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ss_Bridg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oes (从头再来), 信区: Chess_Bridge
标  题: 飘泊生涯
发信站: 紫 丁 香 (Fri Jan  7 12:51:01 2000) WWW-POST


飘泊生涯

    1937年7月7日,爆发了芦沟桥事件,长期奉行不抵抗主义的国民党
政府终于自食其果,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转眼间华北领土沦丧殆尽。
    此时,南京城内沸沸扬扬,眼见南京早晚不保。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公余联欢社”围棋组被迫停办,刘棣怀几年
来为之辛苦经营的大小棋会纷纷瓦解。为了适应战争时局,南京政府草草
成立了“军法执行总监部”,刘棣怀也被编入部内充当一名“译电员”。接
着,政府动员各机关内迁,刘棣怀也整理行装,携带家眷,随着人流向内
地转移,来到了武汉。
    武汉是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又是当时国民党政府的临时驻地,此处
往来着无数流离失所的人群,随着日军的步步深入,大江两岸,人心浮动。
然而,当武汉地区棋迷们获知“刘大将”到来时,都感到机会十分难得,
他们纷纷奔走相告,邀请刘棣怀与当时武汉第一名手魏海鸿对局表演,远
道前来的名手陈嘉谋、宋温善、沈弈侯等也同时登场献技。
    沿江茶楼中,棋迷们纷纷前来围观这一场精彩的棋艺较量,直至灯火
黄昏,茶楼已到了关门的时刻,而刘、魏一局战斗正酣。于是魏海鸿乘兴
将全部棋迷邀至家中,继续挑灯夜战。
    江汉滔滔,光阴荏苒....若干年后,一些老棋手还记忆犹新地谈起此
景此情--这场在特定时局下的围棋集会....
    刘棣怀在武汉为时短暂,不久,武汉的形势渐渐危急,传檄报警,一
夕数惊。刘棣怀便先将家眷由水路送往重庆,然后随着“总监部”辗转来
到湖南衡阳。到了1938年5月,“总监部”裁减人员,刘棣怀再一次被裁
减失业,他只得绕道云、贵之间,奔波千里,至6月间,他来到重庆。
    为了全家的衣食温饱,刘棣怀常到朝天门一带茶馆中进行对局,争取
多得一些彩金。此间各地流亡至重庆的棋手已有不少,如刘棣怀的棋友白
聘珍、张剑鸣,由上海前来的尹澄宇、张恒甫、吕[氵睿]、陆成爻;常在
南京、上海一带对局的陈大夔、赵怀芝、辛亥革命前驱黄兴之子黄一欧;
北方名手祁志厚;刘棣怀的挚友陆茂斋等。其中张恒甫早在抗战前夕就到
重庆交流棋艺,并联合当地棋手组织了个围棋俱乐部,但他们之间始终缺
少一位权威人物,难免处于涣散状态。刘棣怀的到来,使棋手们开始聚集
在他的周围。
    抗战期间,远走我国西南一带的围棋名手计有三名,刘棣怀为首,其
次是冯振与张恒甫,这两人棋力大约比刘棣怀差一先以上,当时棋界称他
们为“西南三杰”。
    在推广棋艺上,刘棣怀除了不断传授技术外,又考虑到围棋、象棋原
是一家,便特地写信给远在衡阳的朱剑秋,邀他前来开展活动,这种患难
中建立的友情,使朱剑秋深为感动,不久重庆的围棋、象棋都得到相应的
发展。
    1940年间,在以刘棣怀为代表的48名棋手共同发起下,成立了“中
国围棋总会”。为了便于筹款和扩大社会影响,由当时任“赈济委员会”委
员长的许世英挂名担任会长,会址社在重庆江门一带。
    “中国围棋总会”创于抗战时期,设备比较简陋,但在以民族大义为
重的特定局势下,它提出以“发扬国粹”为棋会宗旨,这多少体现了爱国
棋手的意志。总会又拥有象刘棣怀这样众望所归的国手,具有相当的号召
力。不久,江西等地在过惕生等棋手的推动下,也相继成立了“中国围棋
总会江西分会”。
    刘棣怀的精湛棋艺受到重庆棋手们的一致推崇,但他本身职务未定,
生活终究得不到保障。棋手们便介绍他进入教育部充当一名抄写文书的办
事员,暂时有了固定薪金,可是办事员待遇偏低,碰上物价飞涨的国难年
