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dminto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Badminton
标  题: 羽毛球年终综述:突破与惊喜齐飞,缺憾与纷争共扰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Tue Jan  2 09:46:55 2007)

  2006年,农历丙戌年,62年一次的闰月闰年。

  2006年,羽坛健儿飞跃之年,一年的光阴,无数次的蜕变。

  2006年,中国羽坛荣耀之年,小小羽球在这一年激情飞扬,感动你我。

  站在新一年的门口,回望上一年的种种,羽坛的大事小情有如记忆里散落的珍珠,一
颗一颗地浮现在眼前。各项公开赛的摘金揽银,汤姆斯杯、尤伯杯的双双卫冕,世锦赛上
的笑傲群雄,亚运会的揽收四金……一幕幕的感动和伤怀仿若才是昨天,但日历上跳动的
数字却分明宣告了2007年的到来。缅怀是为了认知,回想是为了遥望,我们用一个个的关
键词来梳理2006年,用它来串起你我共同的记忆……

  关键词:突破

  代表人物一:蔡赟/傅海峰

  在合作三年之后,这对英俊组合为中国队夺回阔别17载的世锦赛男双金牌。

  17年前,李永波和田秉毅用世锦赛金牌巩固着中国男双在世界的领先地位;17年间,
众多男双选手为重塑中国男双辉煌一拨又一拨地来了又去;17年后,蔡赟和傅海峰在西班
牙马德里再次登上世界最高领奖台。决赛中,面对实力稍逊一筹的英国组合,这对极具攻
击力的搭档仅用半个小时就完成了中国男双17年的沉淀与等待。从此,他们在世界顶尖男
双的舞台上拥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代表人物二:林丹

  多项冠军成就“超级丹”,世锦赛夺冠就此摘掉“无冕之王”的头衔。

  七项个人冠军,两项团体冠军,纵观2006年国际羽坛,除了林丹,没有一个人能够获
得如此骄人的战绩。全面的技战术能力、霸气的临场球风,林丹俨然就是球场上不折不扣
的王者。

  一直以来,林丹都缺少一枚从分量十足的男单金牌,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2005年阿
纳海姆世锦赛,林丹都没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2006年10月的马德里,林丹在先后战胜
马来西亚好手哈菲兹、有上乘表现的老将陈宏、渴望再接再厉的队友鲍春来后,用一场场
酣畅淋漓的表演向世人证明:他不是所谓的“无冕之王”。虽然没能从陶菲克手中夺走亚
运会男单冠军,但是在世锦赛上,他已经站在了最高领奖台上,成为真正的世界冠军。而
这,只是个开始。

  代表人物三:鲍春来

  五年之后终尝冠军滋味,发誓要走出“千年老二”之困。

  经历了四年零十个月的蛰伏与等待,2006年韩国公开赛,鲍春来终于又一次品尝到了
男单冠军的滋味;用一个漂亮的360度后空翻,世锦赛四分之一决赛,鲍春来终于结束了此
前逢马来西亚李宗伟必败的怪圈;兴奋地跪倒在地上、激动地向观众挥拍致意,中国公开
赛半决赛,鲍春来终于时隔数年又一次战胜了队友林丹。

  2006年,对于鲍春来说必定是难忘的。通过这一次次的突破,他开始用一种成熟的心
态看待比赛,用一种明朗的眼光分析自己,他在每一次的磨练中寻找自我,在每一次突破
中肯定自我。相信已经找到了自我的鲍春来今后能够走得更远。代表人物四:陈郁

  在泰国公开赛上一举打破“冠军荒”,多年之后终于靠实力走入人们的视野。

  通过2006年泰国公开赛,更多人认识了已经26岁的陈郁;通过网络,大家记住了默默
奋斗的陈郁,一位低调沉稳、幽默睿智的男单队员。

  在2006年泰国公开赛前,陈郁参加过许多的国际比赛,也在苏迪曼杯、汤姆斯杯赛等
团体赛中担当过“超级替补”,但他却从未柒指过任何国际比赛的男单冠军。虽然在队内
训练以及国内比赛中,陈郁被公认是有实力的选手,2002年、2003年,他也曾连续两年获
得全国锦标赛男单冠军,但没有在国际赛场摘金却始终让陈郁很郁闷。

  2006年7月末的泰国公开赛,陈郁一路过关斩将,先后战胜李宗伟、陈宏、陈金等高手
,终于拿到了平生第一个国际比赛冠军。凭借这股势头,陈郁在此后的益阳世界杯闯入决
赛,并在全国锦标赛上力压老对手陈宏问鼎冠军。陈郁正在用自己的实力一步步走进人们
的视野。

  对中国羽毛球队来说,2006年是实现突破的一年,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位代表人物,中
国队获得的突破还有很多,比如以全胜战绩卫冕汤尤两杯,在世锦赛和亚运会上均超越上
届、分获四金等等。一次次的突破既是对中国羽毛球队多年来持之以衡的拼搏的最好肯定
,也证明了中国队在世界羽坛的领先地位进一步稳固。

