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ss_Bridg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qpcwth (独翅鸟), 信区: Chess_Bridge
标 题: 一代元戎留英名——特级大师杨官辚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7月03日17:57:09 星期二), 站内信件
我和杨官璘先生仅仅有过一次接触,时间为1973年6月11日。其时,正是文化革命后期,
象棋艺术刚从“封资修”的黑帽子下解放出来。广东省队的杨官璘、蔡福如、陈柏样。
李广流四位高手来杭州弈访。刘忆慈君和我商量,由我接待杨官璘一场。我们上场的对
手比杨先生的技艺要差一些(沈芝松),但杨夺得十分认真,从晚上七时开始大约十一
时许才弈完61个回合取胜。终场之后,作为主持这场表演赛的我,陪杨先生去新会酒家
吃夜点。车子停在三元书场的门前,杨先生问了一句:“远吗?”当他得知只须步行五
分钟后,就表示不必用车了。路上我总想和杨先生多谈几句,乃至想向他介绍一下杭州
及西湖的沿革、景点,可杨先生始终沉默着,看得出,他对此“毫无兴趣”。在新会酒
家的二楼,早已准备的夜点端上后,杨先生只是礼节性吃了一只包子,对于蛋糕之类的
一概未动。最为使人遗憾的是,杨先生极少说话,乃至没问我姓名地址,而草草结束了
这次表演赛及其接待。
当时,杨先生给我的印象是:瘦小个子,沉默寡言,不善休息(棋赛结束后还在想
棋)……直到今天我看了他的一些资料,执笔撰文之时,才恍然憬语:杨先生的高超棋
艺,就是在身已离棋,心脑仍在想棋的处境中来的。这就是扬官璘!
(一)苦心孤请攀棋城
杨官璘,1925年出生于教师兼小农商的家庭里,广东东范乡人。身高约1.65米,
瘦小而脸型稍长,个性沉毅而有坚 韧不拔之气,在待人接物上讲究真、直、义、正四字
。杨6岁 学棋,7岁进学校,10岁起在本乡已无敌手,23岁起才踏上攻擂争雄、成名成家
之路。29岁时攻下华东第一名手董文渊的象棋擂台,开始称雄棋国。解放后,连获四届
全国冠军及亚军、季军、第五名等高名次。他是旧中国时的最后一个“棋王”,新中国
时的第一个全国冠军、第一个象棋特级大师!
杨在棋艺上的成就可用苦心孤诣、坚韧不拔、积小成多。兢兢业业来概说。
少年时的杨官璘,以刻苦用功、颇有悟性、严谨对待学习而著称。他在读书时,数
学都是100分,惟—一次99分,是因为未按老师要求写出“∵”、“∴”而致;英语课中
,笔译和默书从未错过一个字。
少年杨官璘走上弈棋之路,和他的祖父十分爱象棋及东弟乡棋风鼎盛有关。其时杨
常由其祖父抱着在乡间的棋档观棋,不到家里人来催是不回家吃饭的,杨官璘就这样不
知不觉地学会了象棋。所以杨官璘戏称:“棋档就是我的幼儿园。”杨10岁时,弈棋已
称雄乡里,然而,14岁时,杨父病故。上有老人,下有弟妹,过早地挑起生活重担的杨
官璘,对于棋艺追求虽然丝毫没有停步,但或多或少影响到他提高棋艺的进程。
由于杨家经济状况较差,青少年时的杨官璘就学会了裁缝手艺。其时,正逢抗日战
争初起,人们无钱制作新衣,为了养家糊口,杨只好干起贩布的营生。当时,广州上九
路有个土布市场,聚集三教九流的人。这里的摊主大都喜欢下象棋,杨向摊主进布时,
故意还个较低的价,不能成交时,就说:下一盘棋谁胜按谁出的价如何?而弈棋的结果
总是杨胜,为此,杨进的布价总是最便宜,这就帮助了他养家糊口。
杨官璘的个性是,爱一个项目就要在这个项目中搞出名堂,杨爱象棋,就要在棋艺
出人投地。在艰难的谋生时日里,杨没有一天停止过打谱和拆棋,对于搜求来的手抄、
油印资料,杨总要拆通拆透,非至消化深尽而绝不罢休,而且还将拆棋的心得记录下来
