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ss_Bridg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oes (从头再来), 信区: Chess_Bridge
标  题: 中日围棋擂台大幕内外(写在前面)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Dec 26 12:10:28 1999) WWW-POST


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一项不大不小,有传统渊源又有新鲜意味的国际竞技在全国乃至国外

产生了热烈效应。这就是NEC中日围棋擂台赛。
  这个比赛非奥运系列,但它别开生面,搏斗严酷,波澜起伏,悬念丛生,引起了中外

棋迷和广大公众关注。
  我有幸是比赛的发起人之一,并连续在前几届担任中方团长身临其事。不少朋友劝我

写一本书,讲讲其中的趣事轶闻,以及我是如何与围棋结缘,直到发起此次擂台大战的,

等等。多年前有几家出版社约稿,我迟迟末敢答应。由于没有写过书,只觉工程浩繁,难

有时间进行梳理。
  退居二线以至离休之后,又有朋友不断提及此事。新体育杂志社和《围棋天地》的领

导积极鼓励我写。我想,这一笔欠下的债迟早得还。如今有了时间,精力尚可,动手把它

写出来,或许有点意义,也算是了却一桩心愿吧。
  世上的事,必然中有偶然,偶然中有必然。解放前,我在上海交通大学读的是工学院

水利工程系,没想到解放后长期办《新体育》杂志,更没有想到后来竟成了一名提倡围棋

的热心分子,参与兴办了不少赛事活动,一发而不可收拾。中日围棋擂台赛是其中影响最

大者。后来,我成了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和中国棋院顾问,也参与了一些重大赛事。
  由此,我结识了棋坛内外许许多多可亲可爱可敬的人物,到过不少地方。若把其中富

有情趣和意味的事写出来,大概有读者愿意看。以前有关报章,许多事并未披露或者语焉

不详,也有不确或有误者,这次也可作为补充和改正。
  朋友们劝我不拘一格,放开来写。虽然时过境迁,我还保留着往日的日记和一些原始

材料,可以帮助回忆,有的甚至就直接抄录。
  在此书中,我学前人那样“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目睹耳闻,难免纷杂。身在其中

所作所为,亦会有自卖自夸的地方。不过,我向自己提出,务必求实。至于看法、观点,

则更有赖读者的评鉴和指教了。还有些事,我想不明白其中道理,如实写出来,也供大家

玩味、研讨。
  彪炳围棋史册的主人公是登上擂台献艺拼搏的棋士们,我辈不过是搭台子、摇旗呐喊

的角色。我与陈祖德、聂卫平等国手是老朋友。祖德早在他的名著《超越自我》中称我“

一股爱围棋的劲头,后来为围棋事业的开展起了非同小可的作用”,这自是对我的鼓励。

实,我所参与的那些策划、组织和宣传等工作,多是为他们服务的。我们合作致力振兴围

棋,可以说是老伙伴、老搭档了。只是我的棋艺基础太差,至今仍不争。围棋之道,深奥

幽玄。古今多少围棋大师呕心沥血,深感艺海无涯,有人长叹领略其真谛不过百分之几。

而我,作为一名爱好者,不好对棋艺妄加评说。但所见所闻,亦是一种客观视角,从多面

反映棋坛生活,或许有助于窥见庐山面目。这本书如能为关心围棋、爱好围棋的读者们茶

余饭后消遣解闷,作为围棋发展史实的一个资料,此愿足矣。
  最后,此书也是为表达我衷心的感谢,献给长期以来殚精竭虑,忧乐与共的擂台将帅

和群英们,以及给予我莫大支持和帮助的海内外友人们、同好们。
  长夏无事,临窗命笔。往日声像,立浮眼前。就像是与老朋友唠家常、讲故事、摆龙

门阵一样,容我慢慢道来。

郝克强于1996年7月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4.19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42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