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sh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unship (笑看风云@灌水之王), 信区: Fishing
标  题: 浅 谈 “台 钓”(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Sep 26 14:54:52 2003), 站内信件

五、台钓的钓组组合:
    台钓的钩、坠、漂、线的组合,是台钓能否显示优越性的突出关键。
    1、主线的组合:
    主线(即钓线、母线)一般应比钓竿长30-40厘米。先装上一枚“太空豆”(是一种橡

胶制品,个头如同大米粒,中间有一个微孔,分大中小三号,可根据需要选择,市场有售

。它又叫限位器,主要起固定作用。因台钓钓组调整好以后,要求漂、坠的位置固定不变

,不能有少许移动。平常钓组没有太空豆,遇到提竿过猛,或其它因素,浮漂位置常有移

动。太空豆因紧紧固定在鱼线上,夹注浮漂座,能保持其位置不变)。装上第一枚太空豆

后,接着装上浮漂插座(市场有售,用来插漂),再装入一枚太空豆夹注浮漂座。然后再

装上
一枚太空豆,再把铅皮座(最好是橡胶的,用来装铅皮,市场有售)装上。再装一枚太空

豆,用来固定铅皮座的位置。最后拴上“返捻环”(也叫联结环)。
    2、脑线的组合:
       脑线直径一般应为主线的1/2。长度约45厘米。两端各拴上一个鱼钩。要牢牢拴住

。拴好后两钩相距约44厘米。将拴好钩后的脑线轻轻对折,形成两钩一上一下,相差3、4

厘米。对折处打一个结,从返捻环孔中穿入,绕上几圈,使结与环拉紧。这样返捻环下面

的两根脑线应为一长一短,两个钩一上一下。相距约3厘米。
    3、整个主线、脑线
的联结与组合(参阅示意图): 

示意图包括:
  主线             
  浮漂
  太空豆4个
  浮漂座
  铅坠座
  返捻环
  脑线
  上、下钩 

  

  以上组合方法为常用的一种,但钓者可根据实际需要和个人的经验采取任意组合,不一

定拘泥于一种,总的原则应该是有利于提高命中率与上鱼速度。 

六、台钓的漂的调整:
   台钓漂的调整非常重要,总的要求是:反应明显,灵敏度高、稳定性好。
   所谓调整,简单地说就是调整漂坠的配比。此处“坠”除铅皮、钩、联结环等意外还包

括饵的重量。为了确保调的准确,最好在现场调,在钓点调。
  具体调整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调四钓二”和“垂直调零”法。
  所谓“调”是指未装饵时,空钩状态下,浮漂上部露出水面的情况。
  “调四钓二”:调四,即浮漂露出四格。所谓“钓”是指装上鱼饵时浮漂露出的格数,

“钓二”即指装上钓饵后浮漂露出二格,以辨别鱼讯。此时应是上下两个钩均装上鱼饵,

底下的钩刚刚触地。上下两钩在组合装配时应距离3厘米。
     调整方法,首先把浮漂顶部与底下的鱼钩距离调整到小于水深半米左右。铅皮这时应

多加一些。而后把浮漂下移至铅皮座。然后抛入拟垂钓的水中。如浮漂沉入水下,说明铅

皮过重,应徐徐剪掉一些。直到浮漂露出水面四目为止,这时鱼钩处悬空状态。然后,把

两钩全部装上钓饵,再投入钓点。浮漂因下面重量增加而徐徐没入水中,调整浮漂直至漂

顶露出二格则说明底钩已着地。如果加上钓饵后浮漂仍不沉入水下,说明饵食偏小,应适

当加大些。或是浮漂选用不当,应加更换。
     “垂直钓零”:调整方法是,先将两钩装上钓饵,浮漂捋至近铅坠处,把它抛入水中

,而后逐渐减少铅皮,直至漂顶与水面平齐。再将浮漂上捋至顶部露一目,这时底钩已着

地。即可垂钓。
   以上仅是常用的调漂方法,各有各自的经验,调漂方法很多,不再详细叙述。
      一般来说,“调目”越多越敏感,“调目”越少越迟钝。反之,“钓目”越多越迟