。有时午夜梦回,一着好棋蓦然出现在脑际,就一骨碌起床记下。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棋艺的提高,杨开始向茶楼、公园的棋摊进军。一天,杨到广州
海幢寺转悠,有个姓梁名应众的棋摊主,看到杨在面前徘徊,便知是初到广州的外来仔
,就以让双马为饵,诱杨对弈,不久即被杨杀翻在地。次日梁约来了“四大天王”之一
的卢辉,但杨不知,竟以跳双边马对阵,结果战平,这一下在海幢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
1948年,23岁的杨富璘自付棋艺已有长进,鼓起勇气走进了永江公司攻打卢辉的象
棋擂台。其时“卢天王”年事已 高,棋锋已减。攻擂要买贰角一张的门票,如弈和擂主
,可赠回一倍的钱;如胜了擂主,则可得一元的奖金,因此,擂主为了保名气,总是倾
力将攻擂者击败。杨官璘购票攻擂后,以单提马应战卢的“五七炮”,由于事先充分准
备,胜了第一局。次局,卢已心存顾虑,力守成和。这一胜一和的战绩,更鼓足了他向
棋艺高峰进军的勇气。这次攻擂,又使杨结识了卢的学生李志海,进而和棋坛新秀曾益
谦相交,还使杨参加了“香港 象棋研究会”。
1950年,香港的中国象棋研究会举行会员比赛。经过六十多人的角逐,最后由杨官
璘和李志海争夺冠军,开局后双方顶得很紧,但一过开局,杨年时艰苦拆棋、日积且累
的深厚功夫终于见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是杨第一次得冠军。
(二)光辉的战绩
(广州解放前后,杨官璘从香港回到了东莞,原因是当时经 济动荡,在香港难以
谋生。那时,百业尚待复苏,杨若仍操旧 业,亦耕亦衣,已心有未甘。
事情也真凑巧,杨家经济有困难,解放后的农会竟给送来 了200斤救济粮,杨这才
确实感到:社会主义是关顾穷人的, 还是社会主义好啊!杨官璘决计再度出去闯荡他的
象棋世界。 他听说上海的“市面”比广州、香港要闹猛,名棋手多的是, 有“冒险家
的乐园”之称,杨决计去上海奋斗。
一天,杨找妻商量。杨夫人深知丈夫有一颗浓浓的棋心, 要拦,心不可拦;让他去
,许能闯出个新天地,然而,盘缠 呢?贤淑的杨夫人拿出了仅有的一枚戒指。当时,广
州至上海 的慢车票为18元,普快票24元,夫人的戒指只卖了10元钱。 为了筹足路费,
杨只好先在广州找人下棋挣钱,下完棋后,往 往只吃一碗最便宜的杂烩饭。
1951年8月,杨终于到了上海。经过努力在上海工人文 化宫摆起擂台,第一个对手
是上海十大名手之一陈荣裳。第一 局陈输,陈不甘心,再战再败,先后下了十四局,杨
八胜六 和,声威大振,引来了许多名手的轮番攻擂,其中有客居上海 的罗天扬、窦国
柱等,但均被杨—一击退。恰在此时,华南的 另一名手陈松顺也来到上海。于是,上海
棋界组织了一次“华 东、华南名手对抗赛”,上海方由朱剑秋和何顺安上阵。由于 这
是华南棋手第一次访沪,有其特殊意义,棋坛前辈谢侠逊题 一联助兴,联日:“华东华
南争先半着,棋经棋诀各擅千秋”。 比赛的结果,初战杨直落两局胜朱剑秋,再战又以
一胜一和奏 捷;在对何顺安时,虽然四战皆和,但杨官璘的声名跃上一个 高峰!
不过,仍有一人使杨未能忘怀,此人就是“华东三虎”之 首董文渊。董崛起于193
7年的“江、浙、鲁、闽四省棋赛” (获冠军),1939年到香港后和“七省棋王”周德
裕争雄数年, 其人聪明伶俐,棋艺锋利无比,且常有奇思妙着,不过,董也 有狂做的
缺点。当杨拟回归广州前,查从杭州来沪了。于是 董、杨相约作六局赛,结果杨以一胜
二负三和输给了董。临别 时,董对杨说:这一年你的棋艺大有长进,但两年内恐占不了
便宜。杨咬咬牙说:“明年见。”
秋风萧瑟,回穗后的杨官磷逐一细拆了对董的六局棋,参 照了董的其他对局,苦苦
求索,潜心研究,他要实现“明年 见”的诺言,他要实现争雄棋国的宏愿。拆呀拆,磨
呀磨,多 少个不眠之夜!
