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ss_Bridg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ad (andy), 信区: Chess_Bridge
标  题: 中国流发明权谁属及其他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Jul  7 15:43:20 1999), 转信

作《唯有创新才能赶超李昌镐(陈祖德)》一文的不知是哪一位记
者,此公对“中国流”起源的了解显然不如W君。但W君说:“
中国流明明是由道策和吴清源那里拿来的,再稍加改变而成”,亦
未免过火。

日本棋院在70年代末曾出版了一套《围棋基础辞典》(共十卷),
分别为定式(石田芳夫)、布局(林海峰)、手筋(藤泽秀行)、死活(赵
治勋)及置棋(即让子棋)(大竹英雄)等五部,几年前又修订再版。其
中的前四部国内在80年代末至少有两种译本,总发行量超过十万。
这套书由蜀蓉棋艺出版社出版时改名为《围棋XX大全》(分别为
定式、布局、手筋、死活等四部),是一套相当好的围棋基本知识
辞典。

林海峰在《围棋布局大全》(江铸久译)一书中用了150页的篇幅写
“中国流”。林在探讨“中国流”起源时,举的第一个例便是日本
天和3年(1683)时四世本因坊道策(白)与三世井上道砂因硕(道策之
弟)下的一局棋。但白棋第10手只能说有这么一个思想而已,与
“中国流”相去甚远。举例来说,白下小目,黑小飞挂角,白三间
低夹,要是留下这二个白子,而把黑子从棋盘上拿掉,就和“中国
流”的一个局部一样了。在黑挂小目之前,白先下三间夹位置的棋,
这正是道策下出第10手棋。如果此时黑再挂角,因为没有拆二的
余地,必将受到白棋的严厉攻击。道策在日本围棋史上称为“棋圣”,
是围棋布局理论和“手割”论(即子效分析)的创始人,有这样的超
越时代的构思虽说难能可贵,但也是很自然的。

林九段举的第二个例是1958年吴清源与藤泽朋斋在第1期日本最
强战中下的棋,吴执黑。因为另一个角是黑小目单关守角,还不能
算是真正的“中国流”,但已极为接近。又举了二个参考谱例之后,
林写道:“昭和30年(1955)间,以安永一为中心的业余强手们经研
究之后,下出了最初的中国流。尔后,安永一去中国,向中国选手
介绍了这种布局法。中国选手经过研究之后,将第五手改在了第三
线,又向日本‘逆输出’。”

但林九段没有举出当时的对局谱,使人感到迷惑。书中举出的第一
个“中国流”范例是1961年第7期日本业余本因坊决赛谱,由原田
实(黑)对西村修,黑棋的前三手棋正是标准的“高中国流”。

接下去林举了首次在中日围棋交流时出现“中国流”的对局谱,那是
1965年时陈祖德(黑)与[木尾]原武雄的对局,陈下出了“中国流”。林
接着写了1966年岛村俊宏访华回国后屡试“中国流”,使日本棋手们
大伤脑筋,并逐渐引发了下“中国流”的热潮,等等。

不多抄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林九段的书。

陈祖德九段在其所著《超越自我》一书中有很长一段描述“创造”中
国流的经过,其中有一节写到:

“我终于找到了我所追求的理想布局--执黑棋采用‘对角星’布局,如
对手阻止我使用“对角星”布局,则采用‘中国流’布局(当时并无
‘中国流’这个名称)。

就这样,‘中国流’布局产生了。‘中国流’布局贯彻了积极主动、
不落俗套的指导思想,因此很快在中国、在世界上盛行,最后被日本
棋界称之为‘中国流’。”

陈的想法合情合理。陈是1960年全国比赛后才进入国家集训队的,时
年17岁,在年青棋手中出类拔萃。当时中国棋手的总体水平与日本业
余强手比较接近,如果日本业余强手在布局上有什么新动向,肯定会
引起中国棋手的关注。陈进国家集训队后,接触最新日本围棋刊物的
机会增加,说不定什么时候看到了前述原田实与西村修的对局谱(业余
本因坊决赛谱肯定会登在某个期刊上)或更早的有关棋谱,感兴趣(福
至心灵)并开始进行深入的研究,最终在1965年的中日围棋交流比赛中
把“中国流”作为“法宝”祭了出来。

陈在《超越自我》中提到曾研究过日本业余强手的布局,但没有提到
是否曾经从某处看到过“中国流”。正如数学史上英国的牛顿和德国
的莱不尼兹,两人互不相识,靠各自的研究分别发明(或发现)了微积
分。“中国流”当然也完全有可能是由中国棋手(们)经独立研究创造
出来的,但应该有当时(至少是1961年之前)的棋谱为证,否则很难以
理服人。

因此在下以为,对于“中国流”的起源和流行,比较客观的说法似乎
应该是(与林九段的观点基本相同,但强调中国棋手的贡献):
1。“中国流”布局的思想(局部)可以追溯到三百年前的日本“棋圣”
道策(1645-1702)。
2。约在50年代中、后期(至迟在1961年),日本的业余棋手最早在实战
下出“中国流”,但没有进一步做系统的研究。
3。60年代前半期,以陈祖德为首的一批中国棋手对这种新的布局进行
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奠定了“中国流”布局的最早的理论基础,至
少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中国流”的价值。
4。1965年中国棋手在中日围棋交流比赛中下出“中国流”,引起日本
棋界的兴趣。1966年下半年岛村俊宏九段访华后,在日本国内比赛中
频频使用“中国流”,获得好成绩。从此,“中国流”开始在日本乃
至世界棋坛广泛流行。

请注意“中国流”这个名称是从日本叫出来的(虽然现有记录显示日本
业余棋手最早下出这种新型),正说明日本棋界充分肯定了中国棋手对
此布局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秀策并不是“秀策流”布局的发明者,最
早下出“秀策流”连同著名的(原来以为是秀策的独创)第七手“小尖”
的也不是秀策,但最早对此布局进行系统研究并在实战中大量应用的是
秀策,“秀策流”名之无愧。同样的道理,“中国流”名之无愧,没有
必要再来硬争“中国流”的发明权了。

“中国流”诞生至今有三十多年了,近几年已远不如在70年代时那样“
热”,但每年还是有相当多的由职业棋手下出的“中国流”对局谱产生。
在日本有“高中国流”专家之称的羽根泰正九段于1993在日本《围棋
年鉴》上发表过一系列有关黑布局的统计数字,其中“高中国流”的胜
录最高,达58.1%,“低中国流”的胜录排第五,为56.5%。羽根的统计
是从他所收集的自昭和10年(1935)到平成4年(1992)的13014局棋谱作
出的,在此期间日本职业棋手的正式对局远不止这13000局(总数可能
在30000-40000局之间),因此只能作一个参考(有一定的可信度)。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www-post@bbs.hit.ed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28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