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ss_Bridg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ad (andy), 信区: Chess_Bridge
标 题: 围棋的起源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Jul 20 12:21:30 1999), 转信
从出土文物看围棋的起源
围棋是一种必须借助实物(棋盘,棋子)进行的智能游戏。由于它
的规则和变化比较抽象,在语言文字初创的时期,很难象神话故
事那样,通过口头传说的形式诉诸后人。因此,如果能在出土文
物中发现棋盘、棋子,或者表现围棋内容的绘画,那无疑是确实
无弊的证据,能够充分揭示相应时期围棋的某些情况。遗憾的是
迄今为止,尚未在尧、舜、禹相应时期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一
点点实物证据。
建国以来在考古学方面有许多珍贵的发现,例如甘肃永昌鸳鸯池
遗址出土的原始社会彩陶罐上绘有棋盘纹图案,即纵横各十至十
三道类似围棋盘的图案。这些图案虽然不是棋盘的实物,但多少
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围棋的棋盘、棋子都是比较简单的东西,棋
盘无非就是纵横交叉的直线,棋子只要是两种颜色不同的石子、
贝壳即可。而这两种东西,也是尧、舜、禹时期的原始人不难获
得的。
那么是否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围棋有可能产生于尧、舜、禹时代
呢?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围棋的产生主要不是工艺制作
的问题,而是一个抽象思维的问题。对于尧、舜、禹时代那些契
刻计算、图画文字的原始人来说,直观具体的思维乃是他们的天
性,而围棋复杂抽象的变化,对他们的大脑活动能力来说,无疑
是太过困难了。
从历代出土的围棋实物来看,棋盘有一个十一道、十三道、十五
道、十七道、十九道这样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例如:据日
本杂志介绍,古代夏威夷有一种盘戏,棋盘纵横各十一道,颇类
围棋的着法,可能为我国古代所传。1977年在敖汉旗丰收公社白
塔子大队发现一座辽代古墓,墓内供桌下有一高十厘米、边长四
十厘米的方桌,上有一纵横各十三道的围棋局。1971年在湖南湘
阴县发现一座唐代古墓,墓内随葬品中有围棋盘一方,纵横各十
五道。另外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村古墓群中,有一部分初唐当
地豪族张氏的墓葬,保存了不少初唐文物。其中有一幅围棋仕女
图,描绘了十一个栩栩如生的妇女形象。其中心是两个对弈的贵
族妇女,而她们用的棋盘则是纵横各十七道。
举上面这些出土文物的例子,只是想说明一个事实,即围棋盘由
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基本是可信的。有人据此进行推理,想证
明围棋有可能产生于尧、舜、禹时代。他们是这样推理的:一般
认为我国汉末、三国时期已流行今日的十九道棋盘,从汉末发展
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而不变。从十七道棋盘向十九道棋盘
演进也需相当长的时间,那么从十五道至十七道、十三道至十五
道,以及从萌芽围棋至十三道围棋,都需要相当长的演进时间。
照此推算,说围棋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还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估
计呢。但是上述推理也有很大的缺陷,就是没有考虑棋盘的变化
与演进时间的辩证关系。举例来说,围棋从十三道棋盘发展至十
五道棋盘,要比从十五道发展至十七道所用的时间少得多。为什
么呢?因为十三道棋局的变化要比十五道棋局少。变化少,生命
力必然相对短促。变化愈多,生命力愈长久,已为实践所证明。
十九道棋盘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仍未现出需要改变的征
兆。这是因为它的变化复杂繁衍,多得令人吃惊,因而足以保持
旺盛的生命力,而不需要改变。不过按照围棋发展的规律,势必
有一天十九道棋盘也会寿终正寝,让位于二十一道棋盘的,只是
那一天还很遥远而已。
总之,从出土文物看围棋的起源,还难以得出明确的结论。只是
告诉我们一点:围棋的发展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由此也
可以导致如下一种分析,即围棋的前身可能只是一种简单的盘戏,
这种盘戏的概念和规则或许与围棋全不相干,但却是由它胎生和
演化成围棋的。因此这里又有一个围棋定型的问题,定型的围棋
究竟使用几道棋盘,目前尚难定论。但是若按现代人的眼光看,
即便是十三道、十五道棋盘,仍缺少对奕的价值。由于变化窨比
较狭小,先走的一方很容易保持优势,这样也就失去了围棋竞争
胜负的本质意义。因此说围棋定型时,使用的是较多道数的棋盘,
例如十七道棋盘,也是不可能的。
另外,我国自古以来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围棋是受天文和易卦的
影响而产生的。棋盘纵横各十九道,代表三百六十周天,中心一
点为天元,即天的太极。远古的人用棋盘卜卦,以决定四时的农
事,并由此逐渐发展成为围棋。这种观点认为,围棋从一开始即
使用十九道的棋盘。不过实事求是地说,这种观点大抵只是后人
的一种揣测,并无确实的证据。但是我们在研究围棋的起源问题
时,不妨将这种观点考虑在内。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www-post@bbs.hit.edu]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04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