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ss_Bridg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oes (从头再来), 信区: Chess_Bridge
标  题: 中日围棋擂台大幕内外(11)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Dec 26 12:19:15 1999) WWW-POST


三、决战酝酿

时机的逼近

  从1961年日本第二次围棋代表团访华比赛之后,每次日本棋手来比赛,只要我在北
京,一定前往观战。我注意到,时间在一年一年过去,来华比赛的日本棋手的等级愈来
愈高,而我方棋手的胜率也在不断提高。
  60年代日本来的围棋团可谓“色彩华丽”,有年高德劭的老棋手,高段职业棋手,
女棋手,还有业余棋手。是由日中友好协会和《读卖新闻》社举办的,比赛名称为中
日围棋友谊赛。
  但到1981年,日本来的八位棋手全部为职业棋士,由日本那时的“十段战”、“王
座战”和“快棋战”冠军,关西棋院主将桥本昌二九段挂帅。在北京的两场比赛仍在
北海公园庆霄楼悦心殿举行,时隔20年,中间还经过“文革”十年动乱。我方出场的
棋手已全部换为年轻小将,两场比赛竟打成八比八平。日方败者多为低段,两位九段
三胜一负,说明我方水平仍逊一筹。
  我与日本代表团的顾问、日中友协副理事长栖琦富男老先生在比赛现场作了一次愉
快的交谈。他说中国棋手进步快,现在与日本的差距不过如同一张纸。我说恐怕比纸要
厚一些。我们畅谈了两国围棋交往的前景。他说,日后两国最好能推选最强的棋手进行
正式比赛,那定会引起人们更大的关注和兴趣。他的这个想法可以说与我想到一起了。
我在1981年6月11日《光明日报》上,写了一篇“庆霄楼看中日手谈”记载了此事。
  为了提高我国年轻棋手的水平,我提出在1982年的全国围棋比赛中第一次设置了布
局创新奖、中盘战斗奖和官子妙手奖,以促进棋艺的研究,受到欢迎。后来我看到美国
职业篮球联赛中设有各种奖励,包括各种技术奖,引人入胜,有益于推进篮球水平提高。

我国的全国职业围棋赛为什么不可以打破沉闷局面,也多设置一些奖呢?
  1982年春,陈老总逝世10周年,新体育杂志社又与围棋队合作,举办了一次“缅怀
杯”快棋赛,由石家庄的棋手康占斌夺得冠军。有次在比赛现场,李梦华主席对我开玩笑

说:“你真是个围棋积极分子,等你80岁的时候,一定授你一个名誉围棋八段称号。”我
说:
“只要你能支持我们搞围棋活动,我就心满意足了。”他连说:“一定支持。”
  我国新一代棋手的锐势令人鼓舞,但中日围棋决战的时机尚未成熟,只好耐心等待。

  形势发展较快。1982年,中国围棋队访日获43比13大胜。到1983年,中日围棋友
谊赛升格为“中日围棋对抗赛”,日方代表团由四位九段和四位八段组成。我方棋手取得
25
胜31负的成绩。到1984年我代表团访日,日方组成强大阵容,由赵治勋棋圣、名人和加
藤正夫王座两位超一流棋手领衔,平均8.3段。
  我方棋手取得22胜1和33负的较好成绩。对日本九段36局,我胜15局,尤为可喜。
此时,聂卫平已脱颖而出,连获多次全国冠军和五届“新体育杯”冠军,并在访日的比赛

中战胜有日本著名大赛桂冠的九段藤泽秀行、石田芳夫等,被日本报纸称为“聂旋风”。

  在这种情势之下,我想,中日围棋决战的时机已经逼近,可以进行筹划了。此时祖
德处在大病初愈的休养期间,他对我的这个想法颇为赞同,并鼓励我同日本的朝日新闻
社等有关单位联系,我想最好能在短期内举办一个决战性的比赛。
  1983年底,我委托国家体委国际司处长蔡季舟赴日时,与日本棋院进行联系。蔡季
舟日语极好,也是围棋爱好者,很热心此事。到了1984年3月,蔡季舟告我,日本棋院
的《围棋俱乐部》杂志愿意与新体育杂志社合办中日围棋赛事。他们要看《新体育》杂志

4月我围棋代表队访日,即委托领队胡昌荣带去几册。6月,日本《围棋俱乐部》杂志即提

出比赛设想,并于7月正式来函,表示愿与我方合作主办赛事。我即与围棋队商议并经国

家体委批准,回信给日本《围棋俱乐部》总编辑酒卷忠雄。8月初酒卷来函说要来一个代

表团具体会谈赛事。
  日方提出的比赛设想,是每方各出八名棋手以打擂台的方式进行,胜者可以坐在擂
台上一直打到底。他们提出的比赛名称为中日超级围棋赛。出场名单也寄来了,依次为
依田纪基五段(后为九段),小林觉八段(后为九段),淡路修三九段、片冈聪天元,石田章

九段,小林光一九段,加藤正夫九段、藤泽秀行名誉棋圣。
  对日方提出的这样一种比赛方式和出场的强大阵容,陈祖德、聂卫平和我都是高兴
的,因为这的确像个中日围棋决战的样子。体委和围棋队里有人担心,要是人家一个人
把我们刷到底怎么办?说实话,我也不是没有这个担心,但既然是决赛,就不能怕输。
退一万步,即使被人家一人刷到底,那只能承认我们落后,会逼迫我们发愤图强,也未
必是坏事。60年代初的惨败,不是刺激了我们开始大力培养新军,而有今日的进步吗?
  经过与围棋队的磋商,大家取得一致认识,这是检验和提高我国围棋水平的一次空
前的机会。我方决定应战。
  后来酒卷忠雄对我方人员说,他当初提出这样的比赛方式,只是觉得新鲜、有趣、
刺激。《围棋俱乐部》登载如此大棋战的棋谱,能吸引更多的读者。我想,尽管他可能想

前几名上场的日本棋手即可轻而易举地将我们击败,但在客观上,他提出了一个对我方
有利的最佳决战方式。日本职业棋手有五百人以上,九段有60余人,其总体实力明显优
于我方。但这种只要一人称雄便可获胜的打擂比赛,不是比兵多将广,主要是比尖子,比

高度,给我方提供了机会。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4.19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2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