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dminto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Badminton
标 题: 浅论“变”与羽毛球技术风格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Fri Jul 2 07:59:33 2004)
广州暨南大学 温子勤(2001/12/12)
[摘要]本文透过实例和原理分析,阐述“变化”及其运用在现代羽毛球运动中,具有我国
传统技战术风格“快、狠、准、活”四个要素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并提出应将“变”
作为羽毛球技战术的重要指导思想,亦试图说明“变”是保持羽毛球运动生命力的源泉所
在。
本文的“变”,主要是指在羽毛球运动中有意识地、主动地运用与原来不同的各种技
术和战术。“变”的内涵十分丰富,它直接表现在击球的速度、方向、线路、落点等的变
化,也包括手法、步法以及战术等运用的变化。简言之,“变”就是变化地运用各种羽毛
球技战术。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羽毛球形成和发展了“快速、凶狠、准确、灵活”( 简称
“快、狠、准、活”)的技术风格,并在国际羽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应该说“快、狠、准
、活”4个字,较全面地高度概括了羽毛球运动的精华。然而,这4个字并没有突出“变”
这一重要技战术。因此,笔者个人认为它还不够全面。可能许多教练员认为“活”字已经
包括了“变”的全部涵义。其实,无论从词义还是内涵来看,“活”主要是指手法、步法
等技术动作灵活,尽管它也有灵活运用技战术的思想。但无论如何,“活”字并没有全面
揭示“变” 的深刻内涵。而事实证明,“变” 的运用,在现代羽毛球运动中,具有强大
杀伤力和生命力。
从现实的情形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擅长变化是高水平运动员尤其是超一流选手的突
出特征之一。以男子单打为例,近10年获得世锦赛冠军的6位选手:赵剑华、佐戈、阿尔比
、拉斯姆森、孙俊、叶诚万,除阿尔比外,他们“变”的能力及运用均非常突出,大多明
显强于他们各自的决赛对手(即,魏仁芳、蔡祥林、朴星宇、孙俊、①陈锋、盖德)。尤其
赵剑华和叶诚万,他们击球动作的一致性和隐蔽性相当强,所以其变化也就更加难以防范
。他俩还善于运用假动作迷惑对手,达到“变”的目的。2001年世锦赛男单亚军盖德,他
在近几年的众多大赛中,几乎每次至少进入半决赛,是个技术很全面且发挥很稳定的选手
,但他屡败于叶诚万,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变”的能力不够强。盖德的球风比较“硬
朗”,属于实打实的实力派选手,不善于变化。1996年奥运男单亚军董炯的情形与盖德相
似,论速度、力量、体力等他均优于冠军拉尔森,但拉尔森的球路及落点变化显然高出一
筹,特别是变速突击的能力强于董炯。这个例子还包含另一层重要思想:“变”能抑制对
手的“快”。因此“‘快’字当头”并不是绝对的。“变”的作用在羽毛球比赛中的重大
意义由此可略见一斑。当然,擅长变化并不是高水平运动员获胜的唯一的因素。比如同样
是世锦赛冠军的阿尔比,他的技战术变化强于朴星宇,但并不是很突出,然而,他后场的
重扣尤其头顶杀球的绝招无人能敌,加之他体力好,整体技术亦较全面,获胜也在情理之
中。
从技术层面分析,“变”的作用的基本原理是,当改变各种技战术的运用时,能够打
破对手原有的“惯性”思维及其习惯性反应,使对手难以适应,进而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变”的作用机理近似物理学的“惯性定律”,比如乘车,当车作方向不变的快或慢的
匀速运动时,我们容易适应;而当车作忽快忽慢或改变方向的运动,我们就难以适应。这
是因为我们原有的“惯性”被破坏了。 “变”的具体作用,主要有几个方面。
其一,打乱对手提前判断的思维。
研究表明,羽毛球的飞行速度达到261公里/小时,超过了网球的最高速度,是所有球
拍式运动中最高的。②据国内研究人员对国家羽毛球女队员杀球球速的测定,其峰值速度
达到87.8米/秒,即316公里/小时。若以261/小时的球速计算,羽球飞行一个羽毛球场全长
13.4米,仅需0.184秒。换言之,运动员必须在0.184秒内完成包括判断、起动、移动、到
位和击球等反应及其动作,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为了能够及时“到位”还击对方的来