  关键词:惊喜

  代表人物:王仪涵

  惊喜点:世界杯惊鸿一瞥

  2006年10月的益阳世界杯,在接连战胜张宁、谢杏芳两位大师姐后,一张稍显陌生的
脸孔出现在女单最高领奖台上。王仪涵,这位18岁的上海姑娘无疑是2006年中国羽坛一份
惊喜的收获。从年初的大师赛季军到7月的亚青赛冠军,从10月的世界杯冠军到年底的世青
赛冠军,王仪涵收获了自己第一个洲际冠军、第一个青年赛世界冠军、第一个名副其实的
世界冠军,她用稳定的发挥和傲人的成绩证明自己不只是一匹黑马,不只是冷门的代名词
,这位最年轻的世界冠军说:“这只是个开始”。

  代表人物:王琳、陈金

  惊喜点:大师赛横空出世

  作为2006年国内举办的第一项国际赛事,3月在成都举办的大师赛注定成为小将表演的
舞台。20岁的陈金和17岁的王琳,用近乎完美的表现力克各路好手,在人们的惊讶和赞许
中笑到了最后。

  姚洁、张宁、王晨、谢杏芳,这四名当时世界排名前四位的女单高手都没能抵挡住小
将王琳的冲击,接连被她挑落拍下;波萨那、哈菲兹、乔纳森、皮特·盖德,这四位当时
排名均在陈金之上的世界名将,无一例外地在陈金的拍下俯首称臣。王琳和陈金,在大师
赛上一鸣惊人,从而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队男女单打年轻选手中的佼佼者。

  代表人物:杜婧/于洋

  惊喜点:尤伯杯眼前一亮

  杜婧和于洋,两个假小子似的东北姑娘,凭借大力的扣杀、灵活的跑动、突出的技战
术意识和默契的配合,在2006年初的德国公开赛和亚洲锦标赛上勇夺冠军,她们用出色的
表现为自己迎来了代表中国队参战尤伯杯赛的机会。

  第一次参加尤伯杯这样的团体大赛,杜婧和于洋在场上却表现出超出她们年龄的成熟
和冷静,尽管不是作为绝对主力,但她们在小组赛中不失一局的完美表现,让人们看到了
中国女双新秀激荡出的能量。

  代表人物:女单三小花

  惊喜点:屡胜名将 挑起大梁

  蒋燕皎在丹麦公开赛问鼎,卢兰在韩国公开赛折桂,朱琳则在印尼公开赛和澳门公开
赛力压群芳,女单这三朵“小花”在2006年的国际赛场上竞相绽放。 

  卢兰跻身尤伯杯,蒋燕皎出师世锦赛,朱琳征战亚运会,三朵小花在不同程度上彰显
着花样年华。虽然她们目前还未能彻底动摇“师姐”张宁和谢杏芳在任何一项团体赛中的
主力地位,也未能取代师姐在世锦赛上摘金揽银,但是花开终有期,小花们的表现有理由
让我们相信,她们的即将怒放羽坛。

  一批新人脱颖而出无疑是中国队2006年获得的最大惊喜,除此之外,众老将的“宝刀
不老”也为中国队带来了阵阵惊喜。已经31岁的张宁仍然在球场搏杀,世界排名第一的位
置仍难以撼动;29岁的陈宏再次爆发,世锦赛连退陶菲克、皮特·盖德两位顶尖高手,为
男单夺冠扫清障碍;26岁的高崚在亚运会一天连战三场,象“超人”一般尽收女团、女双
以及混双三枚金牌。每一份惊喜都蕴含着一份艰辛,每一份惊喜都让我们感动,对于2007
年乃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有理由充满期待。

  关键词:纪录

  30比29:张宁与谢杏芳联手创造出最高比分

  2006年10月的日本公开赛,女单决赛依旧是世界排名前两名的张宁与谢杏芳同室操戈
,本是一场习以为常的高手对决,却因为决胜局30比29的结果而引人关注。

  前两局张宁和谢杏芳平分秋色,决胜局,两人从16平战至19平,随后便你一分我一分
相互交替,最终,张宁以30比29的高比分艰难获胜,创造了自21分制实行以来单局比赛的
最高分。

  20比13:林丹遭遇不可思议的失利

  手握7个赛点却被对手实现惊天大逆转,这一幕,发生在2006年马来西亚公开赛林丹与
李宗伟的男单决赛中。前两局,林丹和李宗伟平不分伯仲,决胜局林丹表现更胜一筹,在
战至20比13的大好局面下,林丹却突然失常,被李宗伟连追7分,最终以21比23遗憾地与冠
军失之交臂。

  两个纪录两样结局,张宁与谢杏芳创下的纪录印证了竞争的激烈和她们对胜利的渴望
与坚持;林丹的纪录则是一次“当头棒喝”,提醒每一位高手,在每球得分的新赛制下,
任何一点松懈都会酿成大祸。值得高兴的是,在输掉了这场想输都不容易的比赛之后,林
丹真正明白了21分的残酷,也没有再犯同样的错误。

