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ss_Bridg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qpcwth (独翅鸟), 信区: Chess_Bridge
标 题: 我所了解的顾水如先生(二)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9月02日20:54:57 星期天), 站内信件
三 从“南王北顾”到“南刘北顾”
顾水如归国后,围棋理论高人一筹,段祺瑞对他的棋艺十分推崇,赞
顾为“弈林不可多得之天才”。此间,顾水如除了常去段府外,又在李律
阁处担当嘱托的差事,同时,他又主编《时事新报》的围棋专栏。由于他
名重一时,来访中国的日本棋手都知道北京有这样一位“支那(中国)第
一棋士”。
这里应向读者交代的是顾水如有“中国第一棋士”的美誉,固然取决
于他的棋艺,可是旧中国时期根本没有举行过全国性的比赛,也没有合理
的棋手等级制度,所以这类美誉多少含有上层人物捧场的成分,和现代的
“全国围棋冠军”不宜等同。事实上,顾水如也渐渐地步汪云峰的后尘,
成为段府的一名“清客”,时人因顾、汪与段祺瑞的关系非同一般,戏称
他们为“棋顾问”,这是个既有褒义又有贬义的称号。不过,在棋道不昌
的旧中国,棋手更理想的出路恐怕是不存在的。
然而顾水如毕竟是一代国手,在赏拔年轻棋手方面他可谓独具慧眼。
1924年,北京“海丰轩”棋室来了一名年方十岁的少年棋手吴泉(即后日
之吴清源),他的棋艺才能迅速引起在京名手的普遍关注。汪云峰、顾水
如、刘棣怀等名手都先后前来指导吴少年对局,他们似乎从这位少年身上
看到振兴中国围棋的一线希望。
不料第二年春季,吴少年之父病故,全家失去了支柱,顿时陷入困境。
此时吴少年的舅父力主吴家迁回原籍福建另谋前程,这样,吴的棋艺势必
半途而废。在关键时刻,爱惜人才的顾水如向任“临时执政”的段祺瑞陈
述了吴的棋艺才能和家庭状况。于是段每月拨给吴少年大洋百元,并给吴
的舅父另外安排了职务。吴少年生活安定后,棋艺突飞猛进。客观地说,
后来吴名满天下,顾水如早期辅导之功实不可没。但顾、吴在一起的时间
不长,前后不出三年,这与时局的动荡是有一定关系的。
1926年3 月,段祺瑞倒台,旋迁往天津日租界,北京棋界失去了台柱,
棋手的生活自然大受影响。这一年8 月,顾水如还带着吴泉至北京大方家
胡同李律阁宅,与当时正在访华的日本岩本薰六段、小杉丁三段交流棋艺,
吴少年的才能使日本棋手感到惊讶。但不久,顾水如终于离开北京,奔走
于上海、天津等地,和吴少年分手了。
1927年间,顾水如来到上海,此时,上海围棋经张澹如等实业家大力
提倡,有蒸蒸日上之势,总体实力已不在北京之下。其中最负盛名的首推
嘉兴人王子晏。原来自民国初期以来,日本棋手到上海游访频繁,王子晏
与日本棋手屡次交流,胜率高达七成。因此被誉为“南方棋界第一人”。
7 月,在沪上棋界人士的怂恿下,顾水如与王子晏两位南北棋坛巨挚进行
了一次分先五局决战。
顾、王之争,无疑引人瞩目,这不仅由于对局者都是中国棋界的顶尖
人物,而且又是“北段(祺瑞)”与“南张(澹如)”两大权势门下第一
高手的较量。顾、王都是学习日本棋法的佼佼者,只是顾成名更早一些。
就棋艺风格而言,顾水如长于布局,他的棋富于变化,擅长腾挪;而王子
晏是功夫型的棋手,他的棋沉着稳健,精于后盘收束。这场比赛功力悉敌,
结果王胜其三、顾胜其二。双方水平十分接近。
顾水如称霸棋坛的时代终于过去,从此,中国棋界进入“南王”“北
顾”对峙的时代。
不过严格地说,从1927年下半年后,中国棋界真正头号实力人物既不
是顾也不是王,而是此时涉世未深的北京神童吴清源。但因吴清源于1928
年10月就迁居日本,顾、王才名副其实地成为南北棋坛盟主。
上海交流后,顾水如又北上天津,继续与段府往来。此时,他在天津
福禄林饭店创立了一座棋会。“一时津市名流荟萃、高手盛集”。接着,
他又在《商报》开辟围棋专栏,继续弘扬棋道。
至二、三十年代之交,中国棋界阵容又发生了变化,随着北方棋界的
衰落,原在北京的国手刘棣怀南迁上海,击败了南方重镇王子晏,从此王
