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ss_Bridg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iver (独上高楼), 信区: Chess_Bridge
标  题: 张文东--我的四年北大生活
发信站: 紫 丁 香 (Sat Sep 11 15:11:29 1999), 转信

我的四年北大生活
                                                      张文东九段
                                                      
           大学梦
      1985年我进入国家围棋队,随后文化学习的关系也转入国家体委训练
局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校,高中毕业后,文化课学习算是告一段落,以后的
几年,我的所有时间几乎都用来研究围棋,即“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穿
插着大大小小的比赛,休闲时我喜欢打篮球和看书,尤其是有关历史的书,
书很多,先看哪些呢?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高质量地读书呢?我希望有人能
给我加以指点,上大学的想法由此产生,上大学可以接受比较系统的教育,
借鉴别人好的学习方法,拓宽自己的视野。

      1993年我顺利地升人九段,同年获全国个人围棋锦标赛冠军,想上大
学的愿望也变得越来越强烈,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围棋队和中国棋院的领
导,他们均表示支持。接下来便着手联系大学,非常幸运地我被北京大学录
取,北京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大学,她具有悠久的历史,拥有全国最好的老师
和教学条件,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学习殿堂,她以治学严谨而著称,对学
生要求严格,所有学生只有达到统一的学习合格标准方可准予毕业,这是我
早已耳闻的,以后的学习经历使我更深深地体会到其中的含义。

      l995年9月,我作为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新生开始了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
为什么选择历史系呢?主要因为我自己比较喜欢历史,人们常说读史可以明
智,我希望通过学习历史开扩自己的思路。

      北京大学实行学分制,历史系每个同学必须修满150学分才能毕业,
其中有101学分是必修课,包括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古代汉语、英语、计
算机和政治课等基础课,此外每年要交一篇代表自己学习水平的论文,最
后一年的毕业论文需经答辩委员会答辩才能通过。限制性选修课25分,这
些课是系内所设专业课。任意选修课24分,这些课包括全校范围内所开的
公开选修课,可以跨系、跨专业选课,比较灵活,但心须含有4学分理科课
程和2学分艺术教研室所开课程。

                    昌平园
      入学第一年,北大所有文科一年级学生部在北大昌平园就读,昌平
园位于北京昌平县城西北,从昌平大环岛沿着去八达岭的公路西行三公里,
再向北拐进一条幽深的小马路,行二、三公里就到了,这里远离市区,到处
绿树成荫,宿舍楼与教学楼由一条羊肠小道连接,足球场。篮球场一应俱全。
我的宿舍共住六人,分三个上下铺,剩下的地方仅可以放一张桌子,我的上
铺是江苏的学生,名叫刘旭东,后来成为我大学中最好的朋友之一。我们班
共30人,14个男生,16个女生,班主任是历史学博士罗新老师。罗老师身材
高大,性格豪爽,学识渊博,同学们都很敬重他,同学们都是全国各地最优
秀的学生,经过了他们称之为地狱般的高考后,才跨人北大。我能脐身他们
的行列一同学习真是倍感荣幸。

      开学不久,我即感受到巨大的学习压力,第一学期必修课每周高达27
课时,其中英语和古代汉语对于我来说非常难。大学里课程的进度奇快,上
一课的内容还没弄懂又要上新课了。古代汉语课多是先秦时代的名篇选读,
这些文章距今久远,要想完全理解它的意思,掌握字、词的用法,真好比又
学一门外语,另外其它的课程也需强记和理解,当时的情况用焦头烂额来形
容一点都不过分。现在回想起来,l995年11月我居然在全国围棋王位赛上夺
冠,或许是得到老天相助吧,因那次比赛成绩优异,我的等级分从当时的第
四位升至第二位,排名仅列马晓春之后,这是我等级分排位最高的一次,从
此以后一路下滑,1999年毕业时降至第9位。

     王位赛回来,既要上新课又要补习落下的课,我根本没有时间去庆祝
这难得的胜利。倒是我的同学们听到我夺冠的消息后当天即畅饮了一次,
可惜这一次是我    大学期间唯一让他们高兴的一次。

     由于我基础差,底子薄,所以在功课上要花更多的功夫,但是在自己
埋头苦学一段时间后,我发觉这样效率太低,于是决定求助于班主任和同学。
英语和通史课我各请了一个同学帮我补习,古代汉语课由罗老师补习。罗老
师在昌平园有一问单人宿舍,不受晚11点熄灯的限制,我和一个朝鲜族的学
生每晚10点下自习后就到罗老师的宿舍听他讲课,主要是古文中一些不懂的
字和词,罗老师也顺带给我们讲文章的典故,有时古文中一句话或一个词实
际是一个好长的故事,遇到讲述战争的古文,罗老师甚至会边指着墙上的中
国地图边讲,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