第二年8月,秋风乍起。念念不忘“明年见”的杨官磷又 一次来到上海,这次他是
专为找董挑战来的,当然,以棋艺挣 钱为生,也是此行的目标之一。在与董较艺前,杨
在上海遇见 北方棋坛名家谢小然,共弈两轮六局,皆平。那时,董文渊在 米高美舞厅
摆擂台。8月底,杨向董下了战书,订了十局赛之约。
当时的摆台,播主败了,要求折台散伙,要求胜者坐台, 董文渊自是不敢轻视。9
月12日,杨、董十局赛揭幕。首战, 杨先以中炮巡河炮进攻,引车过河,紧握一先;董
以屏风马御 敌,守得滴水不漏,双方一直僵持不下,然而,苦拆苦练后的 杨已非一年
前可比,而董尽管小心翼翼,但平时的骄气和浮躁 总会在细微处偶然反映,当一步小小
的空着被杨抓住后,杨驱 七兵疾进,竟先拔一城!第一战的胜利,不但使杨大为振奋,
也使上海的一部分棋迷欢欣有加,因为这部分棋迷虽然十分倾 倒董文渊的棋艺,但对
董棋品也有些不屑。
当第二局战和,第三、四、五局或胜或和时,到第五局结 束,杨已取得三胜二和的
战绩,虽然第六、七两局董获胜,但 八、九两局又是杨胜,于是,董文渊被请下了擂台
!上海的最 高象棋擂台上高悬“杨官璘”的大名,这是杨官璘既“报仇” 又迈上称雄
棋国的一个大步!杨官璘终于实现了他苦心孤诣攀 棋城的宏愿。
当杨官璘凯旅归穗后,声誉更加振荡,但在广州还有一个 陈松顺与之并驰。棋人中
也分拥陈和拥扬两派。一山难藏两 虎,杨、陈的决赛终于成为不可避免。1953年6月6日
,杨、 陈十局赛在岭南文物宫拉开战幕。由于这是广州乃至全国的高 级比赛,每晚观
众达数千。首战陈先行,以中炮单提马横直车 猛攻,杨应以屏风马进三兵,因一步进七
兵处理失当,被陈胜 了第一局,于是拥陈派欢声雷动。但杨官璘不浮不躁、谨谨慎 慎
、细细密密地弈第二、三、四局,竟连拔三城。双方休战六 天,五、六两局,陈又取得
连胜,将总比分扳至三比三平。由 于杨、陈大战的十局赛,有起有伏,将羊城棋迷搅得
心头痒 痒,有人在茶楼暗暗下赌注,预卜胜负。第八局时,形势的紧 张自不用说。杨
借先行之利,以中饱过河车进攻陈的屏风马, 由于除过早弃三兵,被杨伺机逐马得象,
取得优势后,又步步 为营,终于夺得关键的一局。九、十两局,陈虽力图板回,终 因
功力不相上下而两战惧和。就这样,第一次十局赛杨取得多 胜一局的胜利。
十局赛结束,杨官璘成了广州夺杯第一人。忽然,他竟回 东莞小乡经营小店去了。
一些棋人大惑不解:杨为保名避战 吗?不像。是乡下好发财?也不似。那么,杨为了什
么?原 来,杨和前辈棋手王浩然、张观云有相似的思想:弈棋饭不易 吃。“七省棋王
”周德格,棋艺可谓高矣,不是在经济飘摇中 倒下吗?“棋仙”钟珍、“天王”冯敬如
,不是一生以棋为业, 也终于不可自拔而毙于街头!当然,不能否认这些前辈棋人在
作出自我牺牲的同时,为中国的棋艺事业作出了贡献。但若既 弈棋,又有固定的职业,
如杭州刘忆慈那样,不是更好吗?
不过,此一时被一时,杨官璘设有估计到两点:一是棋坛 逐鹿,疏于经商,开店不
久,情况不佳,税也交不出;再一点 是还有人记惦他,笔名梁羽生的陈鲁邀他为香港的
报纸写棋 评,且报酬不薄。于是,杨官璘又收起了小店的摊子,从 1954年下半年起每
周为香港(大公报)写棋评,他更没有料 到新中国成立后,象棋正逐步走入体育殿堂,
不久将有大动 作、大比赛、大改变,那就是从1956年起开始了全国象棋比 赛!