钝,而“钓目”越少越灵敏。
   通常有四种应用灵敏与迟钝的方法:
      一是调灵敏钓灵敏:通常应用于鱼的行动迟缓,不大开口的情况下,如气压低,溶

氧不足,或天气寒冷鱼不爱动的情况下。
      二是调灵敏,钓迟钝:常用于鱼很滑,吃食时有各种试探活动,不易准确掌握提竿

时机的情况下。
      三是调迟钝钓灵敏:常用于鱼群密集,互相干扰吃食,或鱼咬钩很不规范的情况下


      四是调迟钝钓迟钝:鱼虽多,也游动,只是不开口,有可能鱼游动中触钩,鱼漂一

有反应立即提竿,常可挂鱼上来。


七、抛竿与提竿:
  台竿的抛竿要求较高,因为保证鱼钩甩进预定的窝内,而不是东一竿。西一竿,对上鱼

率很重要。要做到这一点,一是动作要准确:方法是,身体立直,左脚退半步,右手持竿

,左手捏住铅坠分开两脑线,向后一拉,顺着竿梢的弹力向前送出,右手同时向前抬起,

手腕向内翻转90度,当铅坠离开左手的时刻,速度加快,贴着水面,像箭一样射出并需刚

柔并济。这样的好处是,无风时加快速度,逆风时保证抛得出,抛得准。二是抛得准又轻

。抛出的钩饵应在钓点的直径60公分以内,轻轻地落入窝中。
  抛竿以后,浮漂将要立稳时,把浮漂以上的母线用竿梢轻轻地全部压入水中,并顺势把

鱼竿拉回20厘米左右,浮漂下沉立稳后,再向前送回20厘米,,使浮漂在水中保持端正的

姿势,与钓竿垂直,然后将竿搁在竿架上,此时竿尖没在水中。
  竿尖没如入水中是台钓的特点之一,好处是:1、可使从浮漂到竿尖这一段主线,大体绷

直,有助于提高鱼的命中率;2、主线压入水中,可减低风力的影响,鱼竿较少晃动;3、

竿梢入水并收紧风线,可使浮漂处于滑动范围之中,鱼咬钩必会扯紧主线,浮漂即会下沉

,从而提高灵敏度。
  台钓的提竿是最后一个关键动作。首先讲一下台钓的握竿,常用的方法是手握竿把拇指

压在竿上面,另四指在竿下面形成握式,但食指向前托住鱼竿,这种方法一般钓法均常为

使用,较适合各种鱼况;另一种方法是手背朝上食指向前压在把柄上,拇指在侧与其它三

指形成握竿姿势,最适于钓鲫鱼,可以避免过分剧烈的动作。当然其它握竿的方法也可用

,主要适合自己的习惯。
  提竿关键是要先判断准确浮漂的信息,及时提竿。其动作应是先把手腕轻抖一下,即俗

成“顿一下”,将鱼嘴挂住,然后将鱼竿略推向前,随即手臂伸直扬竿,如鱼不大,即可

顺势提了上来,鱼大则需根据情况或遛或适当控制后即拉向岸边,用抄网抄起。 

八、取鱼:
  鱼护必须放在距身体较近的水中,鱼护护口向上,钓到鱼时极易装入其中。如鱼不大。

提上时用手提脑线顺势将鱼放在鱼护的口上轻轻一磕,因鱼钩无倒刺,鱼很容易的掉入护

中,但注意无鱼的鱼钩不要挂住鱼护,然后装饵再钓。如鱼大系抄网抄上来的,左手握住

抄网,右手将鱼竿放回竿架上,然后左手从抄网中抓住鱼体,使其头部向上,右手先将鱼

坠撩出网外,并取下空钩拿在手中,再将鱼口中的鱼钩摘下,随即用左手连鱼带网翻扣在

鱼护口上使鱼落入护中。再上饵重钓 

九、鱼饵:
  台钓的特点之一是饵料的诱钓合一。诱鱼鱼的办法是先用较大的饵料捏在铅皮座上,抛

至钓点后,向内拉回30--50厘米,再扬竿,如此连续4、5次。再将比钓饵稍大一点的饵料

挂在两只钩上,连续抛十次左右,使饵逐一垂地,这样窝子便已形成。再将双钩挂上饵料

,抛向窝中,浮漂稍有动作立即提竿,反复几次使鱼变得急躁,且鱼儿越聚越多,便可正

式垂钓。
  饵料得选择,省事起见,可以到市场专卖店购买,专用于钓鲫鱼得饵料,按照说明配制

使用,最为简便可靠。当然自己也可配制,比较麻烦。鱼饵的软硬应根据现场情况确定。

根据水的深浅,鱼咬钩的快慢等加以考虑。一般要求入水沉底后1分钟之内溶化为好。
  鱼饵上钩的方法,应有两个要求,一是钩尖要再鱼饵的中间;二是钩底与饵底平行。饵

的形状可以是球形、圆锥形或圆柱形均可。大小一般个头可似黄豆大小或稍大一点。也有

人上下两个钩用饵大小不一,或下钩饵小,上钩饵大;或下钩饵大,上钩饵小(据说更为

灵敏),各有千秋。但必须注意,采用那种装饵方法,都必须在调整浮漂时即确定,以便

调整好调目与钓目,
使垂钓时正确反映鱼钩在水下的状况与鱼咬钩的情况。
  如果使用荤饵如蚯蚓、小虾等也可以,但由于其自身重量较轻,需在钩上适当配重,才

便于调整浮漂。 

十、几个问题:
  1、台钓能否钓到大鱼?
     台钓的渔具配备确实适于钓鲫鱼,但如果有经验与思想准备,钓到大鱼不慌张,慢慢

引遛仍然可以钓上大鱼,因在提竿时先顿后送再扬,有了判断鱼的大小的机会,从而可以

从容应对。
  2、所谓台钓的局限性:
     可以归纳几点:一是装备复杂,投资较大。当然有些可以不必求全求好。如在商店里

买一套栓好的台钓钩、漂、线、坠不过数元钱或十几元钱,一般人都能承担,鱼竿每个钓

者都必然会有的,其它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添置。特别是初学者有了成套的钩线漂坠即可试

学起来。 二是调整浮漂较复杂,其实掌握要领,多加实践掌握并不困难。三是对环境、鱼

种要求较严格。台钓主要钓鲫鱼,对混养的鱼塘,特别鱼体大小差别较大的水塘,使用起

来较为困难,这就需要根据情况选择钓法、钓具,不必为台钓而台钓。
  3、下列情况确实台钓难以适应:一水深超过2。5米;二、水底复杂,高低不平;三、风

浪较大,水草很多;四、水流急湍。
  我对“台钓”研究不多,实践更少,错误之处希望大家批评,共同研究。
 


--
心灵应该象一朵白花:洁白,纯净;
信仰应该象一朵红花:坚贞,赤诚;
人格应该像一棵参天大树:高尚,挺拔。  
http://cnoicq.com/gao/bone.gif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47.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20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