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dminto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Badminton
标  题: 赵剑华:不无遗憾的职业生涯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Thu Jun  2 15:10:40 2005)

  1965年生,身高1.83米,左手握拍。籍贯江苏南通。他12岁进业余体校,专修羽毛球
。1978年进入江苏省羽毛球队,16岁获得江苏城市羽毛球比赛男子单打冠军。1983年入选
中国羽毛球队。他属进攻型选手,具有力量大,身体素质好,速度快,反应灵敏,后场扣
杀有力,网前凶狠,落点准确等技术特点。

    在1984年底的苏格兰公开赛中,他一鸣惊人,先后击败世界名将弗罗斯特、尼尔霍夫
等,夺取男单冠军。时隔两个月,在1985年1月日本公开赛上,他连克弗罗斯特、韩健,又
夺得男单冠军。同年3月,在全英锦标赛半决赛中,他以2比0淘汰了印尼名将林水镜,在决
赛与弗罗斯特争夺金牌时,又以2比1再次获胜。赵剑华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连续击败
四名世界羽坛顶尖好手,震动了国际羽坛,被誉为世界羽坛的“四大天王”。

    然而,正当他继续向世界羽坛高峰攀登时,急性肺炎发作,使他整整耽误了一年。19
86年他病愈复出后,体力有所下降,技术却不减当年,连续获得马来西亚公开赛、第十届
亚运会、中国和泰国公开赛、1987年世界杯赛男单冠军,1988年和1990年汤姆斯杯团体冠
军,1990年全英锦标赛冠军,1991年世界锦标赛单打冠军以及1991年世界羽毛球总决赛单
打冠军。1994年1月进入新加坡管理学院,同时任一所中学羽毛球教练及新加坡国家队顾问
。1997年五月从新加坡管理学院毕业,同年同张军配对男子双打代表江苏队参加中国第八
届全运会,夺得男子团体冠军。

  四大天王中,赵剑华最后一个退役,被称作末代天王,他也是最能代表那时羽毛球技
术水平的人。

  不无遗憾的职业生涯

  2005年5月苏迪曼杯,应中央电视台之邀赵剑华从南宁赶来北京担任评球嘉宾,球迷大
都有久违了的感觉。世界上的事就是那么巧,这届苏迪曼杯在首都体育馆比赛,18年前的
世界锦标赛也是在这个体育馆。当年半决赛赵剑华和弗洛斯特的天王对决还历历在目,现
在两人又同时出现在中央台和ESPN两大电视台的评论席上,让人不由得想起那个黄金时代


  弗罗斯特曾经夸奖他的对手说“赵是最能展现羽毛球运动真缔的人”,但在赵剑华的
职业生涯中,只夺得过一次世界冠军。这在别人可能是一生追求的梦想,对于赵剑华却远
不能与他的水平相配。

  赵剑华1985年就夺得全英冠军一举成名,但两次大病把他夺得世锦赛冠军的时间推迟
了六年。1990年亚运会战胜杨阳夺冠,他终于成为无可争议的羽坛第一人,但这时他已经
25岁,开始从巅峰期向下滑落了。谁都想让他把辉煌延续得长一点,然而面对逐渐成熟的
印尼年轻一代,他已经力不从心:1990年全英决赛,魏仁芳被赵剑华打得找不着球;1991
年世锦赛决赛,两人已经可以对抗;到了1992年奥运会上,赵剑华就只能看着魏仁芳创造
历史了。

  从有些方面来说,赵剑华不如杨阳幸运。杨阳似乎就是为辉煌而存在,他似乎没有痛
苦过一天,而赵剑华的职业生涯始终伴随着磨难、煎熬,对于他快乐总是短暂的。

  在狮城学管理

  1993年七运会结束后,赵剑华挂拍。在当教练、下海、上学这三条路中,他选择了到
新加坡管理学院学习,以他的个性,当然想在不同的领域都检验一下自己的能力。他自己
也说,一个人应该多尝试些新东西,不能老是拴在一个地方,生活那么多姿多彩,为什么
不多体会一番。

