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ss_Bridg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iver (独上高楼), 信区: Chess_Bridge
标 题: 围棋市场论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Jan 20 14:58:22 2000), 转信
我想大多数爱好者都和我一样,之所以走近围棋,除了受“聂旋风”当年在中日围棋擂
台赛上11连胜的鼓舞外,还因为围棋本身的高雅气质。
而高雅,似乎与市场天生是格格不入的。
做体育记者多年,许多国际国内大赛现场肃穆的气氛我都见证过,但最让我难忘的
一隅赛场,却是在一所小学里。那是吴战影六段主办的一次小学生比赛,吴六段昔日在
全国业余界也曾是一条响当当的好汉,人到中年的他现在致力于少儿围棋教育,他给我
展示的赛场就在小学的操场里:70多张课桌列成方阵,100多名小学生在一头高一头矮的
课桌前对坐… …吴六段告诉我,条件就只能是这样了,而且,由于要收每人10元钱的报
名费,家长们流露出了一些不满情绪,这让已经赔本的吴六段又多了一些烦恼。
像吴战影这样致力开发围棋市场的人并不太多,甚至在圈内已经流传着一种看法:
围棋的地位仅次于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足球。《围棋天地》杂志数年前做过一次调查,
认为中国的围棋人口在两千万以上,新近一家日本网站也公布了他们的调查,中日韩三
国的围棋人口分别为1000万、300万和900万,如此看来,围棋的市场是欣欣向荣的。然
而事实并不像乐观的人们想象的那样,举个例子,前几年,成都的十余位业余高手(吴
战影也在其中)创办了一家业余道场,其中的一项活动便是下收费的指导棋,启事挂出
后,直到道场最终因经营不善倒闭,居然没有一名爱好者上门掏钱求教,这恐怕已不是
用“大跌眼镜”可以形容的轶闻。
围棋在中国因高雅而成为一时之尚,也同样因高雅而徘徊于真正的市场门外。对围
棋高手千年来的习惯性仰视造就了多少孤高的棋士?当职业化的体育大潮将围棋赶向市
场时,距离感凝滞了她的脚步,冷场是必然的。
中国的围棋人口是两千万还是一千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在于优
势交换,而“卖艺”对中国多数的棋手来说,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心理障碍。于是,职业
棋手们可以在各项棋战中“各取所需”,业余高手们却大多只能在茶楼棋馆里年复一年
地“博彩”——因为他们同样需要以一技之长作为生活的一种资本,久而久之,最“原
始”的下“彩棋”成了围棋的市场里最基本的一种动力。
围棋的人口和围棋市场的活跃度不成正比,也许还在于围棋的表现形式本身就是以
静为主,这一点和许多体育项目大相径庭。如何最大限度地鼓动观众的参与性,应当是
中国围棋现阶段要深思的问题,每年一度的NEC围棋赛在这方面是一块很好的试金石,下
棋和讲棋者同在一台、现场的观众有奖竞猜……记得有一年在成都举行时,川籍的郑弘
九段在鼓点声中登场亮相时,甚至有棋迷高呼“雄起”,这一声“雄起”当时或许带了
些玩笑的意味,现在想来,它对中国围棋才萌芽的市场是弥足珍贵的。
客观地讲,无论是举办国际国内大赛,中国围棋都把“宝”押在赞助商的一时兴趣
上,这本身是一种尴尬,并且,围棋市场的许多问题也并不是多办几项比赛可以解决的
,即使是在市场相对发达的日本和韩国,能以比赛奖金维持生存的职业棋手也只能数以
十计吧?中国围棋去年推出的职业联赛是一项很新鲜的比赛,首届冠名权卖了160万元,
还不足以负担一位知名足球球员的转会费,这就有些耐人寻味——中国围棋真能通过办
比赛来解决哪怕是职业棋手的市场问题吗?而围棋的市场真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广袤无垠
吗? (贾知若)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4.24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6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