球,运动员一般都有“预判”的意识,以便对快速的来球作出第一时间反应和回击。然而
,一旦对方的击球变化多端,运动员的这种预判意识及其准确性就会减弱和下降,其主要
原因是运动员先前已经建立起来的 “条件反射”(包括习惯性反应)遭到了破坏。我们常常
说:“变化莫测”,就是这个道理。实际上,每个运动员都有一定的击球习惯,这些习惯
都有可能被对手抓住,但如果经常被抓住,就会陷于被动甚至落败。记得在1999年的一次
“羽毛球天王挑战赛”上,龚智超以接近的比分输给了叶钊颖。赛后她评价说:“其实我
今天的发挥很不错,但就是习惯性球路打得太多,被对方抓住了”。可见运动员“变”的
意识和善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值得一提的是,运动员在被动时的回球尤其容易被对方
抓住。在这种情况下,“变”显得特别重要和关键。在被动情形下如果能出其不意,经常
打出多变的回球,对手就不敢贸然提前起动和抢点,我方就可能化解被动,甚至变被动
为主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反控制”。众所周知, 反控能力的高低是衡量羽毛球运动
员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其二,破坏对方的步法尤其是对方的起动节奏。
这点是“变”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作用。由于羽毛球的速度很快,运动员如果不具
备高效地快速移动能力,就不可能“到位”击球,这对羽毛球运动员来说是“致命”的。
可见,步法是羽毛球运动的生命。而步法中的起动是步法中最关键的环节。起动的时机和
效能如何,对能否及时移动到位影响重大。运动员每次的起动时机要把握得十分精准,才
有可能以“第一时间”做有效的移动。在羽毛球比赛中,不能及时起动或起动时机把握不
精准,是引发运动员包括高水平运动员不能“到位击球”和步法错乱的主要原因,而不能
“到位击球”和步法错乱的后果,只能是疲于奔命,被动挨打。简言之,运动员之所以“
失位”,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主要始于他们的步法错乱、特别是起动节奏的错乱,高水
平运动员亦然。反言之,我方要获得控制对方的主动权,主要也是从破坏对方的步法、特
别是对方的起动节奏开始的。笔者曾对1991年和1999年世锦赛男单决赛双方的得分情况,
分为“破坏对方起动节奏得分”、“对方主动失误得分”和“其它得分”3种情况进行统
计,结果如下:
总得分及得分项目
姓 名 总得分 破坏对方起动节奏得分(%) 对方主动失误得分(%) 其它得分(%)
赵剑华 33 22(得分率67%) 4(得分率12%) 7(得分率21%)
魏仁芳 17 5(得分率29.5%) 5(得分率29.5%) 7(得分率41%)
孙 俊 30 17(得分率57%) 8(得分率27%) 5(得分率16%)
陈 锋 19 7(得分率37%) 8(得分率42%) 4(得分率21%)
本例中双方的3种得分比率表明,由于赵剑华和孙俊在击球的速度、方向、线路、落点
等的变化方面明显强于他们的对手,他们的得分,主要通过“破坏对方起动节奏得分”,分
别占67%和57%;而魏仁芳和陈锋的变化能力不如赵、孙,加之步法等技术上亦略逊一筹,
因而他们的得分,只能主要靠对方的主动失误等原因得分。事实上,在高水平比赛中,因
“对方主动失误”而得分的机率及其可靠性是很低的。由是可见,获得主动和得分最有效
而最可靠的手段之一,就是设法破坏对手的起动节奏,打乱其步法,使之“失位”。而且
如上面的原理和事例分析表明,打破对方起动节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变”。事实上,赵
剑华的变化能力及其效率是4人中最高的。可能有人认为“快”更为有效,但实战中人们发
现,一味地追求“快”有时并不奏效,因为水平高的对手可以习惯你的“快”。这原理仍
可用乘车的情形来说明,乘车的人最难适应的是变向和变速,而不是没有变化的快。如前
所述,如果我方善变,对方的“预判”能力就被削弱,起动的时机就把握不准,不能有效
地及时起动,进而要想“到位击球”也就十分困难,从而导致被动。
世锦赛中赵剑华战胜魏仁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魏仁芳是1992年的奥运冠军,其打
法凶狠而稳健,在进入世锦赛决赛前,他淘汰了1990年的世界杯冠军吴文凯和刘军,实力
不凡。但在与赵建华的决赛中,魏仁芳的步法却显得十分笨拙,活象个“业余选手”。实
际上,是赵剑华出其不意和变化莫测的击球,破坏了魏仁芳的起动节奏,致使魏仁芳的步
