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ss_Bridg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Quick (大傻大), 信区: Chess_Bridge
标 题: 江崎诚致和日本文坛弈林诸贤(一)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Sep 26 16:30:52 1999), 转信
作者简介
1934年生。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已退休)、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
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会员、北京棋类协会理事、原首都文艺界围棋联谊会秘
书长。
代表作《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由中日合拍,并在国内外多次获奖。棋力为北京市老
年五段,曾两次获“陈毅杯”老年围棋赛亚军、“忘忧清乐杯”老年围棋赛第二名、“
中建杯”老年围棋赛第一名、“尧舜杯”世界围棋联谊赛第七名、中央电视台“纹枰论
道”春节联欢连棋直播“妙手奖”。
中国文坛历史上曾出现过魏晋“竹林七贤”那样的文人名士。他们业绩卓著,品格超凡
,性情洒脱且各具特色——或豪饮,或善吟,或嗜棋,甚或怀某种怪癖……然而相互之
间的关系又极其密切,以致后人提及其中之一时无不联想到其余之六。我常想,“竹林
七贤”的形成,自有其特定的时代氛围和历史缘由。因为在当今的文化圈子里,要寻及
这样的群体,似乎是很难的。
不料在与日本文坛朋友的交往中,却发现了堪与“竹林七贤”媲美的一个群体。这
就是“日本文化界围棋访华团”。其成员大多是当代知名作家、诗人、编辑或教授,一
个个成绩斐然,品性高雅,格调各异——豪饮者有之,善吟者有之,怪癖者有之……但
却相处友善,浑然一体。与“竹林七贤”所不同的是,他们都酷爱手谈。是围棋这一神
奇的纽带将他们维系在一起。在日本,他们除常在家里或棋馆、棋院对局外,每年还参
加名为“文坛本因坊”和“文坛名人”的围棋赛事。而且,从1985年起,一年一度连续
13次组团来华访问,走遍大半个中国,与成百上千的文化界以及其他各界棋友进行过棋
艺交流。将如此一个长时间而又大范围地遨游于黑白世界的群体,称之为“弈林诸贤”
,恐怕是再恰当不过了。
“竹林七贤”无领袖。而日本文坛“弈林诸贤”里,却存在一位自然而然形成的核
心人物——江崎诚致。了解当代日本文学的人,当然都知道江崎先生在文学方面的造就
。他提笔耕耘,就以处女作《吕宋的山谷》获得了日本文学最高奖项之一的“直木奖”
。此后笔耕不缀,屡有佳作。如果说,在广义文学成就方面,可与江崎先生等量齐观的
作家不乏其人的话,那么在围棋文学上,江崎先生所做的贡献,则寻遍当今文坛也难见
与其相提并论者。“围棋文学”这个词为笔者自造,似乎有些蹩脚。大体是指以棋人棋
事为题材的小说、传记、散文等文学作品。一般来说,以某种人某种事为题材的作品,
不宜称之为某种文学。但就围棋而论,窃以为完全应该堂而皇之地冠以其名。围棋本身
就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一旦踏进文学的殿堂,便可当仁不让地取得一把名正言顺的
交椅。已故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曾以他取材于围棋名人秀哉的长篇小说《名人》获得诺
贝尔文学奖。这部传世精品,理当被视为“围棋文学”的代表作。江崎先生尚无川端先
生那样的殊荣,但就他以棋人棋事为题材的小说、传记、散文等文学作品数量之多、内
涵之深、影响之广而论,实为当今日本文坛第一人。鉴于围棋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中国和
韩国都少有从事“围棋文学”的作家,将其誉为当今世界文坛第一人,亦并不为过。
江崎诚致就是当今的川端康成。
我初次见到江崎先生,是在1985年以中野孝次先生为团长的日本文化界围棋代表团
第一次来华访问的时候。由事先接到的名单里,了解到他是一位作家,63岁,业余5段棋
手,一般团员;此外一无所知。可是一见面,便倏然感到这位先生的与众不同:鹤发童
颜,配着一身藏青色的和服,步履沉稳而敏捷,仪态庄重而安详……超凡脱俗,全然一
派道骨仙风。多次交往以后,我不讳自己的字拙,赠给江崎先生一把手书的折扇。扇面
上“弈仙”两个字,便是我对江崎先生最初的也是后来不断加深的印象。
从日本文化界围棋代表团第二次访华起,江崎先生开始担任团长,连年不断,直至
于今。据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九段讲,无论是业余或专业,连续13年访华的围棋代表团
,绝无仅有。这当然是江崎先生执着于中日文化界围棋交往的结果。可是在此之前,江
崎先生是并不想来中国的。这,却是为什么呢?
--
※ 来源:·饮水思源站 bbs.sjtu.edu.cn·[FROM: 202.120.52.18]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options.bbs@bbs.sjtu]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24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