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dminto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Badminton
标 题: 上海世乒赛的哥成“专家”,北京苏杯吉祥物“夭折”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Tue May 24 08:23:34 2005)
场馆改造
上海斥八千万巨资
北京拣现成省成本
上海世乒赛的主场馆上海市体育馆是上海唯一能够容纳近万名观众的体育馆,许多设
备老化。为此,上海市体育局下属的东亚集团公司拨出8000万元巨资,从外观的玻璃幕墙
,场内灯光、计分屏、看台座椅到新闻中心都重新进行了修缮。
馆内的10000余个座位都进行了更换;铺设了两兆的光缆;还安装了线槽,为电视转播
提供了方便;玻璃全部换成了防爆玻璃;增设了残疾人通道等。
另外,作为世乒赛的主活动区,上海市徐家汇区投入了1000多万元资金,对世乒赛赛
场上海市体育馆周边及7家世乒赛定点宾馆沿线道路和人行道等进行改造。
至于北京,目前能够适合苏杯这种大型国际赛事、且能容纳上万名观众的室内比赛场
馆也只有首都体育馆。尽管首体建成的时间也很长,但由于这里是国家冬季项目的训练基
地,而且近年来连续举办冬季项目的高级别国际大赛,为此首都体育馆已几经改造。如今
,从比赛场地、灯光、观众座位乃至电视转播要求来看,首体的硬件设施足以满足本次苏
杯比赛的需要。
本着节约办比赛的原则,苏杯组委会在场馆方面的改造上并没有进行大的投资,基本
上只是进行了一些外围的改善工作,如防止馆内比赛时可能有风,为新闻中心宽带扩容等
。同时,首都体育馆周围的道路改造才刚刚完成,从赛馆到各运动队下榻的驻地非常方便
。综上所述,北京市举办这次苏杯,在硬件方面几乎不需要投入太多资金,这就大大节省
了承办苏杯的成本。
宣传造势
上海的哥成“专家”
苏杯吉祥物“夭折”
“世乒赛是一项政府推动的国际赛事,我们去申请举办权的时候就是以政府的身份去
的,举办这项赛事也是代表着上海、中国的形象,所以我们并不以盈利为目的。”上海世
乒赛组委会一位官员如是说。确实,和F1上海站、上海网球大师杯均由如上海巴士集团等
大公司来承办不一样,此次世乒赛的承办方就是上海市政府,因而政府方面也不遗余力地
大量投入人力物力。
基于政府的高度重视,上海世乒赛组委会早在一年前,就已经开始造势了。围绕着世
乒赛,上海每个月都有各种形式、不同人群参与的乒乓球比赛和活动。在上海街头,早就
随处可见世乒赛的宣传画、吉祥物。此外,组办方还组织了包括小学生世乒竞赛、“我与
世乒赛同行”征文、千台万人市民乒乓球大赛、世界冠军回乡以及开赛前的乒乓嘉年华活
动等。毫不夸张地说,组委会几乎每月都要推出有关世乒赛的活动,结果是,上海媒体甚
至全国媒体上经常会出现世乒赛的相关报道。这种“宣传攻势”深入人心,效果明显。如
果有谁在世乒赛之前在上海乘出租车,只要问司机,他们几乎都知道关于世乒赛的各种消
息。
同时,从选择世乒赛场馆到门票价格的划定及票务销售,从组织各种全民参与的乒乓
球活动到确定比赛时间与“五一”旅游黄金周衔接,从赛事招商到对上海电视台作出世乒
赛转播时长的要求,上海市政府、上海体育局对于世乒赛的承办工作做到了事无巨细。可
以不夸张地讲,与近几年在上海举行的网球大师杯、F1上海站等重大国际赛事相比,本次
世乒赛受到了超乎寻常的礼遇,正如上海世乒赛组委会宣传部副部长刘琦所说:“第48届
世乒赛是唯一一项被写进2005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的体育赛事。”
相比起来,北京的苏迪曼杯就显得冷清了许多。不要说申办成功后有关方面并没有搞
太多宣传苏杯的活动,即便是比赛前一个月,在北京各大媒体中都很少有苏杯报道的“影
