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tbal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uperHelios (Sunny), 信区: Football
标  题: 董路纪实连载:《米卢 一本难懂的书》(五)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8月28日10:48:50 星期二), 站内信件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1年08月21日11:07 青年体育-北京足球
  [接上期]“怎么回事?”,“到底出什么岔儿啦?”……一大早便守在花园酒店
等待采访签约仪式的记者们相互瞪着大惑不解的眼睛,追寻着答案。
  花园酒店的商务中心在那一天“收获颇丰”。因为有米卢蒂诺维奇三番五次地到那
里收发传真。几十页的合同书被不断地传往南斯拉夫米氏律师的手中;而老米也在谈判
中不时起身离座,去那里拨叫国际长途。
  一切有关商业运作的合同条款就在米卢蒂诺维奇一遍又一遍带着疑问“离开”,一
遍又一遍带着“答案”“回来”的过程中,一一被谈判双方搞掂,最终的未尽事宜仅剩
下了一项:就是米氏的国家队"飞行计划"与足协国内联赛安排之间的严重分歧。
  米卢蒂诺维奇执意提出,国家队必须多打国际比赛,每个月平均要打两至三场,全
年比赛场次要达到20-25场左右!而且,国家队的比赛尽量要走出国门,打到欧洲球队的
老家去!
  为了事业还未结婚的老郎
  当时,中国足协主管国内联赛竞赛工作的职业部主任郎效农,作为中方代表之一参
与了当天最为艰苦也是最后一轮的谈判,当他听到米卢蒂诺维奇信口说出的“国家队一
年要打20-25场国际比赛”时,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而他的第一反应只能是不加
思索地提出了质疑。
  郎效农,这位从94年中国职业联赛创办起,便一门心思扑在联赛建设中的足协主层
干部,为人耿直且一身廉洁(我所接触到的足协内部人士一致的评语);年逾四十至今未
娶妻生子的他,一直视联赛为自己的“心肝宝贝”,虽然,他知道谈判桌对面坐着的是
大名鼎鼎的,神奇教练,但他仍然无法接受米卢蒂诺维奇为国家队而牺牲国内联赛的“
毒手”。
  “老郎真忿了!因为太激动了,话都有点语无伦次了”事后,ISL公司一位当时在谈
判现场“旁听”的工作人员向我形容说。
  米卢当然有着一千个“国家队飞行”的理由;老郎也当然有着一千个“联赛不能打
乱”的理由,双方据理力争,互不让步,谈判因此而意外地陷入了“僵局”。
  不得不承认,米卢蒂诺维奇对谈判中的这一环节有着极为充分的准备与极为丰富的
经验。他甚至非常清晰地摸透了中国足协最为脆弱的一种心理--他的一个简简单单的提
问,便使他的谈判对手无言以对,低下了曾经高昂着的头。
  米卢蒂诺维奇的问题是:“好吧,那么现在请告诉我,在你们看来,究竟是国家队
重要还是联赛重要?”
  是的,每一个人小的时候都常常被大人问起“是爸爸好,还是妈妈好?”聪明的回
答是“爸爸妈妈都好!”然而,米卢蒂诺维奇的这个问题,却无法让中国足协理直气壮地
作出一个所谓“聪明”的回答,“国家队,联赛都重要。”
  中国足球几十年来经历的灾难,中国人几十年来苦苦的祈盼,归根结蒂都与中国队
冲击世界杯息息相关;如果中国足协硬着头皮回答说“国家队,联赛同等重要”,那么
,我敢肯定米卢蒂诺维奇当时紧接着甩出的另一句话就该是:“那你们请我来又是为了
什么?!”
  任何谈判中,有心的一方都在事先会有一个谈判底线的,这个底线便是确保自身最
终立足于不败之地的基础。我不知道,当时的中国足协对这一分歧的争议是否确立过自
己的一条底线,但我知道米卢蒂诺维奇肯定有。
  在半个小时的争论,提问,回答或是沉默之后,妥协已成为双方唯一且共同的选择
。米卢蒂诺维奇将全年率国家队打国际比赛的场次下调至了16场左右--那是他的一条底
线;尽管,即使是这一削减的数字已经足以将一年原本相对完整的联赛进程变得有些支
离破碎,但,即使郎效农还想着争下去,王俊生,马克坚已经不可能让他继续“使性子
”了。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一年之后,当足协新掌门人阎世铎义无反顾地提出“2001年甲A联赛暂停升降级”的
决策时,郎效农几乎“拍案而起”,他的“暂停升降级等于毁掉职业联赛”的言论见诸
报端,令人感叹良多。没过多久,足协中层干部换岗,郎效农离开了职业部,不再主抓
国内联赛了。再后来,我听说有好心人开始帮着整日郁郁寡欢的老郎介绍“郎嫂”了…