1956年12月,一项千年棋史上空前的全国赛在北京举 行,三十名棋手经过精挑细选
,代表三十个城市参赛。此时棋 手们的称谓是象棋运动员,预示着象棋将从街头小摊而
走向大 会殿堂。15日至27日的两周比赛,杨官璘以精细的功夫和技 艺,初赛取得小组
第一后进入复赛。复赛分三组,取前二名, 杨再以小组第一进入决赛。参加决赛的有何
顺安、侯玉山、王 嘉良、李义庭、刘忆慈和杨官璘共六人,采用分光两局循环 制,以
决出冠、亚、季军和四、五、六名。首仗杨对刘,以一 胜一平得三分取胜。次对何,又
以一胜一平得三分取胜。三战 俟,杨又以精巧的技艺和宽广的棋路而胜,成绩也是一胜
一平 得三分。尽管第四仅对王时,为王的“飞刀”所中,失了一 分,但第五轮时,杨
仍弈出了水平,击败了小神童李义庭。杨 官璘以一分之微夺得了冠军,圆了终生的夙愿
!
之后的1957、1958年全国棋赛,杨又二次夺冠,1962年 再夺第一(和胡荣华并列)
,杨官璘终于成了新中国最早的象 棋顶尖人物!
(三)真·直·义·正
扬官璘不善交际,不了解他的人误以为他有名手架子,其实,如果杨在勇攀棋艺
高峰前,不是一门心思地去追求,俗于应酬,或像董文渊那样,骄横而放浪,那就不可
能有如此的成就。这就是杨官璘的个性。不过,尽管杨看似有点“不近人情”,但在对
待棋人、棋事上,仍有“真、直、义、正”四个方面可讴歌。姑举一些简单事例:
一、真。扬官璘虽然不易接近,但个性纯真却是一宝。有本《棋国争雄录》的书,
梁羽生作,说杨因爱祖国才返回大陆。看了这个写法后,杨申言:爱祖国虽是事实,但
当时(解放初)返回大陆的直接原因是,在香港已难谋生。显示他讲究真实的秉性。
二、直。1953年底,杨经营小店失利,不得已又去上海以棋谋生,不料人家竟不愿
善待,原因是杨让上海众多棋手输得太惨了,想在上海棋界站住脚,有人给提出了条件
,那就是杨必须适当输棋。杨一生耿直,岂肯为钱而折腰。为了打破僵局,杨决定用激
将法。他找到董文渊说:“别人说你不敢和我弈棋。我们再来个十局赛如何?”还说:
“你能赢多少尽管赢; 我赢的话,顶多两局。”就这样打开了僵局,结果仍是杨胜董两
局。
三、义。纵观杨的一生,杨有正义和侠义两种气质。杨年少时,日寇陷稳,杨曾为
游击队领过路,是正义之举。再有, 五十年代时,何顺安飘流到香港,不幸被“梁上君
子”光顾,身无分文,难回上海,幸赖王兰友和黄启康两位策划,举办一 次棋赛筹路费
。可当时何的名气还不够,要找个名气响的人同台表演才能卖座,而当时名气最响的董
文渊因偏于名利,没有答应,于是策划人找杨官璘商量,杨表示欣然接受。
四、正。杨颇为正经、正派,即使在旧社会,也甚少江湖气。有篇《棋王落魄时》
的文章,讲解放前杨摆棋摊时,有时揭不开锅,吃饭钱也没有,于是,他不得不到另外
棋摊去破残局,抠几个饭钱,这在生活所迫、非偷非抢的背景下,原无可厚非。但杨知
道这样做对不起人,于是,他记下这个“同行” 的特征,当自己挣到钱之后,就去故意
输给他,还多输几个, 这实际上是一种“借之后还”了。再说一事,1951年清明刚过,
有人找杨去莲香茶楼摆擂台,杨表示乐意去。但去了“莲香”后,老板提出担保问题,
如找不到担保,就要以摆擂的一 半收入作抵,杨当然不肯。不料到1952年,莲香茶楼又
着人邀他去摆擂台,不但不要担保,分成条件也优厚,原来店主得 悉杨的棋艺甚高后改
变了主意。但杨认为“马不吃回头草”, 不愿再去。又有一件事也可说明杨的性格:1
953年下半年, 杨在上海和董作十局赛获胜后不久,决计南归,火车票也买好了。这天
晚上,忽有人来找他,请他再表演一场,愿出200元的代价,这原是可以考虑的事。但杨
得悉,此公曾夸下海口, 说“哪个棋手不爱钱,别看杨八面威风,出二百大洋,他照样
能留下。”杨气愤地说,我还没穷到这般地步,使此人碰了一 鼻的灰。
杨官璘驰骋棋坛50余年,担任过《象棋》月刊的主编, 广东省象棋队的教练,广东
省政协委员,棋艺著作有弈林精华人《中国象棋谱》等多种,杨还有特级大师、国际特
级大师的称号。现在,杨仍从事棋艺方面的著撰。真是一生躬耕于棋,一生离不开棋!
--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15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9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