  新加坡喜欢羽毛球的人很多,他们当然都知道赵剑华的名头。当个名人还是有好处的
,赵剑华就感觉周围总有人罩着他,真的得到了别人不少帮助。就拿他在新加坡供职的建
筑公司来说,就是一个朋友作老板,请他去帮忙的。在这里,赵剑华几年里涉及了各个管
理部门,经济管理硕士学位算是没白读,也算专业对口。

  赵剑华说做生意可比打球难,这里面的道道、行规太复杂了。干了这么多年,即使有
老板罩着,也体会了其中的酸甜苦辣。尤其是自己投资做生意之后,感触更加深刻。

  不再杀球改杀鸡

  赵剑华在新加坡队也当过一段时间教练,和当地球员交上了朋友。2002年,他和几个
朋友一合计,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都觉得搞笑的决定,合伙开一家海南鸡饭店。

  他们的饭店全名叫做“威南记海南鸡饭餐室”,老板也是羽总前主席,还是1993年东
运会的羽毛球队领队,饭店投资来自大家的合股。得知赵剑华开鸡饭店的消息,新加坡的
媒体竞相前来凑热闹,赵剑华也拿起菜刀摆出pose,做起了无本万利的活广告。广告效果
是不错,可这位一米八几的大汉拿菜刀的样子,怎么看怎么让人想起侯宝林的相声《改行
》,实在忍俊不禁。

  运动员做生意的不少,北京也有和赵剑华齐名的国手开的饭店,生意好的不得了,但
没有闹得人人都知道。只有赵剑华卖鸡饭这事,经新加坡媒体一炒,有人难免觉得这和他
世界冠军的身份反差太大了

  赵剑华说,我们只是做投资,大厨都是请的,又不用自己真的去杀鸡。我们的鸡饭做
得蛮地道啊,从一家开到两家,从两家开到好几家,从好几家开到现在一家都没了。都是
非典搞的,非典来正是我们饭店正往上走的时候,一闹非典一下子就不行了,谁还来外面
吃饭?

  做解说深入人心

  说起来,在建筑公司做事是赵剑华的主业,投资小饭店是副业,为电视台做嘉宾评球
纯粹是个赚外快的事。可这三件事的知名度确实倒过来的,了解他在建筑公司供职的人最
少,还是电视影响力大。

  赵剑华和徐美燕一起配合为电视台转播羽毛球解说已经好几年了,两人的搭档也在球
迷中深入人心。赵剑华说,一开始他们找我说了几场,大概是2000年吧,可能觉得还不错
,就和我签了一个长期的合同,还做了一些培训。其实这个合同也是比较松散的,每次有
比赛来还是得看我的时间,因为我在公司那边也是需要请假的。不过总的来说大家都挺照
顾我的,时间上尽量给我方便,尤其是我的老板。

  记者曾听说赵剑华为那家电视台解说的报酬很高。传说中,他解说一场比赛的酬金是
1000美金。于是向他求证。赵剑华说:“这可是商业秘密!不过他们对我很好,包括报酬
方面也都不错。”

  记者问赵剑华,你又是在公司上班,又是投资,还在电视台解说,干了这么多工作有
什么体会吗?他说,我做这些就是想多了解不同的生活,当了那么多年运动员,退下来就
什么都想尝试一下。其实每个工作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说做生意,就有很多行里的规矩
,不来亲身做一下是学不到的。

  现在又拿起了球拍

  很多运动员退役后直接当了教练,最近的比如孙俊、吉新鹏。赵剑华到新加坡上学,
给人感觉就是想另外找一条出路。可是在新加坡打拼了10年之后,去年赵剑华又回到了国
内,在南宁和吴文凯一起经营以他们名字命名的羽毛球俱乐部,还是回到了羽毛球身边。
赵剑华说,经历了那么多事,最后觉得还是干羽毛球比较适合自己。