  关键词:缺憾

  女单:澳门公开赛无缘四强

  近年来,中国女单整体实力超强,前有张宁、谢杏芳两位顶尖高手,后有卢兰、蒋燕
皎等新秀,但在2006年7月的澳门公开赛,中国队女单却史无前例地悉数无缘四强。王琳不
敌中国香港的叶佩延、朱琳败给荷兰的姚洁、卢兰负于中国香港的王晨,奥运冠军张宁更
是输给了荷兰选手梅伦蒂特斯。老将新秀在澳门公开赛的全军覆没,不得不说是中国女单
潜在危机的一个缩影。

  女双:台北公开赛痛失金牌

  自2002年釜山亚运会丢掉女双冠军后,近四年来,只要有中国队强档参加的比赛,中
国队从未让女双金牌旁落过。但是,在2006年的台北公开赛上,中国队在高崚/黄穗和魏轶
力/张亚雯两对主力参赛的情况下,却错失了女双金牌。 

  在这次比赛中,中国队的两对主力悉数败给了老对手、韩国的李敬元/李孝贞,最终眼
睁睁地看着这对韩国组合夺走冠军。

  这次失利为强大的中国女双敲响警钟,此后,中国队重新研究对手,强化自身,以最
快速度巩固了优势。此后,各项比赛的冠军依然由中国女双独享。

  世青赛:遭遇历史最差战绩

  两个冠军、三个亚军,一个季军,这样的成绩,显然不能让出征韩国世青赛的中国青
年队满意。混合团体的失利,男双、混双和男单的落败,暴露出中国队在后备力量上存在
的一些问题,两枚金牌的成绩也成了近年来我国小将在世青赛上的最差战绩。

  亚运会:男女单打冠军旁落

  多哈亚运会,中国队收获四金,整体成绩超越了釜山亚运会的两金,但男单和女单的
失金却令人遗憾。林丹虽然在团体赛两胜陶菲克,但在男单决赛中,他却未能延续团体赛
的胜势,0比2不敌陶菲克。在女单比赛中,张宁和谢杏芳的双保险先后失效,张宁四分之
一决赛败给中国香港小将叶佩延,闯进半决赛的谢杏芳则在苦战三局后,输给中国香港的
王晨无缘决赛。

  在全年大大小小多如牛毛的比赛中,中国队不可能都是最后的胜利者,伴随着突破与
惊喜,留下一些缺憾也在所难免。对中国队来说,有缺憾就意味着自身还存在着不足,提
醒着教练和队员及时地自省与补救,从这个意义上讲,出现缺憾有时也是一件好事。

  关键词:纷争

  林丹与陶菲克:永无休止的PK

  每一次的林陶对决,总能引发最浓的火药味,从日本公开赛到益阳世界杯,从西班牙
世锦赛到多哈亚运会,林丹与陶菲克的每一次较量,总是吸引了最多的眼球。

  林丹和陶菲克都是男单顶尖好手,一个集奥运会、世锦赛、亚运会三项冠军于一身,
一个雄踞世界排名第一宝座长达两年之久,他们之间的对决注定是最高水平的较量。然而
,近一年来,他们之间原本单纯的比拼却被平添上太多的“恩怨”。每逢大赛,他们总免
不了被拿来大炒一番,而重点往往是他们之间所谓的“恩怨”。比赛期间,他们被问到最
多的问题也无非是对各自的评价,而且这类问题的问法也大多带有一些“挑逗”的感觉。
久而久之,两个只在场上有所交流的高手之间似乎真的全方位较起劲儿来,“林丹说陶菲
克球风太差”、“陶菲克说林丹根本不是我的对手”……诸如此类的报道频频见诸于报端
网络。

  在这样的炒作之下,林陶对决的确是愈发受到关注,但是,这些炒出来的“恩怨情仇
”或许也扰乱了两位高手的心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发挥。

  周蜜:众说纷纭的“出走事件”

  是去马来西亚出国旅游?是去马来西亚做黄妙珠的陪练?是去马来西亚转换国籍打球
?2006年8月,关于前中国队女单名将周蜜赴马来西亚一事在各大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 
“李永波说……”、“李永波说……”一时间,关于中国队总教练李永波的各种真假难辨
的言论也充斥着媒体。在媒体的狂轰乱炸之下,当时身在晋江带队集训的李永波才得知外
面已经炒翻了天。

  不过是周蜜一次简单的出国游玩儿,不过是李永波对昔日爱徒一句简单的祝福,最终
演变成了一场“风波”,随着周蜜一封澄清的公开信,这场风波才渐渐平静。

  林丹与陶菲克的“冤家心结”、周蜜的出去走走等等,2006年的羽坛除了比赛,这些
所谓的纷争也为羽坛增加了不少谈资,平添了许多热闹。其实,对于相对平稳的羽坛来说
,多一些热闹也是件好事,起码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只不过热闹最好来得自然一些,如
果添加太多的人为因素,这样的闹热有时也会变味走样。(《羽毛球》独家提供 文/李婷)
 
--

  老鼠怕猫?
    那是谣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31.13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03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