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ss_Bridg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oes (从头再来), 信区: Chess_Bridge
标 题: 中日围棋擂台大幕内外(64)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Dec 27 10:38:07 1999) WWW-POST
东京比赛委员会会议
由于广州的接触顺利,“应氏杯”赛事得到我方支持。应昌期决定1988年3月
31日在东京举行比赛委员会会议。他聘请陈祖德为比赛委员会委员,聘请我为顾问,
华以刚为副裁判长。我接到的聘书是一幅小的卷轴,装帧得很精致。
3月30日晚,我和祖德、以刚、体委国际司刘屯到达东京大宫殿饭店。应先生
一行亦住这里,我们即前往拜望。应先生此时虽年逾古稀,满面红光,神采奕奕。
他与我们一一握手寒喧,在与我握手时说:“很佩服你,围棋敢与日本人打擂台。中
国这么快赶上日本,真没想到。”
我们是第一次见面,但谈话很快进入主题,看来应先生是快人快语,干脆利落。
他说他主张“应氏杯”赛在北京开幕。沈君山在旁边没有说话,似有难色。夜深,孔
庆隆到我房间谈,应昌期表示即使坐牢也要在北京办。
应先生这个主张与我方不谋而合。来东京前,我与祖德商量并得到体委副主任何
振梁同意,争取“应氏杯”赛事在北京开幕,孔庆隆也赞成。如此,中国人取得一致
意见,事情就好办了。
次日,应先生与我们共进早餐,他仍力主在北京开幕,沈君山表示可以灵活些。
上午10时,在饭店4楼会议室召开了“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比赛委员会,
由应昌期围棋教育基金会董事长沈君山主持,参加者有日本棋院的大枝雄介,韩国棋
院的尹奇铉,香港的孔庆隆,我国的陈祖德、华以刚和我。应昌期先生也参加了会议。
原定比赛方式为1,3,5,7,即16人淘汰赛,第1轮1盘,第2轮3盘,第3
轮5盘,决赛7盘。大家发言认为,如此太费时间,委员投票4比1决定改为1,1,
3,5。
这次参赛除了中国大陆4人外,还有台湾3人,澳洲吴淞笙,共8个中国人。应
昌期为使中国人在第一轮不相碰,提出了华语系与非华语系,“应氏杯”与“富士通杯”
双入选和单入选,首轮互不相碰的办法,比赛委员会通过。
关于开幕和第一、二轮比赛地点问题,讨论时间较长。日本大枝雄介主张在西
德的汉堡,他说他刚去过那里,围棋活动较活跃。他认为“应氏杯”赛应推动欧洲
的围棋。我国和韩国以及香港的代表提出北京、台北、香港。最后,多数通过在台
北、北京,香港为候补,由应昌期先生视情况决定。
这次会开得时间较长,中午大家在会场边吃三明治边谈,也未休息。据应昌期
的秘书说,今天的会是应先生第一次最民主的会。而我的感觉是,应老精力充沛,
开一天会,毫无倦意。他是一位立意执著果断,颇有个性的人。
次日应老又与我们谈了一些具体的事,如棋手的名字后面括弧注明出生城市等,
中午请大家在一家中餐馆吃涮羊肉。应老兴致勃勃,谈了在台湾的一些有关围棋的
事。他说大约40多年前在台北与张国焘下过棋,张的棋不行。又说李登辉也爱下围
棋,棋力不上业余段。台湾大人物中下围棋最好的是原空军司令周至柔。国民党元
老陈立夫也下围棋。
晚上,应老约我在他的房间下棋,我执黑胜了。在以后的几年中我与应老在不
少地方见面时都要下棋,我输的多。应老的棋是我国传统的老棋,善于搏杀,有一
定章法,水平在我之上。不过我赢了见面第一盘棋,也颇为得意。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4.19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8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