子晏退居二线,“南王”之称也就顺理成章地为“南刘”取代。于是中国
棋界的代表人物也一变而为刘棣怀与顾水如,人称“南刘北顾”。
至“九。一八”事变后,中日关系急剧恶化,蒋介石生怕日本人利用
段祺瑞这块招牌与他作对,特派亲信至天津请段南下“颐养”。段于1933
年1 月离天津南下,顾水如也随同段祺瑞来到上海。
顾水如南来后,上海迅速上升为全国围棋活动的中心。因顾、刘同在
上海,“南刘北顾”之说也就自然消失了。
四 海上四棋家
顾水如到上海后,在吕班路渔阳里创办了“上海弈社”,这期间青年
棋手过惕生成为他的得力助手。
在顾、过共同创办“上海弈社”期间,过惕生的棋艺进步显著,这和
顾水如的指导是分不开的,当时,刘棣怀在评论过惕生的对局时对此予以
首肯:“过君之弈,年来确有进步,盖得力于顾君水如之指导者不少。”
1934年5 月,日本木谷实六段、吴清源五段及安永一四段等一行来访
上海、无锡等地。此时,木谷与吴在日本已是家喻户晓的青年高手,中国
棋手均非其敌,但顾水如、刘棣怀在与安永一的对局中分别获得胜利,体
现了中国一流棋手的实力。
至30年代中期,张澹如在房地产实业方面亏了本,再也无力为上海棋
手提供巨额资金,刘棣怀也被迫离开往南京围棋活动。1935年夏季,南京
刘棣怀与上海顾水如的相互配合,促成了民国时期少有的“京沪埠际杯赛”。
6 月,京沪两地高手在南京香铺营“公余联欢社”进行了一场水平上乘的
较量,顾水如、刘棣怀、冯震、宋温善、过惕生、朱叔庄等名手纷纷登场
献技,其中顾水如与刘棣怀分先二局尤其引人注目,结果双方各胜其一,
平分秋色。这两局曾为国内外几种报刊转载,足见影响不小。
1936年11月,段祺瑞去世,上海棋界活动转入低潮,作为“棋顾问”
的顾水如,难免有所感触。陶菊隐《新语林》中称“段(祺瑞)归道山后,
(顾)颇有知己难逢之感”,点出了此时顾水如的心情。从时间上来看,
段、顾水如交往长达20余年,段对顾有“知遇之恩”是客观存在的。
相当一段时期中,顾水如常借搓麻将解忧,棋反而下了少了。可是到
1937年间,上海棋手在汉口鲁创立“中国围棋会”,顾水如又应聘担任棋
会的“甲组指导”。
“中国围棋会”除了组织棋手对局外,还创办了《中国围棋月刊》宣
扬棋道,上海棋界又有恢复之势。此时顾水如也常下指导棋,他对青年棋
手胡沛泉尤为欣赏,赞为“棋界最有希望之才”。但胡后来专攻理工科,
棋艺就不能深造了。
1937年7 月,抗战全面爆发,在民族蒙受灾难的年代里,围棋活动自
然一落千丈。
1942年10月,日本棋手濑越宪作八段、吴清源八段、桥本宇太郎七段
等一行来到我国沦陷地区交流。曾赠予17名中国棋手段位,其中顾水如、
刘棣怀、王子晏、雷溥华、张澹如、魏海鸿被认可为四段,是当时中国最
高段位的获得者。
1945年抗战胜利,中国棋手又纷纷来到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此时上
海地方新老名手众多,但因王子晏、张澹如已退出棋坛,过旭初、过惕生、
胡沛泉、张恒甫等资历尚浅,唯有顾水如、刘棣怀、魏海鸿、陈藻藩四人
为棋界巨挚,人们称为海上“四棋家”。
1948年7 月,在顾水如发起下,上海棋界人士在“魏园新生活俱乐部”
组织“星期棋会”。接着,棋艺爱好者徐润周、李德之、陆成爻、赵云浦
等也纷纷响应,组织“星期棋会”。这些棋会基本上都坚持到建国初期,
对上海棋界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五 晚年余热
1951年,上海《新民报晚刊》开辟“棋类周刊”,“周刊”虽然版面
有限,但在宣扬棋道方面起着不容低估的作用。顾水如、刘棣怀、过惕生、
胡沛泉、徐润周等名手都是积极撰稿者。
建国初期,上海市中心的襄阳公园棋风盛极一时,顾水如、王幼宸等
名手都常来此处下指导棋,由于来往的棋艺爱好者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顾水如感到围棋振兴大有希望。
1951年5 月,顾水如在《弈之原始和现代棋士之品位》一文中写道:
“襄阳公园中,每逢暇日,弈者如云。长此以往,预测三数年中,不但新
人物中,容有若吴清源氏之天才继起。....”