子”。至于在各种世界性大赛中常见到的赛事宣传画,不仅从机场到首体的沿途看不到,
就是在首体周围也是直到比赛前夕才出现的,至于吉祥物就更是没有。实际上,苏杯的这
种冷清本来不该出现,但因为中国羽协和北京市体育局在赛事主导权方面的更换,导致一
系列筹备组织工作都受到影响。
北京获得本届苏杯举办权后,按理说在筹备组织方面应该是北京市体育局具有主导权
,中国羽协名为主办单位,但其更多的应是发挥指导作用。不过,据记者了解,申办苏杯
成功后,中国羽协便有想法由自己主要负责苏杯筹备组织工作,而让北京市体育局成为配
合单位。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3月22日的苏杯抽签。由于中国羽协在筹备工作中遇到了诸
多困难,特别是招商工作也没有进展,羽协终于放弃了主导权。
到这个时候,距离比赛开始也只剩下一个多月了,留给北京市体育局的准备时间非常
有限。正是由于时间上的仓促和举办比赛投入的力量有限,苏杯在商务开发和票务销售方
面显得举步维艰。
服务意识
上海彰显“人性化”
苏杯女单“变”林丹
上海世乒赛组委会由于着手工作早,所以在方方面面想得非常周到,特别是体现在人
性化服务上。为让观赛的球迷更舒适,赛馆里装上了空调。由于考虑到原先馆内的木质座
椅可能会钩住女观众的裙子,馆内近万个座位全部被更换成橘红色的塑料座椅。馆内两侧
加装了大屏幕。场馆内还加装了残疾人专用电梯、通道、厕所,并为残疾人观众特别设计
了轮椅平台。
打开组委会发给每位采访本次世乒赛记者的运动背包,里面有:上海市地图、上海风
光的明信片、雨伞、世乒赛指定的乒乓球,甚至还有一盒著名的“大白兔奶糖”。从中可
以体会到东道主的良苦用心。新闻中心除了有必需的宽带网线、电话和台灯,有关比赛公
告、球队训练安排等外,还有记者休闲区,那里有免费提供的水果、点心和饮料,可以暂
时解决记者工作上的劳累,“人性化的接待服务”无疑是这次世乒赛接待工作的主题。
而苏杯组委会因时间紧张在这一点上考虑得简单得多,虽然比赛场内由于比赛需要不
能有风,不可能有空调,但在新闻中心里,记者们也同样要挥汗如雨,因为这里的空调只
能开5分钟,然后就被自动关掉。同时,在新闻中心中必须有的各队训练安排、场馆等都没
有明确说明,即使是记者向新闻中心有关人员打听,也基本是一问三不知。
最有意思的是,新闻中心的翻译能力欠缺连续几天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一些
体育专业知识方面的翻译,更令参加新闻发布会的记者很是头疼。“现在在国内找一个精
通体育比赛的翻译非常困难,更别说懂羽毛球知识的了。”新闻中心工作人员说道。
据记者了解,本届苏杯配备的翻译并非为2008年奥运会准备的人员,只是刚刚从外语
院校毕业,准备走上翻译岗位的新人,这也难怪翻译能把混双翻译成男单,把女单翻译成
了林丹。至于北京以往的大赛中经常见到的安保人员对记者的粗鲁行为,在本次大赛中也
仍然没有丝毫减弱。在赛事采访过程中,曾有一名记者因翻越隔离护栏而被撵出了体育馆
。因此,新华社才发出了“一流的设施,二流的管理,三流的服务和人才”的评论。
当然,无论是世乒赛还是苏杯,新闻中心都有一些共同的不足,如记者工作间很狭小
,不方便交流,新闻中心关门太早,让很多记者无法安心在赛场写稿。特别是一些国外记
者,因时差关系,很难保证发稿。而成绩公报出来得太慢和新闻发布会的翻译经常出错,这
些也都是值得改进的地方。我们只能期待北京奥运会在这一方面会做得更好。
--
老鼠怕猫?
那是谣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3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93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