头,难免手头拮据。这期间,他通过对局,无意中结识了当时36军的师长
虞绍卿。
    虞绍卿爱下围棋,他对刘棣怀的棋艺推崇备至,便让他在36军中挂名
担任“参议”。刘棣怀平时不必上班,虞下棋时就顺便把薪水带来,这笔
收入使刘棣怀全家暂时缓了口气。无奈好景不长,“参议”仅当了两个月,
虞绍卿随军转移,刘棣怀全家的生活又一次陷入困难的境地。
    1942年间,日本棋手濑越宪作一行来访上海、南京等地,他们曾赠送
我国一批棋手段位称号。刘棣怀与顾水如、雷溥华、王子晏、魏海鸿、张
澹如被授予“四段”。此时刘棣怀寓居重庆,当然不可能参加沦陷地区的
围棋活动。
    好歹熬到了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迎来了
抗战的胜利。就在这一年秋天,刘棣怀经任“重庆引水管理委员会”主任
委员徐燕谋的介绍,调入该会担任“科员”,薪金比在教育部时大有提高。
至1946年刘棣怀随该会迁往南京,旋又迁至上海。
    到了上海,刘棣怀会见了许多历尽沧桑的老棋友,彼此嘘寒问暖,真
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在抗战的岁月中,一些颇有才气的中青年棋手相
继凋谢,其中有刘棣怀十分赏识的扬州棋手汪芍亭、上海余孝曾,均年方
30余岁,另有青年棋手宋温善,也因意外事故殁于避难途中。
    随着岁月的消逝,上海棋界的阵容也有巨大变化,张澹如、王子晏等
名手已先后退出棋坛。于是资历最深的顾水如与刘棣怀并峙为棋坛盟主,
另有魏海鸿与福建籍棋手陈藻藩,在棋界也有较高声誉,以上四人当时被
称为“四棋家”。
    此间,上海中青年棋手进步尤为显著,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当推过惕生、
胡沛泉、董文渊等。过惕生早在30年代已与国内一流棋手如潘朗东、吴祥
麟等争胜,但遇到顾、刘等最强棋手尚有明显差距。抗战胜利后,过惕生
棋理愈明,1948年间,在刘棣怀让过惕生先相先的6局棋中,过胜三负二
和一,晋升至互先。这一战绩标志着过惕生终于步入国内最高水平棋手之
列。胡沛泉早年在北京即有“神童”之称,30年代移居上海,被认为是
“国内名手中第一快棋”,旋赴美国流血约八年,归国后在上海棋界十分活
跃,他与刘棣怀对局亦多,当时水平比刘棣怀约差一先。董文渊围棋、象
棋皆优,40年代初期开始崭露头角,他绝少看谱,全靠对局时随机应变。
据说刘棣怀在相当一段时期中特别赏识董文渊的才能,屡次与董对局。可
惜董自幼缺乏教育,沾染了不少旧社会的习气,后来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
    1947年秋,“引水管理委员会”结束,因棋友陈伯庄(曾担任粤汉铁
路完成委员会委员长)在铁道部颇有势力,便推荐刘棣怀至上海铁路局总
务科担任文书工作,每月工资约一百多元,使刘棣怀一家暂时能过上比较
宽裕的生活。这期间他开始注意创作,曾讲评全部清代棋手范西屏、施定
庵所谓“当湖十局”棋谱,刊于《铁道杂志》,一时颇有好评。
    由于此时张澹如闭门谢客已久,上海围棋活动的中心便转移至成都路
一带的“品芳茶楼”。这是一座木质结构的旧式楼房,楼面宽敞,足可容
二三十桌围棋,但此处来人庞杂,不是高手切磋棋艺的理想场所,于是在
顾水如等名手的倡议下,发起“星期棋会”,嗣后,得到围棋爱好者李德
之、徐润周、赵云浦、陆成爻、李倜夫、丁渠清等积极响应。他们采用轮
流坐庄的办法,邀请上海高手至宅中对局,并经常悬有彩金。此种形式,
在当时有利于围棋水平的提高。刘棣怀是对局数量最多的高手,所以他既
是“品芳茶楼”的主将,又与上述围棋爱好者经常交往。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4.19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2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