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ss_Bridg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oes (从头再来), 信区: Chess_Bridge
标 题: 中日围棋擂台大幕内外(5)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Dec 26 12:14:40 1999) WWW-POST
二、进入角色
开场戏“新体育杯”
1979年春天,有次到围棋队与聂卫平等人聊天,聂说一年里除了全国比赛之外,没
什么棋可下。而日本的著名棋手,每年至少要下四十盘以上。
这时正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暖流鼓励着人们在
自己的岗位上思索着如何改革开放。我与众国手们商谈,《新体育》杂志社能不能办个比
赛呢!大家七嘴八舌地都表示赞成。吴淞笙九段还起了一个名字,他说“就叫‘新体育杯
’
围棋赛,如何?”
我向当时的国家体委副主任,中国围棋协会主席李梦华汇报了这个打算,他立即表
示同意。
经过与围棋队的筹备,第一届“新体育杯”围棋赛,很快在北京体育馆隆重开幕。
开幕式上李梦华讲话希望这个比赛坚持办下去。
围棋队的陈祖德、聂卫平、华以刚、王汝南、罗建文等国手们全部参加,正式参赛
的棋手有32人。为了使比赛吸引社会的关注,第一轮比赛在开幕式后,由这32名棋手
与各界的业余名手对局。记得第一届比赛时,10岁的张文东和11岁的张璇也端坐在体
育馆比赛大厅的对局桌前,引得不少前来观看的嘉宾注视。如今,张文东九段已在中日
围棋擂台赛中立下战功,张璇七段也成了我国女子围棋的强手。
比赛从第二轮起实行双败淘汰制,第一届比赛时,陈祖德九段过关斩将成为胜者组
榜首,最后决赛以一比二败于聂卫平九段。第一个“新体育杯”为聂卫平夺得。决赛的
第一盘,留下最后一部分时间在西单体育场对局,并挂盘讲解。那天晚上下着蒙蒙细雨,
但观众竟来了近2000人。阿沛·阿旺晋美副委员长等领导人也来观看。在“文革”中饱
受迫害,刚刚复出不久的国家体委副主任荣高棠兴致勃勃地前来,他说:“你们这个比赛
,
搞得有意思。”
第二届“新体育杯”比赛于1980年秋在成都举行。正值新建的环境幽雅的“棋苑”
落成,比赛便安排在这里,成为当时成都文化体育生活中一件盛事。
此时陈祖德九段36岁,正值意气风发之年,他当时看上去较胖,酒量亦大。春天他
还与大家一起爬上黄山。他对于第二届“新体育杯”,蓄意一搏。不幸的是,他在成都刚
参加比赛即发现便血,经急诊检查为贲门癌,不得不退出比赛,立即飞回北京在协和医
院治疗。
第二届“新体育杯”,吴淞笙九段成为挑战者,同样以一比二败于聂卫平,使聂再
度捧杯。他们二人在成都闹市区的棋园决赛,全场挤满了棋迷观看挂盘讲解,连通道上
都站着人,称得上是空前的盛况。
成都首先承办此次赛事,绝非偶然,它是全国围棋运动开展得最活跃的城市。“文
革”前,市委书记廖井丹爱好围棋,陈毅副总理每次来成都,都叮嘱他为围棋出力。在
他的关注之下,能容纳上百人下棋的棋园在盐市口闹市区营业,终日高朋满座,成为成
都一处独特的文化景观。并办起了少年儿童棋校,培养了黄德勋、孔祥明、宋雪林等一
批优秀棋手。
“文革”后期,廖井丹下放到四川金沙江畔的攀枝花市任市委书记,1975年初我曾
出差到那里了解工矿体育活动。廖井丹和我们都住在市招待所的一座楼上。他常常在晚
上不参加那些大批判的会而到我们的宿舍来下棋、观棋。后来,他有一张下棋的照片,
我曾配了首七律诗相赠。
金沙阁暖夜方深,数载枰前仰健音。
国事常萦棋运盛,神游每爱阵局新。
无端降咎宁危己,绝代传珍敢后人。
一笑轻烟升袅袅,芳园幼木正成林。
“文革”后廖原秘书刘善承任成都市体委副主任,也是我的一位棋友。他创办了我
国第一家棋书出版社——蜀蓉棋艺出版社。他主编的《中国围棋》一书,集我国围棋文
献和史料之大成,对研究我国围棋史,弘扬围棋文化做出了贡献。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4.19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4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