    一个学期很快就要结束了,期末考试近在眼前,可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只能加班加点地复习,北大的考试制度极其严格,考场里有两个老师监考,
一个在前,一个在后,来回巡视。另外教务处的老师也巡回各考场,既监督
学生又监督老师,如果抓到作弊的学生,会给予极严厉的处罚,甚至会因此
拿不到学位证书。

    考试期间拉得很长,把几门功课放在十几天里考,考完了一门赶紧看下
一门的内容,近半个月的时间总算撑过去了,平均每天大概只能睡4至5个小
时。谢天谢地,第一个学期的考试总算全部通过了。奇怪的是我的体重不降
反升,可能是每天除了看书以外就是睡和吃,一点运动都没有的缘故吧。

    我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昌平园一年结束时,我多少对学习算是人了门,
和班上的同学也相处得比较融洽,自己虽然比他们大6、7岁,但在学习方面
始终虚心地请教,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同学们偶尔也会拉
我去打篮球,我曾和他们开玩笑他说“你们的篮球水平和我的差距与我在学
习方面与你们的差距相当。”此时是我最放松的时候。

                    回到赛园
                    
    二年级时我们回到了北大本部燕园,这里是我向往已久的学习圣地。我
的宿舍安排在42号楼516房间,仍是6个人一个宿舍。每周的课时在20节左右。
我基本上是白天上课,晚上自习,周未回中国棋院训练,有时赶上重大比赛
在中国棋院举行,我也赶回去和队友们一起摆棋,但学习紧张时周未的训练
时间也难以保证。

    当时北大的新图书馆还没有建成,供学生们自习的教室比较紧张,必须
要早去才能占到位置,有时早去也没用,因为别人会拿一个本子或杯子代替
他本人先把此位子占了。你如果无视他占位子的标志,自己坐在那里自习,
那么一定会有冲突要发生。这和围棋里面的某些理论相通,不过在围棋方面
靠的是中盘力量来捍卫自己的地盘,在学校里就不能靠力气大了,同学们基
本上默认着这一原则,即谁先占的座就属于谁。我很快就适应了这个规则,
加入了占座的行列,我非常喜欢在三教宽敞明亮的大教室里自习,偶尔也去
未名湖畔的一教自习。

    北大的讲座非常多,讲授者都是著名的人物或学者。讲座所涉及的范围
非常广,几乎包括社会的各个领域。我因为学习太忙,挤出了一点时间又都
用于训练。所以只能有选择地听讲座,听得最多的是历史学方面的讲座,但
有国际上的政治领袖作的报告我也喜欢听,如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韩国现
总统金大中,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等,1996年春,我受北大之托邀请陈祖德
老师来北大讲座,主题是建国后的中国围棋发展历程。那天北大电教报告厅
座无虚席,陈老师的精彩演讲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掌声表达了师生
们对陈老师敬佩的心情,更是对新中国几代围棋工作者不懈努力使围棋事业
迅速崛起的认同。

                  师生情
                  
    张帆老师是我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张老师是1967年出生的,
比我大两岁。他15岁时参加高考,一举夺得内蒙古自治区的文科状元,从而
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读书,一路读至博士,然后留校任教,现在作为历史系
最年轻的副教授已经好几年了。张老师在一年级时给我们上过中国通史课,
他把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深入浅出他讲给大家,对于我当时的基础来说是最
喜欢听这样的课了,进入三年级后,基础必修课的比例开始缩小,取而代之
的是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这些课大多是专业课,每门课几乎都要留
作业,作业内容是写论文,有要求字数的,3000字,5000字不等。学年论文,
作为毕业论文的练习,要求近万字,写论文需要读大量史料并了解现代的研
究动态,其难度很大。张老师和罗老师是好友,罗老师了解情况后介绍张老
师指导我的学年论文。张老师年纪虽轻,在史学界已有了一定的成就。他平
时清心寡欲。勤奋刻苦,很少于12点以前就寝,他对我很关照,让我有问题
随时找他。但他对我的论文质量并不因此降低要求。我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
文虽然题目不同,但都是由张老师指导的。在这期间,我读了大量的古代历
史文献。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洪武时期的马政》,这篇文章是对明朝马政
的研究,以明初即明太祖朱元漳在位的洪武时期为主要考察范围。马政包括
三个方面:1)内部养马系统。2)茶马贸易。3)马匹的其它来源。因为明朝
刚刚建国,要想消除蒙古人的威胁,必须拥有大量骑兵,因此马政在明朝的
制度中倍受重视,张老师介绍我读《明太祖实录》。《明史》《明会典》和
《明会要》等原始材料。其中读《明太祖实录》任务最为艰巨,五大本厚厚
的古文,没有标点,没有注释。一年级打下的古文基础远远不够,只有边读
边把不懂的地方记下来,然后找张老师请教。即使假期张老师回内蒙古老家,
亦在电话中解答我的疑惑。除毕业论文外,我在做作业时遇到困难也找张老
师,张老师会指点我找什么书看,碰上他的书就直接借给我。从毕业论文初
稿完成到最后定稿,我和张老师反复地讨论,从中我体会到了历史学的严谨
作用,即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有些观点看似成立,但没有充足的历史材料
证明也只好作罢。经过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作完了毕业论文,参加答辩时我已
成竹在胸了,最后毕业论文得了85分,我非常高兴。在北大历史系85分的成
绩属于优秀,取得这样的成绩和张老师的精心指导是分不开的。