  有必要为读者朋友提供一组数字:在米卢蒂诺维奇3月正式执起主帅教鞭之后,直至
当年年底,整个2000年,中国队一共打了16场比赛;其中比赛地点在国内(包括中国香港
)的有5场;比赛地点在国外的有11场,其中包括当年10月黎巴嫩亚洲杯决赛阶段的6场比
赛。
  2000年1月15日,星期六。这是今后若干年中国足球应当存留在记忆里的一个特别的
日子。
  下午3点55分,在花园酒店拥挤嘈杂的一间大会议室里,博拉。米卢蒂诺维奇在马克
坚,李晓光的陪同下,带着永恒的标致性的微笑,英雄般地向近百名国内记者们走来了
!
  米卢穿上了红白相间的一件印有五星红旗的中国队队服,款款落座。大约一个小时
以前,在花园酒店28层的贵宾会议室里,中国足协专职副主席南勇和米卢蒂诺维奇在IS
L公司紧急修订的合同的最后文件上签下了各自的名字;随后,在南勇的主持下,米卢蒂
诺维奇与中国队全体中方教练成员举行了一个见面会。会上,南勇代表足协宣布了签约
决定,米卢代表自己发表了就职演说;金志扬代表中方教练表态坚决支持……一切就像
是电影中设计好的情节。
  “我非常高兴来到中国执教,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挑战。”坐在台上中央的米
卢蒂诺维奇面对台下黑压压的记者群说道,“中国有13亿人口……”
  当挤在人群中的我,听到米卢异常准确地说出“13亿”这个一天之前他还不甚知晓
的数字时,我笑了。
  米卢蒂诺维奇无疑是一个“聪明的人”。他的那种聪明不见得一定要用“智商”的
高低去验证与说明;他的聪明很大程度上源自他的耳听八方与活学活用。
  在此后的近两年时间里,许许多多的人都曾感觉到米卢蒂诺维奇身上那一份无比的
独断与固执--他似乎永远也无法听取任何人的建议与意见,他似乎只是完完全全按照自
己的想法行事。我不能说人们对于米卢蒂诺维奇的这种感觉与判断是错误的,但,我仍
然觉得他其实并不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固步自封的人--如果你的某种信息,通过其可以
认可的方式传递过去;同时,这些信息又得以让其归类于“对自己有用”的一类的话,
那么,他将这一信息据为己有并最终付诸功用,只不过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
  如果说在“中国人”与米卢蒂诺维奇的共事与交往中有一份遗憾的话,应当说,就
在于不少“中国人”没有充分了解米氏在这一点上的那种“特性”--他们太急了;他们
太想让米卢蒂诺维奇马上点头称是了;他们的这种心态与表征最终得到的一个结果便是
,米卢蒂诺维奇“高傲”近乎“不屑”的表情和其“冷淡”近乎“无情”的一声“NO!”

  米卢不说我爱你
  扯远了。让我的叙述回到那天的新闻发布会现场。
  “中国有13亿人口,”米卢蒂诺维奇或许是因为面对眼前太多,也太陌生的记者,
说话时的样子甚至有些腼腆,语调也不十分高兴,“我知道许多中国人都喜爱足球这项
运动。中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着不可估量的足球潜力……我们将不遗余力
地争取实现进军2002年世界杯决赛的目标。”
  在米卢蒂诺维奇所做的开场白结束之后,便轮到记者们向其提问了。
  当时记者们提的问题不少。当然,其中最直接最严肃也最能代表中国广大球迷所真
正关心的问题只有一个:你能否通过你的执教让中国队打进2002年世界杯的决赛圈?
  当这个问题提出之后,整个会场一下子变得安静起来,记者们屏气凝神,连坐在米
卢蒂诺维奇身边原本一脸轻松笑容的马克坚和李晓光也不由自主地收起笑容,微微侧目
,看着他们新签约的对象。
  我想,在那一时刻,在会场中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十分迫切地想听到米卢蒂诺维奇口
中的一种坚定的回答,这感觉真的就好比一对热恋中的男女,即使都无法知晓未来是否
可以永远地在一起的时候,心里也格外地想听到来自对方深情的一声,一声的--“我爱
你!”
  然而,米卢蒂诺维奇没有说出“我爱你”,这多少有些令人扫兴。他说:“作为主
教练,我只是球队的一小部分;一支球队想要有出色的成绩,要靠球员的努力,要靠足
协,赞助商,媒体以及球迷方方面面的鼎力支持……”
  确切地说,这是米卢蒂诺维奇类似其“标致性微笑”的一种“标致性回答”。
  两天之后,在<足球>报约我写的一篇标题为<感觉米卢>的短文中,我这样对此表达
了自己的一点感想--
  “此前,在中国,恐怕没有任何一位本土教练或者洋教头说过类似的话:‘作为主
教练,我只是球队中的一小部分。’米卢说了,而且是格外强调地说着。如果你把这当
作是米卢的品德,或许你错了;如果你把这当作是米卢狡猾的一面,或许你也错了。”