字里行间,不难看出顾水如的伏枥之志。尽管他已年届花甲,仍热切
地盼望上海棋坛涌现一代新人。
同年6 月,顾水如特约两名青少年棋手(一姓严,16岁;一姓戎,17
岁)在襄阳公园进行比赛,这两位青少年棋手功力尚浅,但顾水如还是亲
自评解全局,刊于《新民报晚刊》,其目的在于“发掘并鼓励新人”。
就在这一年的下半年,顾水如终于如愿以偿,他在襄阳公园收了一名
年方7 岁的学生陈祖德。关于顾、陈之间的师生之谊,详见陈祖德自传《
超越自我》,本文不作介绍。
1953年7 月,在陈毅市长的关怀下,顾水如受聘为上海第一批文史馆
馆员。接着,陈修崇、刘棣怀、魏海鸿、王幼宸、汪振雄、王志贤等名手
先后进入文史馆,围棋项目得到了应有的重视。顾水如因资历最深,又当
选为市政协委员。
50年代中期,顾水如坐镇延安路“延安棋室”。“延安棋室”面积不
大,仅能容纳六、七桌棋。因而当时大部分高手和棋艺爱好者都在金陵西
路、巨鹿路交汇处的“品芳茶楼”下棋。在笔者印象中,顾水如一般只下
指导棋。
1955年2 月,上海市文史馆举办“上海市棋友谊赛”,这是建国初期
第一次由市级单位主办的重要角逐,顾水如、刘棣怀、魏海鸿、王幼宸、
汪振雄、董文渊、曹钧石、林勉、王志贤、陈修贤等南方棋界精英全部登
场献技。比赛前后历时两个月,结果魏海鸿、刘棣怀分别获得冠亚军。顾
水如发挥得有失水准,仅得第六名,这于他长期不下对子棋有一定关系。
从此顾水如只担任上海市或全国棋赛的裁判长工作,不再参加国内任何比
赛。
1956年夏季,京剧大师梅兰芳访问日本,遇到了称霸日本棋坛的巨匠
吴清源。在交谈中,吴清源表示愿意为中国培养一批少年棋手。梅兰芳回
国后,委托许姬传专程到上海走访顾水如。顾水如向许推荐了陈祖德、陈
锡明等四名少年棋手,认为“都是很好的培养对象”,但因为各种原因,
吴清源的愿望未能实现。
1960年1 月,上海出版了建国后第一种围棋定期刊物《围棋》,顾水
如担任副主编。
同年6 月,以濑越宪作为团长的日本围棋代表团来访我国,经过上海
时,顾水如和年逾古稀的濑越进行了一场比赛,这是当时中、日两国资历
最深的棋界元老间的最后一次手谈,大约是友谊重于胜负的缘故,棋下了
半局就不再继续了。
60年代初,上海体育俱乐部开办围棋训练班,顾水如担任围棋指导,
1962年训练班扩展为“上海市业余围棋学校”,顾水如任校长,继续为培
养新人发挥余热。
“文革”期间,顾水如作为棋界老牌权威,收到冲击在所难免。为了
躲避各种纠缠与干扰,他索性离开他在上海河滨大楼的高级公寓,迁往松
江居住。
顾水如迁居松江后,棋兴不减当年,平时仍到松江某茶室中下指导棋。
松江地区围棋水平不高,一般棋手顾都要让三、四子或更多,所以当地棋
手对他特别钦佩,顾水如也乐意向他们传授围棋心得。据说,这时他的心
情比在上海时要好得多,不过他已是年近80岁的老人了。
1971年春夏之交,顾水如患病不起,历经棋界沧桑的国手终于下完了
人生道路上的最后一步棋,6 月19日殁于松江人民医院,享年80。
90年代初,松江县体委、政协和围棋协会在顾水如诞辰百年之际,特
地举办了“松江县首届围棋团体赛”,以纪念这位近代著名国手,可见顾
水如对棋界的贡献是长存的,深入人心的。
--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15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50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