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ss_Bridg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ad (andy), 信区: Chess_Bridge
标 题: 唯有创新才能赶超李昌镐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Jul 22 12:30:30 1999), 转信
只要是围棋爱好者,都知道围棋有个“中国流”布局
,也知道这个布局是陈祖德九段首创的。
但这个布局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了解详情的人则未必
多。记者近日采访中国围棋棋圣赛时,就此事采访陈祖德
,不仅听到“中国流”的由来,更深深感受到创新在围棋
中的非凡意义。
陈祖德回忆说,这个布局大约形成于60年代初,“可
以说,它是创新的产物”。
“60年代初,棋界流行的是小目布局,其进程有四部
曲:占角、守角、挂角、拆边。我们学棋是这样学的,当
时大家也都按这样的步骤下。”说起几十年前的棋事,陈
祖德记忆犹新。
“但我下棋,一向不喜欢搬书本、背定式,我喜欢下
大家不下的下法,即使现在也是如此,大概正是这种不拘
常理、总想翻新的想法,使我后来下出了一度被认为是不
合棋理的中国流布局。”陈祖德说:“另一方面,我是力
战型棋手,攻击性的下法必然希望布局阶段速度更快一些
。我那时总觉得,守角速度太慢,于是第三手就摸索着不
按‘棋理’守角而往边上行棋。因为这样下,既守地又取
势,可进可退,适合我的棋风,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
逐步便形成了中国流布局的固定格式。”“当时在国内、
国际比赛运用中国流的情况怎样?”“我当时在国内成绩
最好,你的棋能赢,你的下法即使‘没理’,也就成了有
理的、是好的。我用中国流布局不久,大家也跟着下这种
布局,很快就流行起来。与日本棋手对弈中,我也采用这
种布局,胜过不少盘。记得1963年与宫本直毅等就用过类
似布局;1965年春日本著名的木尾原武雄来华访问,我下
中国流布局已很成型了,当时他的‘木尾原流’布局在棋
界非常有影响,看到我的布局他很吃惊;当年秋天我分先
第一次胜日本九段,也是用的中国流布局。”“中国流这
个名称是怎么叫起来的?”“说起来很有意思,这个称呼
是日本人叫出来的,中国曾叫它‘桥梁流’。1965年夏,
中国几位棋手访日,全都用中国流开局,日本记者在报道
中就称这种当时很新鲜的布局为‘中国流’。以后就叫开
了,一直到现在。”当年棋界曾流行过各种各样的布局,
比如较早的“秀策流”,以及“木尾原流”等等,但到现
在还流行的布局则不多了,“中国流”无疑最有代表性。
现在“中国流”还衍生出“高中国流”、“迷你中国流”
,李昌镐在对局中也多次以此开局。陈祖德说:“我很高
兴这个布局大家还在用。”
由“中国流”布局的产生,陈祖德深有感触地说:“
我认为,一个好的棋手,应该富于创新,勇于向传统挑战
,光模仿、永远循规蹈矩是没有前途的。即使是向高手学
习,你也应该带着批判的眼光,要挑他的毛病,批判性地
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陈祖德还说:“李昌镐就是一个
非常有超越精神、创新精神的棋手。他的许多下法,大家
第一感都觉得很意外,觉得不合理。觉得他下得过于保守
、稳重,其实这正是他的强大和高明之处,他敢于下我们
不敢下的下法。我们现在要赶超李昌镐,就是要在创新上
多下功夫,多琢磨。”
可喜的是,现在中国棋手不乏创新的尝试,比如马晓
春、常昊“棋圣”战中的两盘棋,布局中常有新招出现。
在这样的重大赛事中敢于尝试新下法,这也许正是希望所
在。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www-post@bbs.hit.edu]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1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