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dminto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hai (成功是一种心态), 信区: Badminton
标  题: (ZZ)由40年来男单技战术变革史到本次世羽赛男单决赛技战术分析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Sep  8 09:25:49 2005), 转信

一、40年男单技战术变革史                      

 作者:玄铁重剑

     现今的男单比赛,已经很鲜见发球采用高远球,其背后所体现的就是现今男单比赛的速度、力量、进攻性比以往更加强大了,几乎每个一流高手的后场能力都很强,每个一流高手在后场都具备一锤定音的能力,这是赵剑华那个年代的球员所普遍缺乏的,也正因为当年的球速较慢,拉吊的回合较多,有更充裕的时间发挥手上技术,所以以往的运动员看起来技术要比现在的要细腻得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羽毛球运动也在不断因应潮流发展,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近十五年来的八位世界冠军名字吧:赵剑华(91)、佐戈(93)、阿尔比(95)、拉斯姆森(97)、孙俊(99)、叶城万(01)、夏煊泽(03)、陶菲克(05);还有奥运史上的五位男单冠军:杨阳(88年.表演赛)、魏仁芳(92)、拉尔森(96)、吉新鹏(00)、陶菲克(04)。
    在杨阳、赵剑华之前,男单的代表人物有汤仙虎、侯加昌、方凯祥、梁海量、林水镜等等,这些六至八十年代的顶尖高手,基本以慢拉慢吊的打法为主,其中福建的汤仙虎对羽毛球技术的重要贡献主要是在手法改革上,他发展了平高球技术,这对于以往拉吊采用的高远球技术在速度上提高了一步;然后是广东的方凯祥,他发展了步法上的蹬跨技术,包括头顶后场的单脚起跳技术,他们的这两个重要改革将羽毛球运动的速度提升了一大截,使中国羽毛球称雄于国际,也形成了中国专业羽毛球界中“福建队手法、广东队步法”的传统认识,奠定了国内羽毛球界福建和广东当年的泰山北斗地位。随后印尼的梁海量发明了后场双脚起跳技术,使羽毛球的速度又提升了一大截,使这种凶狠的进攻型打法逐渐成为印尼的特色,林水镜的成为了代表性人物。
    然后呢?杨阳、赵剑华(别再说中国队没有天才了)又将以上这各种打法结合起来,更参考了欧洲球员的反手技术,将羽毛球的技术发展得更为全面,其中赵剑华快速的进攻型打法成为了整个世界羽坛的技术发展潮流。“快”、“狠”、“准”、“活”成为概括羽毛球完美的技战术特色的四个著名字眼。赵剑华以后,魏仁芳、佐戈、阿尔比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且一个比一个狠,到了阿尔比登顶的那年,这个进攻犀利的印尼人充分证明了羽毛球运动的后场扣杀可以成为左右比赛胜负的关键,通过高远球将对手牵制在后场的观念在他手上被杀得支离破碎,而他因此也成为了近十五年来公认的手上技术最粗糙的世界冠军。其后,比之速度更快、扣杀更狠的董炯出现了,速度快、突击快的孙俊也出现了,当然还有盖德。董炯淡出的时候,孙俊和盖德是当时速度最快的男单运动员,在速度达到某种境界以后,他们面前再没有追赶目标了,于是将更细腻的技术融入到速度里面,羽毛球打法在他们手上除了表现得更加快外,各种细腻的技术逐渐抬头,而这时他们的速度已经远非赵剑华、杨阳年代可比;但是他们在高速运动战中也很难达到杨、赵那种技术上的顶峰层次。
    那时的技术顶峰层次是什么境界呢?当年杨阳全盛时期参加一个韩国公开赛,在与某位韩国运动员比赛时,韩国司线员出了很多损招,杨阳打很多压线的好球,或者只要稍接近边线全部被判界外,主裁判看不过眼,换了多名司线都是这样,最后杨阳还是“输”了比赛,教练对他说:“你就别把球杀那么边嘛。”杨阳说:“我都习惯了,那么大的球场,我眼里就只有那些边线,不杀那么边就不知道该怎么打球。”
    言归正传,在孙俊、盖德之后,叶城万出现了,他属于大器晚成之类,出道比孙俊、盖德更早,他表现更突出的地方在于其出神入化的网前技术,而他在速度、其他技术环节方面也并不落后于孙俊、盖德,在那个时期,他接连以大优势击败过孙俊和盖德等国际一流高手,震惊羽坛,连心高气傲的李永波也不得不承认当时国内网前技术最好的孙俊也和叶城万存在不少的差距;98年曼谷亚运决赛,董炯在劣势下依靠多次换新球的战术,让叶城万无法精确适应球感,最终才艰难夺冠,在这场扣杀并不算多的比赛中,差不多耗费了5筒羽毛球,有很多球换下来还是新簇簇的;2000年奥运会,孙俊挟着99年世锦赛冠军的头衔,拼尽全力仍不敌年龄大过自己的叶城万,在16强黯然出局。在叶诚万之后,男单技术潮流在继续强化体能、提高速度、力量的基础上对网前技术越来越重视,夏煊泽、吉新鹏、陶菲克都是进攻技术很好的高手,后场杀球凌厉,而发球中采用高远球战术在这些高手对决中越来越少见了,发短球抢攻战术逐渐成为主流,这其中中国队将训练重点放在速度、力量这些个人能力方面,而印尼队则重视网前技术。随着中国队在夏煊泽之后出现更快更狠的陈宏、林丹、鲍春来,将这些人的速度、能力和十几年前的顶尖高手一比,你会发觉高出很多个档次,他们在主动进攻的时候威胁极大,但在相持、被动状态中的技术手法却远不如他们的前辈细腻和多变了。反观印尼队在速度、力量方面则普遍不如中国队员,但技术却越来越好,尤其在网前技术方面,出拍时间很短,但依然可以控制出高质量的网前球,而两队顶尖高手的对决,往往成为了速度与技术的对决,刚与柔的碰撞。
    回顾两大羽坛王国的历史,你会发现他们均不同程度的“背叛”了他们的前辈,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异数。