法错乱,并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我们常说:“两强相遇勇者胜”,但羽毛球是一项速度
极快、技巧性很高的运动,根笔者多年对高水平赛事的观察分析显示:运动员的变化能力
及其运用水平,与运动员的实际水平及其比赛成绩大致呈正比关系。因此,笔者以为在羽
毛球比赛中:“两强相遇变者胜”更为恰当。 笔者在此不是反对“速度第一”的指导思
想。事实上,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战中均可以证明:“快”在所有羽毛球技战术要素中
居于首要地位。没有“快”作为前提,“变”的作用将会大打折扣,甚至毫无意义。但也
应该看到,“快”相对来说是有极限的,运动员不大可能无限地提高速度,而“变化”却
是无穷的。况且,在“两强”的对垒中,仅靠“快”是不够的,而且,如前所述,对方可
以通过变化抑制你的速度。然而,如果将“快”与“变”有机结合,“快”的威力就会如
虎添翼。我们常常要求运动员要做到动作“一致性”、“隐蔽性”,不让对方预先识破我
方的企图,实质上都是为了能使我方的变化更为有效。假动作运用的根本目的亦是如此。
我们常说:“出其不意”、“出奇制胜”,“奇”的精髓就是“变”。
为更好地运用和发挥“变”的作用,运动员至少应努力做到几个方面。
首先,必须全面地掌握各种技战术,否则“变”就没有了基础和本钱,想变也不会变
。赵剑华、杨阳、叶诚万等“变化多端”的选手,他们还有的共同特征之一就是技术全面
。
第二,要有强烈的“变”的意识,并把它贯穿于平时训练和临场比赛之中。
第三,要“善变”、 “多变”和“突变”,并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善变”,就
是要根据临场双方的具体情形,进行有针对性地“变”,即应该“随机应变”,而不是盲
目地乱变。当我方原有的技战术仍十分有效时,就不要轻易求“变”。“多变”,要求变
化应具有多样性,不能单调,对方才不容易适应;“突变”强调“变”要突然,要出其不
意。相对于“多变”而言,“突变”更具有隐蔽性和进攻性。我们仍以“乘车原理”来说
明:当车子突然变速、变向时,会使乘客措手不及,更难以适应。正因为如此,“变速突
击”的打法被公认为一种先进的羽毛球技术风格。
进一步来看,“变”的指导思想,还含有打破成规和教条,追求“变革”和“创新”
的内涵。而“变革”和“创新”的意识,对于不断地推动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当前,世界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十分迅猛,已开始出现多极化的趋势。不言而喻,我国羽
毛球运动只有在继承原有先进的羽毛球技战术的基础上,不断地求变和求新,才有可能保
持世界领先的地位。这也是有志于献身羽毛球运动的人们所不懈追求的目标。要变革和创
新羽毛球技战术,首先要有指导思想和观念上的变革和创新。总结本文的思想,笔者建议
,在我国已有的“快、狠、准、活”的羽毛球技术风格中,增加一个“变”字,把它作为
重要的技术风格和指导思想之一,并提倡和鼓励广大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在羽毛球的学习、
研究、训练和比赛当中,增强“变”的 意识,发展“变”的技术和战术,而且在具体的实
践中,将“变”与“快、狠、准、活”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快中有变”、“狠中有变”
、“准中有变”和“活中 有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我国的羽毛球技战术,使它保持强大
的活力和生命力。如此,我国的羽毛球事业就有可能常盛不衰,从而不断推动世界羽毛球
运动的发展。
附带说明,本文的观点,仅仅是笔者作为一个羽毛球门外汉的一孔之见,不当之处,
敬请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
--
老鼠怕猫?
那是谣传!^-^
※ 修改:·ersy 于 Jul 2 08:19:29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30.*]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3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3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