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ss_Bridg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oes (从头再来), 信区: Chess_Bridge
标  题: 中日围棋擂台大幕内外(1)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Dec 26 12:11:01 1999) WWW-POST


一、围棋的缘份

跟父亲学消闲一趣

  我是怎么与围棋结缘的,开始,还得从我的家庭说起。
  我的故乡陕西长安,是周秦汉唐的著名古都,如今的西安市。唐朝开国鼎盛时期的
几个皇帝都爱好围棋。唐代的长安,围棋风行一时,出了好几位围棋大国手,还与日本、

新罗(今韩国一部分)有着友好的围棋交流。到了近代,围棋在西安却默默无闻了。
  然而,围棋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在旧时代的知识分子中,依然不绝如
缕地流传下来。
  我的父亲是20年代从西安考上公费留学美国的。在美读大学5年,得了个教育学硕
士归来,抗战前在安庆的安徽大学当教授。因而,我从小就离开了故乡。现在,我的子侄

辈看了当年我父亲的照片,说像个农民。是的,他本是农家子弟,早年受传统教育,虽去

美国多年,但回国后从生活方式到文化习惯等方面基本上没有西化。抗日战争初期,他在

陕西南部城固县的西北师范学院任教,夏天带全家到附近的汉江游泳、日光浴,算是当地

人看来仅有的一点洋气。
  在他的身上,保持着浓郁的中国旧时代知识分子的文化气息。琴、棋、书、画四艺,

他会三种。他喜欢书法,箫也吹得动听。那时候县城里没有电灯,晚间父亲在月光或烛光

之下吹“苏武牧羊”、“满江红”等曲子,委婉苍凉,如泣如诉。他的围棋则不高明。他

朋友下棋,我在旁边看着,慢慢就学会了。后来,他常下不过我和弟弟。他用的棋具是从

旧货摊上买的日本棋子,好多破损剥落,数目也不够,要用硬纸壳代替。
  那是物质极端贫乏的艰苦年代,教授之家的日子也是拮据的。父亲教书之余的琴棋
雅兴,使人忘却劳苦,排遣寂寞,调剂精神。又似乎是体现某种独立于世,超脱尘俗的情

操。它使我耳濡目染,从中受益。
  如何渡过闲暇时光,表现出人们的文化素养。如今的生活走向现代化,我国传统的
琴、棋、书、画,依然具有难以代替的自娱和自我修养价值。比起父亲,我所受传统文
化影响要少得多。对于书、画,未尝入门。在中学时代,课余学拉京胡、二胡,下下围
棋,都没有下功夫学。
  1947年我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之后,不久即投入学生运动,负责办学运刊物《交大
生活》周报,后来参加了共产党,做地下工作。当时虽然形势和工作都很紧张,但忙中
偷闲,有时晚上还在宿舍里与同学下上几盘围棋。为此还曾受到单线领导我的地下负责
同志的表扬,说是能联系群众,利于隐蔽。
  解放后,我被派往北京中央团校学习。文体活动中有围棋,每逢节假日,也能玩玩。

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不久即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要创办《新体育》
杂志,当时体总归青年团中央管,向团校调人。我由于办过学运刊物而被推荐,于1950
年3月,调来体总,负责筹办《新体育》。当时担任体总副秘书长的黄中(后任国家体委
副主任),是位围棋爱好者。他是我的顶头上司,每到节假日,都要找我杀几盘。
  后来,直到60年代,有十年左右没有摸过围棋。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4.19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8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