  目前,他们的羽毛球俱乐部从小到大,已经有了两百多名学员,并且开了分校。不过
,现在要想得到赵剑华的亲自指点还不那么容易,他现在还是把精力放在管理上面,并没
有亲自下场教球。

  赵剑华说:“回到国内我更加自在,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我就想能培养一批孩子,
为打好中国羽毛球的基础做点贡献。”回到国内,老朋友也多,像和杨阳两人联系起来就
方便多了。

  现在羽毛球界也有不少中国的海外兵团,担任教练的也不少。可是赵剑华在新加坡带
了那么多年,也没有加入新加坡籍。2000年前后,新加坡羽毛球协会曾经力邀赵剑华出任
新加坡羽毛球队主教练,可是好说歹说,赵剑华只愿意做“PART TIME”(兼职)。虽然只
是做兼职,可是就是因为他的到来,一些已经打算放弃羽毛球的队员又留了下来。他当年
的队员韦凯在和记者说起这位“PART TIME”的师傅时,总是一脸崇拜:“他真是偶像啊。
带我们的时候相当严厉,可是大家都服他,虽然年纪大了,体力不如从前,但是训练的时
候做示范,还是那么潇洒漂亮。”可是赵剑华也没有在新加坡队呆太久,因为他觉得那里
没有他的事业。

  让人羡慕的家庭

  赵剑华的妻子吴文静是吴文凯的妹妹,也是羽毛球国家队队员。在国家队时,吴文凯
和赵剑华关系很铁,吴文静和赵剑华的接触机会也就比较多。赵剑华退役后,和吴文静一
起移居新加坡,1999年初,两人结束了长达六年的爱情之旅,终于走到一起。现在,文凯
剑华俱乐部红红火火,从中也可以看出一家人其乐融融。

  现在,赵剑华和吴文静有一个五岁的儿子和一个不到一岁的女儿。当年把自己名字里
的“建”改成“剑”,现在赵剑华仍然对起名字十分在意,音和形都得讲究,还要看五行
合不合,没少费脑筋。最后儿子起名叫俊颉,女儿叫璟榕,都不落俗套,他自己也满意。
每每提起自己的妻儿,“天王”便沉浸在幸福中。

  赵剑华回到国内,还是很忙碌,无论在他的家乡南通,还是在南宁,各种社会活动不
断,他也愿意多做一些事情。这次在中央台转播做嘉宾,给电视节目增色不少,我们也希
望能对他在国内的事业有好处。

  轶事·跟他打球会分心的

  1997年已经退役多年的赵剑华从新加坡回国,32岁的他跟20岁的张军配对男双,代表
江苏队取得了第八届全运会男团冠军。8年之后,已是两届奥运会冠军的张军,提起当年和
赵天王的合作,还连呼难忘,他说:“赵剑华打球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动作潇洒漂亮
。跟他比赛的时候有时候我都会忍不住看他的动作,不过别以为我会分心,跟他配男双打
团体的时候我们全赢了。”“八运会的时候,他虽然已经30多岁了,可是还是个‘孩子王
’,跟我们这些小队员玩得挺好,八运会之前,他带着我和孙俊、刘永几个人玩军棋的四
国大战,特别开心。后来他回新加坡,每年去比赛他都会请我们吃饭,有一次还硬和我拼
酒,结果他喝多了,送我们回酒店的时候,把车开到马路牙子上去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天皇巨星林水镜给球迷留下的美好印象还没有消退,“四大天王”时
代就开始了。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木制球拍逐渐被铝合金球拍取代;到90年代碳纤维球
拍又一统天下。器材越来越先进,羽毛球运动的速度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是技术要求的
弱化,从汤仙虎那时的纯技术流,演变到后来阿尔比、董炯、夏煊泽等人的力量派。“四
大天王”承上启下,羽毛球运动的速度因素和技术因素恰好达到了最完美的结合,自然造
就了一个空前的时代。
--

  老鼠怕猫?
    那是谣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3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5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