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ss_Bridg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oes (从头再来), 信区: Chess_Bridge
标 题: 中日围棋擂台大幕内外(6)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Dec 26 12:15:15 1999) WWW-POST
国手们都叫我“老郝”
办了“新体育杯”赛,我与国家围棋队更熟了。众国手们,从陈祖德、聂卫平起,
到最小的十几岁的张文东、张璇,都叫我“老郝”。国家体委系统,几十年来,凡认识
我的人,上上下下,都叫我老郝。连方毅、金明等老同志们也这样称呼我。
郝,普通话读“好”。老郝即老好。有次国家围棋队与文艺界朋友联欢。我跟相声
演员郝爱民说,如果单讲姓什么,咱们的姓最好了。郝爱民说,姓郝的没坏人。我说那
天看电视剧,当年苏北有个两面派郝鹏举,后来叛变了新四军。郝爱民说,只有这么一
个。大家听了都乐了。
国家围棋队都是一些绝顶聪明、胜负观念极强、棋艺高超、各具个性的年轻人。一
位美国教授说他们是棋盘上的“魔术师”。这只是从表面看,棋行至奇妙处,令人眼花缭
乱。
马晓春写了一本书《围棋与三十六计》。我想,别的什么计都好理解,这美人计是
人,如何在棋盘上表现。小马说,你看看那盘棋就知道了。这是一盘小马与韩国李昌镐
的棋,那时的李昌镐初出茅庐。中盘小马故意走出一小条棋,像个体态袅娜的美人,李
昌镐一意去吃这条棋,被小马在边上围了大空而胜。我看了才恍然而悟。不仅如此,俞
斌告我,他还有“倒施美人计”呢,我尚未仔细去求教,我想一定更有其奥妙处。
听说高手们下让子棋多了会影响自己的提高,我很少找众国手下棋。往往是他们休
息时想玩玩而找我。他们与我下棋,从让6子到让4子不等,常是我输得多。不过,偶
尔也能赢上一盘。最得意的是1985年我曾被让5子而赢过马晓春一盘。
我看到这些年轻人终日坐在棋盘前苦思,有些人患有这样那样的病,总是劝他们适
当参加些体育活动。像张文东、刘小光等,有时候跑跑步、踢踢球等。我也支持他们棋
赛之后唱唱歌、跳跳舞,放松一番。因而新体育杂志社与围棋队进行过多次联欢。
聂卫平不爱体力活动。他爱打桥牌,看足球赛,以及“拱猪”等牌戏,总是坐在那
里。我常在举办舞会时拉着聂去活动活动。他跳舞只有一个姿势,一步一步跳,有人戏
称为“聂氏单关跳”。只要有机会,我也陪他们唱卡拉OK,小聂的嗓音浑厚,我很喜欢
他唱的那段“便衣警察”主题歌。我只会唱些老歌,有次在上海比赛之后吃饭时,大家
唱歌,小聂和我比赛唱“康定情歌”,我竟被在座的众人评为优胜者。
围棋队的副总教练罗建文是位著名的京剧票友,有次与文艺界朋友联欢,我还以胡
琴为他伴奏。他是唱杨派老生的,而我以前伴奏多是青衣。我曾为参加联欢的著名京剧
演员杨春霞伴奏,尤其是为上海京剧院演员陆义萍伴奏“女起解”,唱苏三出场时的那几
句摇板,而室外的听者竟说:“是你拉的胡琴吗?”似乎有点不相信。
我曾在1954年间任国家体委机关京剧团长兼琴师,曾在国家体委礼堂和北京体育馆
建筑工地两次粉墨登场演出《女起解》、《捉放曹》、《群英会》等折子戏。请了北京京
剧团
的一位老师傅来指导,他说我拉的京胡指音很好,弓法不行。这主要是功夫不够。从那以
后四十多年,没有摸过胡琴。
我较国家围棋队的国手们年长若干,与他们在一起,不知不觉也变得年轻起来,成
了忘年的朋友。马晓春送我他著的《围棋与三十六计》的扉页上写道:老郝棋友留念。
我大为高兴。我在他们面前说话无拘无束,见了好的,要说;见了我认为值得注意的问题
,
也常常当面直截了当地讲。我说,这些话大概只有我能对你们说了。
我与体委主管围棋的业务司、处的几任负责同志都较熟,办了“新体育杯”等赛事
后,他们更不把我当外人。多次请我参观全国围棋比赛并参加讨论棋类工作的全国会议,
到1983年中日围棋对抗赛在北京,还请我担任了比赛的裁判长。
每逢新年、春节,国家围棋队总有一项任务,为晚上人民大会堂的群众联欢游艺活
动服务。要去几位棋手摆台子“应众”,即与群众下指导棋。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
几年里,我常跟棋队一起去“应众”。我很高兴接受此任务,我最喜欢与生人下棋。在那
个热闹纷纷的现场“应众”,我竟然不辱使命,大部分获胜。不了解情况的人,大概还以
为我是国家围棋队的什么人物呢。
由于常到围棋队去,训练局其他运动队的一些围棋爱好者,也成了我的棋友。如国
家田径队的教练、著名短跑健将陈家全,国家水球教练涂广斌、排球教练戴廷斌、徐杰,
训练局的干部姜玉杰、刘胜强,以及国家体委保卫处长左右源等人。我们成立了国家体
委系统的围棋协会,我担任了主席,每年办一次比赛,我获得多次冠军。
在体育界,我有一个颇为要好,棋逢对手的棋友,即足球老将容志行。每次我到广
州,即使是路过,只有三四个钟头时间,我们都要手谈数局。他上北京来,也到我家中
对弈。最近一次是1996年初,我到广州出差,他正在番禺开省足球工作会议,专门用车
把我接去下了一个下午和晚上的棋。
我至今常常怀念一位已故棋友,他是“新体育杯”围棋赛从第一届开始连续十届比
赛的裁判长,名字叫刘厚。他原是河南开封做财务工作的干部,也是位业余围棋手,曾
在50年代初期参加过全国比赛。当爱好围棋的金明在中南局工作时,曾将他调往河南省
体委围棋队工作。刘厚在此与黄进先、陈锡明等棋手一道努力使得河南的围棋在全国名
列前茅,出了刘小光、汪见虹、王海军等著名棋手。
刘厚独身终生,心迷围棋,为人厚道、幽默。他自愿担任“新体育杯”围棋赛的裁
判长,从未计较过报酬。他是围棋园地上一位默默无闻的耕耘者,我们曾在不少地方作
过多次长夜手谈。他于1993年病逝前,寄我最后一封信中,嘱咐我“一定要为围棋事业
继续努力”。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4.19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80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