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ss_Bridg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oes (从头再来), 信区: Chess_Bridge
标  题: 中日围棋擂台大幕内外(22)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Dec 26 12:26:41 1999) WWW-POST


最充分的一次备战

  称聂卫平为小聂,是那时我和许多老同志对他的称呼,他当时不过32岁,正当棋手
的最佳年华。他与日本小林光一是同年,都是1952年出生的。他是8月,小林光一比他
晚一个月。
  聂卫平是河北深县人。他的父亲是科学院系统的一位领导干部,是围棋爱好者。如
此的家庭环境使得聂卫平和他的弟弟从小爱上围棋。开始,他的弟弟棋力强,但不大用
功,不久便被他超过了。1962年在陈老总提议办的六城市少儿围棋赛中,聂卫平脱颖而
出。
  陈老总与他下棋,谈话,送他棋子,嘱咐他将来长大打败日本棋手。这在他幼小的
心灵上留下深刻印象,使他铭记不忘。“文革”动乱开始时,他不过是14岁的孩子。他
在小学时算术课总是100分,在围棋上极为用功。当时教他下棋的老师是北京高手雷溥
华、张福田。棋界元老过惕生也不时给予指导。
  他像一枝破土而出的幼苗,正等待着温暖的阳光雨露哺育成长之时,铺天盖地的
“文革”灾祸降临,父亲被斗,家里被抄……他虽然茫然不知所措,但对围棋情有独
钟矢志不渝。他无例外地成为一名“红卫兵”,但他热衷进行串联,不是搞什么“斗批
改”,或“打砸抢”,而是到处寻找棋友切磋棋艺。60年代末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潮流,

把他送到了黑龙江的北大荒。他曾告诉我,那里整天在一眼望不到边的茫茫大地上干
体力活。他能扛走200斤重的麻袋装车。晚上出门解小便,马上就能冻成冰溜子。在
嫩江县山河农场,他顶着风雪严寒,到相隔百里的另一农场寻找棋友对局。他钻研棋
谱,甚至自己与自己对弈,在这默默苦功之中提高棋力。
  乱世的艰难逆境,使他得到难逢的磨砺,练出惊世的斗志与棋才,不能不说是一个
奇迹。他心里装着陈老总的嘱托,念念不忘将来在围棋上打败日本。皇天为有心人提供
了机会。1974年,率领日本围棋代表团访问我国的宫本直毅九段,在几场比赛中,击败
了我国所有上阵的高手。只剩下最后一场了,此时已经来到临时集训队的小聂硬是不服
这口气。经过7小时的激烈搏斗,他终于战胜了日本宫本直毅九段。
  后来,宫本宣毅九段对我们调侃说:“我感到很光荣。我是聂先生第一个打败的日
本九段,没有我,聂先生也不会以后打败那么多日本九段吧。”
  聂卫平进了国家队,1975年开始连夺全国冠军,对日比赛成绩迅速上升。中日围棋
擂台赛,正是为他提供了一个打败日本顶尖棋手的绝好机会。
  在擂台赛中,我围棋众国手,众志成城,显示了空前团结的凝聚力和高涨的士气。
大家献计献策,只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我感觉到最关注比赛、最负责任、最尽心竭力
的是聂卫平。每次在国内的对局,他都自始至终坐在现场研究室里密切观察棋局,与
国手们研究形势变化,寸步不离。对于上阵的棋手,他总在赛前帮助制订对策,一再
叮咛;赛后一起复盘,总结经验教训。
  当小林光一连胜江铸久、邵震中、钱宇平之时,我对小聂说:“容国团说‘人生难
得几回搏’,这次你要准备搏了。”小聂说:“你放心,你看着吧。这次我要立它几功!

接着他立即戒酒,并停止打桥牌,全力研究小林光一的棋谱,积极备战。此时离他后
来登上擂台,约有三个月的光景。
  在此之前,小聂与小林光一下过两盘,都输了。他搜集了小林光一上百盘棋谱,悉
心研究。他发现小林光一太重实地,因此他设计了捞在前头的战略。小林光一开局喜欢
下“一间夹”,他准备了种种变化。他曾经想过二路飞角一着棋,我目睹他与陈祖德等摆

过一百多个变化,仔细权衡利弊,后来,共摆了两千多个变化。他还请队友模仿对方的
棋风与他对局,进行接近实战需要的训练。国手们都说:从来没有见过聂卫平赛前进行
过这样仔细的准备。
  从各地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选拔到省市以及国家队集中训练,被称为我国训练优
秀选手的“举国体制”。它在短时期内,集中力量,提高成绩,其成效已被实践证明。在

集训期间,有统一的思想和纪律,能发挥集体的作用。譬如,我曾经见过国家围棋队进
行过叫做“加压”的训练,即以聂卫平为一方,几位国手共同研究出的着法为一方。我
想,这样的训练无论对聂,对其他人都是极有益的。
  我方马晓春副帅失利是8月2日,主帅上阵是8月底,时间还有20多天。小聂的备
战更加白热化。白天的时间不够,往往还要利用晚上,甚至半夜已经睡下,忽然想到一
个变化又爬起来在棋盘上反复摆。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4.19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5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