    二年级下半学期我的一问限选课不及格。北京大学规定学生不及格必须
重修这问课,和下一年的学生参加考试,成绩及格才可以获得学分,这样重
修的成绩限制在四门以内,超出则拿不到学位。这次不及格对我震动很大,
二年级时,我一方面尽心尽力地学习,一方面利用周未抓紧时间训练,  97
年上半年我代表北京队参加全国围棋团体赛,个人成绩取得了十胜一负的优
异成绩,最终北京队获得全国围棋团体第三名,回北京后未及庆功即跑回学
校补习这半个月来落下的课程。两线作战的我本已疲于奔命,这次不及格终
于促使我将全部精力和时间向学习一方全面倾斜,毕竟棋以后可以下而在北
大学习的机会却极其难得。

    此后我压缩了本已少得可怜的训练时间,主动放弃了一些耗时较长的比
赛,若遇期末考试,甚至放弃传统的杯赛,由于严重缺乏系统训练时间,我
的比赛成绩一泻千里,等级分一降再降。在比赛中,中盘的计算能力明显下
降,咬得不够紧,遇到双方相持不下的局面,最后品尝失败苦果的总是我。
比赛后,紧张而繁忙的学习使我无暇象以前一样沉浸在输棋的痛苦当中。看
着队友们不断取得好成绩,我内心的矛盾无以言状。

    好在学习成绩逐步上升。记得三年级下半学期,我的一门必修课外国史
学史得了82分,再看比我分低的同学排了一长串名字,我非常高兴,当即买
了许多冰激凌回宿舍请大家吃,四年级的成绩更是有了质的飞跃,十一门课
中除一问外其它各科成绩均在80分以上,甚至还有两门功课得了90。最后,
我圆满地修完了北京大学所要求的全部学分,与同学们一样作为合格的学生
以令人满意的成绩跨出北大校门。当我拿到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时,我
内心很激动,这是对我四年努力学习的肯定。

    这四年来,围棋队和棋院领导对我上学给予理解和支持。借此机会向他
们表示我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向在学习方面热心帮助我的北大老师和同学
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北大的围棋状况
    北大云集了全国最优秀的老师和学生,其中喜欢围棋的人也不少,北大
围棋爱好者有两个组织,一个是教工围棋协会,一个是学生围棋协会。围棋
协会的学生与其它学生一样都是靠自己的高考成绩上北大的,这是北大的一
个特点,一年一次的“京华杯”是北大和清华传统的棋牌比赛,其中围棋比
赛自然是重头戏。“京华杯”极大地促进了两校棋牌活动的发展。中国棋院
非常关心这一活动,华以刚等老师于每届“京华杯”举行时,都在百忙之中
抽出时间来参加比赛的开幕式或闭幕式。北大学生与国家围棋队队员的交往
近几年也增多起来,围棋队队员喜欢踢足球,曾几度来北大与学生赛球,赛
后大家聚在一起或倾谈或下棋。1998年正逢北大百年校庆之际,学校举办了
多项活动隆重庆祝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会。陈祖德老师、聂卫平老师,马
晓春和常昊等几十位高手应邀来北大,和师生进行“百盘对局”活动,以特
殊的方式为校庆助兴。

                  结束语
    四年的大学生活就这样结束了,我又回到了中国棋院。北大的四年给我
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记忆,我想这是我人生一段珍贵的体验,它将会影响我
一生,同学们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今天我以北大为自豪,明天北大以我
为骄做”,我很欣赏这样的豪气,也以此来勉励自己。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4.8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02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