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ss_Bridg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oes (从头再来), 信区: Chess_Bridge
标 题: 江崎诚致和日本文坛弈林诸贤(五)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Sep 27 13:37:38 1999) WWW-POST
构架围棋之桥
江崎先生与围棋结缘,是从幼年开始的。其父喜爱围棋,自然教给了自己的儿子。
不过那时只将围棋视为一种游戏。战后,江崎从菲律宾回到东京的小山书店,一度倾向
革命,曾加入过日本共产党。不多久,看到党内领导者的腐败,江崎愤然脱党。也许是
由于政治上的失落吧,他越发迷恋围棋,并有幸认识了高川格。当时日本经济几乎崩溃
,专业棋士穷困潦倒,有的便到处教棋以谋生计。在书店里,江崎先生利用闲暇向高川
先生学了两年棋。伴随着棋力的提高,认识了围棋的魅力,也熟悉了专业棋士的品性。
1961年江崎先生写出了他的第一部围棋文学之作——小说《本因坊秀格》(“本因坊”
本是日本明治时代围棋四大家之一的姓氏1941年每日新闻社以其命名组织全日专业棋士
大赛,授予冠军“本因坊”头衔。因历史上的“本因坊”从十四代以后,名字中均冠以
“秀”字,便约定俗成,现代的“本因坊”也将名字的第一个字改作“秀”。高川格是
单名,故只加不改) 此书引起了许多出版社的兴趣,纷纷向江崎先生邀写以围棋为题材
的文学作品。
于是,佳作不断。《昭和的棋》、《名人棋所》、《棋的鼓动》、《盘侧风雪》、
《棋悦同众》等相继问世,几乎写遍了从江户时代到当代棋坛上的所有风云人物。道策
、秀荣、秀哉、濑越宪作、岩本薰、木谷实、吴清源、藤泽朋斋、藤泽秀行、桥本宇太
郎、坂田荣男、林海峰、石田芳夫、加藤正夫、赵治勋、大竹英雄等等围棋大家的造就
和风采尽显其中。特别是《吴清源》一书,江崎先生花了几十年的功夫才最后定稿,是
难得的精品。此外尚有《江崎诚致的棋书》共三卷,集有大量围棋论文。《围棋放浪记
》则是写赌棋的通俗小说。这些书大都一再增版。《昭和的棋》发行过五次,每版都经
过作者修订,并增写新涌现的一流棋士。作者本人并不大看重的《围棋放浪记》,因具
有娱乐性和可读性,也发行二十万册。
说不清江崎先生是因写这些著作而结识了这些著名棋士,抑或是因结识了这些著名
棋士才写了这些著作,反正几十年来,江崎先生和许多著名棋士之间过从甚密。有些中
年棋士,如石田芳夫、加藤正夫、赵治勋、大竹英雄等,少年时代在木谷道场学棋的时
候,每周一次到道场看棋的江崎先生就认识他们,可以说是看着他们长大的。日本的许
多重大棋赛,江崎先生都可以随时到场。棋界人士既将他视为观战作家,又将他当作熟
悉的老友。经常报导围棋赛事的新闻出版部门,对江崎先生的这种特殊地位也极其看重
。在刚有电视不久的时候,电视台要摄制吴清源先生下指导棋的情景,所选的业余棋手
就是江崎先生。这盘授四子的指导棋,是迄今为止吴清源先生在电视节目中留下的惟一
的一盘对局。
作为业余棋手,能与吴清源先生受四子对局,需有相当的棋力。江崎先生是日本文
坛业余棋手中的佼佼者,曾八次摘取“文坛本因坊”桂冠,四次荣获“文坛名人”头衔。
因以上种种,在有一千多万围棋爱好者的日本,江崎先生拥有的读者和崇拜者无以
计数。我到日本探亲,曾多次去围棋俱乐部下棋。随便碰到的业余棋手,几乎都读过江
崎先生的著作或文章。当知道我是江崎先生的朋友时,立时对我也显出几分尊敬。我当
然明白,萍水相逢,我不过是个来自中国的下棋朋友而已。那尊敬,是江崎先生光晕的
折射。由此我想到,文艺评论家兼围棋评论家白川正芳先生的一句恰当的评论:“江崎
先生在专业棋手和业余棋手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如今,这座桥梁跨过宽广的太平洋,延伸到中国来了。
由于江崎先生和专业棋士的密切关系,在日本文化界围棋代表团13次访华中,有两
次请到吴清源先生作为名誉顾问。作为顾问的还有:小林千寿五段三次,新海洋子五段
两次,旅日的芮乃伟九段、孔祥明八段各一次。此外,在日方邀请中国首都文艺界围棋
联谊会组团访日的时候,还特别提出请陈祖德九段为顾问,陈祖德九段欣然前往。如此
之举,除江崎先生之外,项怕没有人能够做得到。
作为顾问并不轻松。每到一处,都要和当地业余棋手下指导棋,而且都是“多面打
”。对业余棋手来说,这些围棋名家都是“云端”人物,能一睹风采已经喜出望外,接
受指导当然更是受宠若惊。如果他们知道这种意外的机缘是江崎先生所赐,恐怕会由衷
地说一句:“感谢江崎先生的功德!”
这座桥梁,既然延伸到中国,所连结的就不只是专业和业余,更是连结了两个国度
,成为一座通往诸多领域的“立交桥”。 江崎先生率领的日本文化界围棋代表团在中国
,曾访问过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成都、南京、合肥、武汉、扬州、杭州、苏州、
绍兴、福州、广州、昆明、桂林、哈尔滨、沈阳、长春、大连、郑州、开封、洛阳、西
安、兰州、敦煌、嘉峪关、乌鲁木齐、喀什、吐鲁番以及回归后的香港……与各地的作
家、诗人、画家、音乐家、舞蹈家、教授、律师、医生、科学家、企业家、工人、小学
生以及政府官员进行过无以数计的手谈。代表团成员每次回国后,都要发表文章、照片
乃至棋谱,使日本广大读者了解他们在华的见闻和感受。
这是一座超越时空的围棋“立交桥”。
江崎先生自己是怎样看待每年一度与日本文坛棋友一起访华的呢?
“这是我毕生事业中最主要的活动之一。”江崎先生对我的提问,不假思索地回答
,“甚至年度的活动安排,都以此为中心——访华前,要完成手头的写作;访华后,才
开始新的写作计划。每年如此,今后也还是这样。”
这座超越时空的围棋立交桥的总设计师和总建筑师,就是江崎先生。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dbpc8.csc.neu.e]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83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