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ss_Bridg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Quick (大傻大), 信区: Chess_Bridge
标  题: 江崎诚致和日本文坛弈林诸贤(四)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Sep 26 16:33:57 1999), 转信

东京《周刊ポスト》刊登有关此次比赛的报导,特意插入了江崎先生和于华臣在棋桌旁
互赠纪念品的照片。照片说明为:“和服和军服的对战特别引人瞩目。”
  作家中野孝次先生在《日中文艺界围棋交流记》里写道:“在对手中出现了戴军帽
、穿制服的解放军。这不能不说是中方的特意安排。”
  作家井上光晴先生对此的描述则别具一格:“身穿解放军军服的青年极其认真地下
着棋,一副拿国家威信作赌注的表情,奇妙异常。”一向风趣的井上光晴先生,也许是
在行文过程中,兴味所致开了句玩笑,可是自然流露出把军装和国家威信直接相连的观
念,却浸渗着历史的沉积。
  亲自和于华臣对局的江崎先生,对军装一事却没有发表任何评论。只是在谈到于华
臣下棋十分认真、局后复盘向在场的曹大元八段(当时)请教时,称他是“穿军装的青
年”。不会没有其他感想,不过是避而不谈吧?
  对局开始,人们将目光从和服与军装上收回,分别投向自己面前的棋盘。于是子声
丁丁 ,黑白交错,整个赛场都进入了“超越时空”的境界。
  其实,于华臣穿军装和日本朋友下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味。当时,解放军授衔
、改装不久。作为一名年轻军人,于华臣自是感到新鲜、显赫,便穿了来,是他的性情
使然。这次来下棋和看棋的近一百五十位首都文艺界朋友中,至少有二十几名军人,他
们几乎都是穿便服的。
  绝不能说日本朋友过分敏感,是中日之间的特殊历史决定了各自的思考方式。江崎
先生由于那段历史不愿来中国,来了之后,自然也不会忘记那段历史,甚至使他不时地
、更切实地想起那段历史。
  访问重庆,江崎先生感慨异常:“一听到重庆的市名,我胸中总会响起往事的回音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日中开战不久,日军轰炸机多次袭击过重庆。当时报纸上登载
的各种杂乱的报导,我记忆犹新。……沿途,可看到路旁崖壁上当年修筑的防空洞。经
过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今日再见当年战争的疮疤,令人心情沉重……”(摘自《吴清
源》)
  访问南京,比赛场地设在江苏棋院。碰巧,离棋院不远就是五台山。那里埋葬着南
京大屠杀时无以数计的遇难者。江崎先生得知后,马上要带全团去凭吊。棋赛组织者考
虑到日本朋友的情感,劝说比赛之后再去,可江崎先生执意不肯。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五台山丛葬地纪念碑”前,江崎团长和全体团员
脱帽肃立,长久默哀。然后,俯身细看碑上的文字。“两天来,我们一行观赏了玄武湖
,拜谒了中山陵,过得很充实。可是就我个人的感怀而言,心底的郁闷如何也摆脱不掉
。这是因为时时想到五十年前日本军队在这里进行的大屠杀。那时我还是个少年。后来
被征兵去了战场,对那种事件的真实情景是知道的。南京所发生的事情,我可以想像得
出。”江崎先生回国后写的这段文字,可能正是他无言地站在纪念碑前时的心声。
  随后,代表团走进棋院,开始与南京文化界棋手对局。在按惯例进行的赛前致词中
,江崎先生丝毫没有提及自己来南京后的心境和去纪念碑前吊唁的事。在他看来,手谈
更能促进双方的理解。
  有形的纪念碑,矗立在地面;无形的纪念碑,隐埋在心中。江崎先生在中国广袤的
大地上,常常思绪连绵。有关他在福州的一段回忆文章里,犹如一颗橄榄,实耐咀嚼:
“午前对局,午后陪吴清源夫妇到盖山拜谒吴氏祖先的墓地。随后又顺便游览了闽江和
存放着明代贵夫人木乃伊的于山。于山并不高,我们漫步走下山来。突然,从山石的一
侧传出乐曲声和歌唱声(估计是一种地方戏——笔者注)。我们寻声而往,只见一些退
职的老人正在聚会娱乐。他们一见到我们,就搬来椅子,送上茶水。这些人看来都比我
年长,对日本和中国的战争肯定都是知道的。苦难的岁月深深地刻在他们的脸上。可是
此刻面对年青的笠原淳和白川正芳,了解战争的井上光晴和八匠众一,以及我这样上过
战场的人,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似的,给我们斟茶。我呢,只能在他们演奏告一段落
的时候,给他们鼓掌,然后站起来,默默地走了。”
  咀嚼着这颗橄榄,我似乎品味到 “我并不祈求他人对我的理解” 这句话的深沉含
意了。无论是面对冷峻的镌刻着残酷历史的葬地纪念碑,还是面对只在脸上留着苦难岁
月之痕而仍笑容可掬地款待日本朋友的老人,江崎先生的心中都涌动着千言万语,可他
始终是默默的。他不祈求旁人的理解,却企望着与旁人心灵的沟通。而超越时空的围棋
,恰是最理想的途径。所以,江崎先生才将自己最喜爱的这句话,选作《らんか帖》里
《烂柯の章》的题记。
  最乐于开玩笑的井上光晴先生,在郑重的事情上也是很严肃的。有次酒会上,他曾
对江崎先生说:“我们来这里下着棋,喝着酒,极尽风雅。可是对日本向中国发动的那
场战争,我没有忘记,今后也永远不会忘记。”深有同感的江崎先生的回答是:“这就
要感谢围棋的功德了。”
  围棋的功德!在江崎先生之前,似乎没有人对围棋的品格力量,做过如此简练而又
充满情感的概括。由此可见围棋在江崎先生的生涯中,居于怎样的位置。

--
※ 来源:·饮水思源站 bbs.sjtu.edu.cn·[FROM: 202.120.52.18]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options.bbs@bbs.sjt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3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