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ss_Bridg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oes (从头再来), 信区: Chess_Bridge
标  题: 少年头角
发信站: 紫 丁 香 (Fri Jan  7 12:49:06 2000) WWW-POST


少年头角

    “五四运动以后,文风发展,桐城派的光芒日趋黯淡了,但棋界却出
了高手刘棣怀....”
    以往介绍刘棣怀生平的小传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到他的籍贯安徽桐
城以及桐城派文学。
    从盛清时期直至民国肇建,桐城古文风行海内近200年,其间先后涌
现了方苞、姚鼐直至吴汝纶、马其昶等众多古文大师。人,谁没有乡土之
情?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只要是桐城人,往往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自豪
感。
    刘棣怀生于1897年5月,更准确地说,桐城只是他的祖籍,因这时他
全家已由桐城迁移至南京(当时称江宁),刘棣怀的少年时期主要在南京
度过。
    刘家是个旧式家庭,刘棣怀的祖父也以古文见长,当时他正在一所私
塾中教书。刘棣怀的父亲字安农,幼承庭训,能写一手古文。
    旧式家庭,重视家族的蕃衍。刘棣怀是长子,又是长孙,理当受到全
家上下的钟爱。他被取名昌华,字棣怀,大约取“孔怀兄弟”与“常棣之
华”之意,表示兄弟间的和睦相处。既有兄弟,又能友爱互助,“光大门
楣”也就有望了。后来,家里又添了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在刘棣怀添了
弟弟之后,母亲便去世了。
    不久,他的父亲续了弦,无力继续照顾这些孩子。于是,幼年的刘棣
怀便跟着祖父母一起生活。
    祖父为人宽厚随和,对失去生母的长孙爱护备至。可是,在那清王朝
即将总崩溃的剧变年代里,该怎样培养孩子,连不少有识之士也感到了茫
然。
    幼年的刘棣怀开始学习初浅的古文基础知识。祖父的教育不算严格,
使刘棣怀有相当充裕的时间从事各种儿童游戏,他善于思索,能玩几种牌,
又好与小伙伴争强赌胜。可是直到十一二岁,他与围棋依然无缘。
    辛亥革命的前一年,刘棣怀13岁了,他进入南京城内小营的一所中学
读书,这算是“新型”的学校了。
    新学校放假期间,祖父总是高兴地带他去逛街。南京是六朝古都、文
化名城。祖父毕竟上了年纪,走一段路,总要到茶馆歇脚品茶。他万万没
有料到,就在夫子庙的茶馆里,刘棣怀迈出了棋手生涯的第一步。
    茶馆里子声叮叮,有对局的,有观战的。这种满盘黑白纵横的游戏引
起了刘棣怀的莫大兴趣,他也加入观战人群,好奇地盯着棋盘上的棋子,
久久不能离去。茶馆里的棋客见到一个孩子对围棋如此入迷,觉得他聪明
可教,有时就顺便传授他一些基本知识。刘棣怀悟性极佳,学棋又十分专
心,不久,即开始与来往棋客争胜。
    刘棣怀成了茶楼的常客。每天早去晚归,风雨无阻。回家后,稍有空
隙,便摆弄着棋子,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境地。有时外出,棋下得兴高采
烈,遗忘了随身衣物也毫不察觉;有时上学,又忘了携带课本书包,似乎
书也懒得念了。他的变化,引起了祖父祖母的不安。可是已经到了这地步,
怎样劝说或训斥,刘棣怀对围棋的兴趣仍是有增无减。
    清末及民国初期,南京一带棋风极盛。所以1910年日本棋手高部道平
初次来访,其中最有影响的一战即在南京举行。当时知名棋手张乐山、王
彦青、丁礼民、蒯光典、李祥生、陈子俊、常仲卿、吴祥麟均常往南京交
流。可是,据传对刘棣怀指导最多的并非当时的一流棋手,而是一位法名
叫“可慧”的僧人。
    可慧原籍湖南,住在南京石坝街一所小庙里,他曾与寓居南京的棋界
耆宿丁礼民对局,被让三子。丁礼民出身镇江科第世家,几代人都喜好棋
艺,晚清著名国手周小松与丁家过从尤密,从旧的“师承”角度来看,可
慧也算是周小松的“再传弟子”。当刘棣怀从可慧学弈时,丁礼民已经老
迈,他的裔孙渠清与刘棣怀颇有交往。后来丁渠清也成为上海棋坛的活跃
人物。
    刘棣怀16岁左右,在南京一带已小有名气,他重视实战,着法剽悍犷
野,与同时代棋手相比,他受中国古棋影响较深。
    到了1914年,安农先生在北方政府中谋得一个中小职务,于是,刘棣
怀相随父亲到了北京。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4.19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0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