,推动中国的科技进步
,使中国真正能在下世纪中叶成为科技强国。


  (作者为留美的中国大陆学者) 

--

        不要刻意留恋我的风情万种, 你看, 
        那繁花早已随着你的目光飘然逝去...

--
※ 转载:.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6.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6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