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dminto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angguanzhe (羽过天晴), 信区: Badminton
标  题: 羽毛球十运遇冷场尴尬 中国羽毛球未来令人堪忧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Fri Oct 14 10:02:44 2005)

晨报记者黄嫣(昆山10月12日电) 

说出来可能很多人不信,在中国和乒乓球有着同样群众基础、同样辉煌成绩的羽毛球,竟
然会在十运会赛场遭遇了一场寒流。跟乒乓球赛场上观众欢声雷动、座无虚席相比,羽毛
球男女团决赛中的上座率不到一成,除了运动员和志愿者看台上“人丁兴旺”之外,其余
所有的看台人数加起来不过百人,在大多数时候,整个场子都陷入冷清的境地。 

“5个小时的比赛,你看不看?” 

由于国际羽联一直没有仿效排球进行每球得分制的赛制改革,一场羽毛球比赛往往会因为
争夺发球权而耗费大量的时间。上海羽球队领队陶强就曾反问记者说:“羽毛球比赛有时
候动不动就是打上5个小时,你看不看?” 

这是一个相当实际的问题,实际到由于这个原因,赛事转播和赞助商一直因此而处于观望
状态。以十运会男女团体赛事为例,女团赛事打了近5个小时,而男团则更为“离谱”,为
了照顾观众的观赛习惯,从晚上7点的黄金时段一直打到第二天凌晨1点的垃圾时间,如此
比马拉松更持久的赛事,试问有几个观众能够坚持下来全程看完? 

正是因为同样的原因,球迷一直翘首企盼的所谓俱乐部赛事也一直没有走上正式的舞台。
陶强给记者点出了其中的关键,“俱乐部赛事首先就是赞助商问题,但由于羽毛球比赛时
间长度无法确定,让电视台很难确定转播时间,没有转播,赞助商的利益就无法得到保障
,这样的亏本生意你说谁会去做?”陶强告诉记者,在90年代末期,中国羽毛球界曾经效
仿过一些比赛进行初步的“试水”,但效果却差强人意,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流产。 

此外,国家队训练和俱乐部联赛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是俱乐部联赛至今未能亮相的一大
原因。中国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对记者表示,国家队训练和联赛之间冲突不断,但如果
不让顶尖选手参赛,又会更大地打击市场开发,如何调和这样的矛盾,是中国羽毛球在未
来几年需要不断摸索的问题。 

“打羽毛球,赚不了大钱” 

没有市场开发,就谈不上市场收益,这是明摆的事。但若说出“打羽毛球赚不了钱”这样
的话,估计大多数球迷也不会相信,可这却真真切切是从目前国内最为顶尖的一位选手口
中说出。有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和如今年收入可观的乒乓球国手相比,乒羽同等级世界
冠军之间的差距是5倍、有时候更甚至于是10倍以上。 

这样的差距应该会让很多人瞠目结舌,可却是不争的事实。除了各巡回赛事的奖金外,一
些顶尖的乒乓球运动员还有各家俱乐部工资以及收入可观的广告等收益“养着”,而羽毛
球运动员的大部分收入却仅仅来自于赛事的奖金,一年打多少比赛,就拿多少奖金,一般
也只能拿到不到一半,双打的则更少。一线选手每年大约参加10个公开赛,6星级的赛事总
奖金可以达到25万美元,5星级的韩国公开赛的总奖金约为18万美元;男单冠军的奖金是5
个单项中最高的,女单冠军只有男单的一半,双打项目则仅为男单的1/3。而且,羽毛球运
动员的广告“出镜”频率远远低于乒乓球。 

但和整个羽毛球生涯相比起来,这还不是大多数运动员担忧的重点,上海队队员张尉的话
相当有代表性:“羽毛球市场太小,名气不够很难‘混’!”要知道,张尉在4年前就曾为
上海拿下过一块全运会双打金牌,但这样的名气在这个份额不大的市场上,依然很难分到
一杯羹。 

这样的收入境况,跟国外的顶级运动员相比,更是有着明显的差距。比如印尼名将陶菲克
,每个月单赞助就多达15万人民币之多,再加上80%的奖金分成,这样的收入估计国内很多
乒乓球运动员也难以企及。 

“100块一个小时,你走不走?”  
 
在圈内很多人看来,如今社会上悄然兴起的羽毛球“陪打”对羽毛球队的影响也不算小。
据记者了解,和网球一样,现在在民间市场上也出现了羽毛球陪打,尽管没有网球的开价
高,但据说也能达到每小时上百元,这可比当运动员来得轻松多了。有一名教练给记者算
了这样一笔帐:一些地方队的球员一个月工资顶多也就两三千,一天最少练4个小时。如果
把这个时间“折合”成“市场价”,一个月收入会相当客观,同样的运动量,却是天壤之
别的工资,“100块一个小时,你走不走?” 

当从事专业运动赚不到多少钱时,再加上竞技运动残酷的淘汰特点,这样的差距显然是一
般人所难以“承受”的,于是一些人开始心理“失衡”,最后以至于干脆出走。另外由于
看不到运动的前景,不少让行家看好的“苗子”也纷纷放弃了羽毛球运动,转而从事其它
运动项目,或者干脆重新回到学校,准备参加高考。 

“现在的孩子想法多了,这也是正常的,社会在发展嘛。但对于我们队伍来讲,选材却有
些吃力了。”上海队领队陶强是很早就开始和记者探讨这个问题的人,站在第一线的他,
把一切看得相当透彻,“20年前家长把孩子送进来的想法特别单纯,只要孩子不愁吃穿、
偶尔出国比赛、然后再拿个奖回来就行,成绩不好也没有关系,还可以等分配。但现在不
一样了。” 

--
成熟的人不问过去;聪明的人不问现在;豁达的人不问未来。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9.217.231.7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9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