  我觉得米卢阐明的是一个现实--一个许多教练不愿说,所有人又不愿听的事实。
  不论米卢蒂诺维奇在新闻发布会上的回答是令人高兴还是令人扫兴,总而言之,中
国足球与他还是幸福地结合了。
  许多中国人从那一刻开始又一次编织起心中一份美好的希望。
  “人类最可宝贵的财富是希望,希望减轻了我们的痛苦,为我们在享受当前的乐趣
或者承受当前的烦恼中,描绘出来美妙的远景。”这是伏尔泰在<哲学通信集>中的一段
表达。
  在那一天的那一时刻,中国足球全部的希望,或者都被那个56岁的南斯拉夫人--“
博拉。米卢蒂诺维奇”的名字占据了。
  我不知道会不会得罪他
  “米卢蒂诺维奇与中国足协顺利签约,正式出任中国国家队主教练”的消息,传遍
了大江南北,直到整个世界。
  《洛杉矶时报》说:中国人这回选对了人;美联社说:博拉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
CNN说:中国队从没有世界杯比赛的记录,或许米卢蒂诺维奇可以帮助他们……
  当时分头带队正在海埂参加冬训的几位南斯拉夫籍甲A教头,也纷纷行动起来,为自
己的“老乡”加油鼓劲,摇旗呐喊--
  乔利奇说:米卢辉煌的历史将证明,他能够带领中国队出现在世界杯的赛场上;彼
德洛维奇说:博拉的执教能力毋庸质疑;这绝不仅仅是一个偶然;桑德拉奇说:博拉是
南斯拉夫教练群体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当然,也有对米卢蒂诺维奇的中国之旅的前景持有怀疑态度的人,比如,中国职业
联赛中可谓最成功者之一的韩国人李章洙。
  在国内一家报纸上,李章洙这样说道:“米卢蒂诺维奇不见得就能带好中国队。”
他的理由是“虽然他(米卢)的名气很大,但他对中国足球了解得太少;而中国足球本身
就有别于其他与众不同的特性,所以,米卢蒂诺维奇很难在中国的执教中获得成功……

  李章洙可谓是中国足坛史料记载,有据可查的第一个站出来,公开对米卢蒂诺维奇
投下“不信任票”的人。
  也许是一种巧合,也许不是。自从米卢蒂诺维奇执教中国队之后,一直到现在,他
从未前往重庆观看过任何一场李章洙执教的重庆力帆队的主场比赛,对李多次“"重庆队
多名队员有能力入选国家队”的呼吁“充耳不闻”,而且,两人至今竟然始终没有见过
哪怕一面。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交友原则。有的人喜欢“全面建交”,有的人喜欢
“择人为伍”;而且,对于曾经得罪过自己的人,有的人习惯“化敌为友”,有的人则
是“不足与谋”。我的感觉是,米卢蒂诺维奇在对待这两件事情上的原则皆属于后者。

  我想,那些有过“得罪”了米卢蒂诺维奇的人,或许更可以理解我的这种意思--也
许,米卢见到你时仍然会笑脸相迎,但,你若不想自欺欺人,便会读出“在他温柔的笑
容背后,有多少刻骨情仇……”
  顺便说一句,虽然我无法确定在此之前我是否“得罪”了老米,但,我可以肯定的
是我现在正在写的这一堆文字对他来说是一种“得罪”。
  虽然……可是……唉--,不说它了,或者是,慢慢再说吧。
  签约一天之后的那个晚上,适逢中国队在广州四国赛决赛中与乌拉圭(青年)队交锋
,为了给中国队助威,也为了一睹米卢蒂诺维奇的风采,天河体育场看台上的观众比两
天前的首场比赛多了有近一倍。
  米卢穿着中国队的防寒服,没有像上次端坐于主席台上,而是在场地中看台下的一
条长凳上落了座,他的身边是几名没有报名参赛的国家队队员,其中包括新国门李伟和
因伤缺阵的老国脚李明。
  中国队凭借郝海东的一粒进球以1:0力克对手,荣获冠军。
  在万众欢呼声中,主裁判吹响了全场比赛结束的哨音。
  当时也在场地中的我看到,米卢蒂诺维奇“腾”地站起身,异常兴奋地快步上前,
直奔正走下场来,周身大汗淋漓的郝海东而去,口中念念有辞。

--
我不是天才,我也不是一个强者,但是我不愿示弱于他人,所以我惟有努力
不懈!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9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72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