本次对决,林丹输球固然与状态不佳有关,不过整体来看,陶菲克的网前技术确实
发挥了致胜的作用,本次决赛基本让我感觉为得网前者得天下。林丹多次网前球出
现受迫性/非受迫性失误或者受迫性回球质量不佳,最终累积成了败局。

    在一个风力较大的场馆比赛,只有网前球受风力影响最小,所以网前技术占优
者往往容易取得先机。从决赛的表现来看,陶菲克的网前技术表现得更胜一筹:林
丹在与陶菲克的多次对抗中显然也认识到这一点,他必须依靠速度和速度营造的充
裕的时间才能打出准确的落点,才能破坏陶菲克的节奏,进而影响其发挥网前技术
优势,为自己弥补网前技术上的劣势甚至转化成优势。林丹以往对其他对手表现出
的高质量网前球,其实也来源于其速度营造的充裕的时间--只要有充裕的时间,
他的网前手法才能施展得更顺利,或者说,他完成一个网前动作需要的时间相对要
长一些。这与陶菲克在紧凑时间内依然能充分施展网前技术比起来就差了一个档次
了。而林丹的速度发挥必须根源于对球飞行轨迹的准确判断上,风力大的场馆对他
的是很大的考验,他的高速拉吊劈杀如果找不准空间点,速度是提不起来的,就算
勉强提起来,威力也大打折扣,我分析这也是他在第一局比赛时患得患失的一个原
因,他似乎决定不了该用什么打法和战术与陶菲克抗衡。到第二局的时候他曾努力
尝试发挥自己既往的快速打法,放手一搏,在开始阶段也成功压制住了陶菲克的气
势,但糟糕的风向似乎验证了他赛前的担忧:靠快速打法在这个场馆里将无法与准
确相结合,他的失误由此增多,在没有速度优势下的对抗,他的控球不如陶菲克,
这也证明了陶菲克赛前的豪言非虚:“我的技术比林丹细腻。”
其实某个运动员的打法形成过程中,教练起到很大的作用。中国队历史上的单打教练,印象中只有候嘉昌、李矛较注重技术训练的比重,所以那时候出现了杨阳、赵剑华、孙俊、罗毅刚等技术型球员;汤仙虎其实是一个颇注重能力训练的教练(他当运动员的时候也是以能力见长,论技术细腻不如候嘉昌),他担任印尼队教练时,手下弟子阿尔比、佐戈、魏仁芳等都是能力很出色的球员,到中国以后,带出了夏渲泽、吉新鹏,但孙俊因为顶不住高强度的能力训练而退役了,到汤仙虎担任男双教练时,付/蔡组合也是以速度能力见长。所以flyingmaple的分析有你自己的道理,但假如你到了教练那个位置,你就要思考更复杂的问题,手下的队员要出成绩是最重要的,不然你就得下岗,至于这种打法对男单技战术发展有没有前景、有没有贡献,不是放在首要的位置的。中、印都是羽球大国,人才多的是,过几年能力不行了,下面大把苗子等着上。当年请教过很多羽坛前辈级教练,问他们认为羽毛球素质中哪种最重要?答案都是“快”。要观察现今的三小球比赛,你就会发现它们发展的大方向都是类似的,就是更强调力量、速度。注重能力训练可以很快出成绩,注重技术训练则要涉及很多因素,比如运动员的天分、技术磨练的时间,如果一个技术型的球员有较长的运动寿命,但其始终不能获得好成绩也是没意义的。

我在原文中说的“得网前者得天下”,只是一个概括,实质上和你的“得技术者得天下”没冲突,因为“单打技术高低主要看网前”(方凯祥语)。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型球员的运动寿命并不见得长于素质型球员,当年的印尼五虎,阿迪的技术最好,但从来没有拿过世界冠军或奥运冠军,他退役的时间也和其他四虎差不多。我分析,可能因为技术型运动员相对在素质训练上投入得少,导致伤病出现的几率增大。叶城万的技术很好,但他的素质同样非常出色,不能完全归于技术型球员,陶菲克的情况与叶城万类似。
--
  如果将英语的26个字母由A到Z分别编上1到26的分数,
  你的知识(KNOWLEDGE)只能得到11+14+15+23+12+5+4+7+5=96分
  你努力工作(HARDWORK)也只能得到8+1+18+4+23+15+18+11=98分
  只有你的态度(ATTITUDE)才是左右你生命全部的1+20+20+9+20+21+4+5=100分

一生只做一件事,耐心等待,坚持不懈,相信早晚会有收获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33.7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82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