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ss_Bridg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oes (从头再来), 信区: Chess_Bridge
标 题: 评论:俞斌夺冠和中国围棋的“复苏”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May 15 16:13:30 2000) WWW-POST
http://sports.sina.com.cn 2000年5月15日 14:30 生活时报
有一句话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自从中国围棋在今年的“春兰杯”和“应
氏杯”上有所建树以来,这句话就成了中国围棋界一些人士时时挂在口头的一句话。现在
,俞斌又在“LG杯”上夺得了世界冠军,说这句话的人就更多了。在日本围棋不断萎缩、
韩国围棋近来萎靡不振的情况下,中国围棋的复苏,极有可能使中国站在三国中强者的位
置上。
我们暂且从1988年开始计算中日韩三国在围棋上的较量吧。这个时候,中国围棋在聂
卫平中日擂台赛“六连胜”的带动下已有了很大的起色,在这一赛事的前三届中,中国以
3:0领先日本,已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日本的抗衡。这一年,韩国的曹薰铉夺得首届“
应氏杯”冠军,韩国从此掀起围棋高潮。可以说,中、日、韩三国间已没有非常大的差距
,鼎立的形势已经形成。而且,世界级的比赛也是从这一年才有的,“应氏杯”和“富士
通杯”的乘势诞生,为三国间的较量提供了舞台。1988年后,随着三国在围棋上闹得越来
越热闹,“东洋证券杯”、“三星火灾杯”、“LG杯”、“春兰杯”四项世界比赛又先后
登场。围棋的“盘子”越做越大。
纵观1988年到现在12年间中、日、韩三国的表现,我们可以将三国间的演义分为三个
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0年前,可以说是日本站在强者的位置上,虽然曹薰铉和聂卫平夺得了
“应氏杯”的冠亚军,但日本包揽了前两届“富士通杯”的冠军和亚军。
第二阶段是1990年至1994年,1990年韩国人自己创办的“东洋证券杯”面世,从此开
始了他们“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历史。当时的局面非常有意思,日本棋手专拿“富士通杯
”,韩国棋手则专拿“东洋证券杯”,不过,韩国人要比日本人稍高一筹,刘昌赫和曹薰
铉拿下了1993年和1994年“富士通杯”的冠军,徐奉洙则夺得1992年“应氏杯”冠军。这
期间,日本人共夺得世界冠军3个,亚军5个,而韩国则夺得世界冠军9个,亚军3个,但此
时还不是韩国绝对优势的时候,比较确切的说法是:日韩对峙,韩国风头渐炽。这两个阶
段的中国围棋,说起来比较惨,冠军就别说了,就是亚军也只是拿到了3个。
1995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中国的马晓春包揽了这一年两项世界比赛的冠军,聂卫平
夺得一项亚军,日韩两国只有小林光一进入了世界比赛的决赛。人们本以为从这一年开始
,中国围棋的春天就要来临,孰料却只是在日韩前进的步伐中划了一个逗号,从1996年开
始,随着李昌镐的崛起,围棋成了韩国人的天下,他们站在了绝对强者的位置上。
但是从去年年底的“春兰杯”开始,中国围棋显现出复苏的势头,在“春兰杯”上,
一贯强大的韩国队,只有曹薰铉一人进入8强,同时李昌镐还败给了马晓春,中国共有5人
打入8强。进入2000年,这种复苏渐渐转化成一种强势,“富士通杯”上周鹤洋战胜了以
往在众人眼中“不可战胜”的李昌镐,“春兰杯”八强赛上,韩国人仅余的曹薰铉未能进
入四强,韩国队前所未有地遭到了全军覆灭。紧接着在“应氏杯”上,最后的四强中,韩
国人仅余一个李昌镐,而中国人则占有两个名额。最悲惨的是日本,参赛的棋手最多,却
在四强中仅余一人。在人们还在热衷于推测中国队到底能否在“春兰杯”和“应氏杯”上
夺冠时,俞斌捧回了“LG杯”世界棋王。
如果说当年马晓春夺得世界冠军还有一些个人色彩的话,俞斌此次夺冠却是中国围棋
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突破。和当年聂卫平、马晓春的“曲高和寡”不同,当今的中国棋坛,
除了有他们及俞斌、刘小光、曹大元这样的老将,还有常昊、周鹤洋、邵炜刚这样的小龙
,以及孔杰、丁伟这样的小小龙,彭荃、邱峻这样的小虎,这么多年来,中国围棋已积下
了很厚的势,俞斌是为这个厚势所培养和激发。
如果说从1988年开始,中、日、韩三国围棋经历了日本强大、日韩对峙、韩国强大的
过程,从中国围棋目前的态势来看,下一个站在强者位置上的必然就是中国。这也就是所
谓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王庆环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4.19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0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