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tbal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uperHelios (Sunny), 信区: Football
标 题: 董路纪实连载:《米卢 一本难懂的书》(六)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8月28日10:49:15 星期二), 站内信件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1年08月22日10:03 青年体育-北京足球
[接上期]"嗨!队长!队长--"米卢边急步上前,边比比划划,边大声叫着中国队的
场上队长郝海东。由于场内观众正兴奋异常地欢呼鼓噪,米卢的嗓音不得不以极高的音
频出现。
"你应当组织队友一同向球迷挥手致意!"米卢没忘了对方可能听不太懂自己说的英
语。所以,他同时还加上了全世界通用的"手语"。郝海东还是迅速领会了"新领导"的意
图,他开始大声招呼马上就要走出场地的队友们,重新进场,列队向四周看台上的球迷
表示感谢与
道别的情谊。
米卢趁着这个当口,又转身走向中国队的场外教练替补席,他先是冲金志扬竖起大
姆指以示祝贺,又不由分说地与高健斌,于根伟等没有上场的球员一一拥抱。
几分钟之后的颁奖仪式上,米卢不经意之间便成为了"主角"。在郝海东从颁奖者手
中接过冠军奖杯时,他在下面再次指挥郝高举奖杯面向观众展示,当中国队队员全部上
台合影留念时,他不仅没有拒绝李晓光向其发出的一同上台拍照的邀请,而且在台下摄
影记者闪光灯的噼叭作响声中,不断地号召国脚们"笑起来!笑起来!"
那个晚上,在广州月色下的天河体育场,米卢虽然刚刚签约仅一天,但他已经将自
己很自然地当作了中国队的一员。《四国赛米卢"抢镜头"》--在第二天国内不少家报纸
上,类似这样的标题几乎随处可见。
粉墨登场
你有没有发现,生活中有一些人仿佛在许多场合中都会成为人群中一眼便可以看出
的"主角"。他们有着很强的表演欲与支配欲;他们的性格相对活跃,不甘寂寞;他们无
法真正地接受在一个欢动的气氛下自己却藏匿在众人身后角落里的情况的出现。通常情
况下,人们将这种人归类于具有"明星气质";当然,也有一种比较通俗的说法是"人来疯
"。
我想,米卢大体上可以认定为一个"具有明星气质"的"人来疯"吧。
顺便说一下,我曾经冥思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在当今国际足坛的所有知名教头中
,谁的内在气质与外在表征与米卢最像?但,很遗憾,我始终没有为自己找到一个令人
满意的答案--比如,弗格森,里皮远远比米卢"文雅"得多;而米卢似乎又要比卡佩罗,
特拉帕托尼更"沉静"一些。直到后来我将搜寻的范围由国际足坛扩大为国际体坛之后,
我才猛然发现了一个与米卢(当然不是指外表)像的人--那个精明无比,口惹悬河,活泼
好动又煽动力极大的唐-金。
米卢签约成功。四国赛曲终人散,本以为短时间里不会再有什么有关中国队的"新闻
"了,各路记者开始纷纷撤离广州。然而,仅仅一天之后,在中国队恢复训练的球场中,
便又爆出了一则"重大新闻"--米卢亲自带队指挥训练啦!
在中国足协与米卢签署的工作合同中,双方曾达成一致:即米卢在签约两个月后的
中日对抗赛时才正式接手中国队;而在此前,中国队的训练,比赛仍由原来临时牵头的
金志扬及中方教练组负责。
所以,当四国赛结束后第二天下午,中国队前往天河体育场进行调整恢复训练,当
准备活动结束,技战术训练正式拉开帷幕时,人们吃惊地看到,米卢突然走到了整个队
伍中间的"核心位置",通过翻译向前后左右的新弟子们做训练布置了。
随后的一幕很快便证明米卢不仅仅是象征性地说说而已--在4对4小范围的攻防训练
中,老米亲自披挂上阵,一边参与其中,一边大声喊叫,并不时叫停给国脚们做出示范
;他甚至没有忽略远处正在接受桑廷良指挥训练的三名守门员,隔了一会儿,便跑过去
,对着门前的江津,高健斌,李伟就是一通狂射。
训练场上,包括金志扬在内的中方教练组以及全体国脚似乎都自然而然地面对着米
卢的"提前进入角色"。实际上,就在当天下午训练前全队的准备会上,米卢跃跃欲试甚
至有些急不可耐的心情已经让众人感觉到了--他为国脚们播放了他连夜剪辑的中国队四
国赛两场比赛的录像片断,针对队伍在比赛中的有代表性的攻防场面,为全队做了深入
细致的战术讲解。确切地说:准备会的主持人和主讲人已经是米卢了。
Missing Road
米卢就这样开始了他执教生涯中的"中国之旅",就这样开始了他与中国国家队的"亲
密接触",就这样融进了中国足球的"生存环境"。
虽然,他更习惯中国人像世界其它地方的人们一样叫他"博拉";但中国人就是"中国
人",中国人不管什么"博拉不博拉",中国人只是按照自己的习惯,把复杂的"米卢"后面
几个字全部去掉,叫他"米卢"。
米卢恐怕用了很长时间才真正搞懂中国人为什么不叫他"博拉"或者"米卢",而一定
要叫他"米卢"--一个"四不像"的名字。
有趣的是,往后的日子里,当人们用汉语拼音在电脑上打下"MiLu"时,除了会出现
"正宗"的"米卢"两个汉字之外,另外还会有"迷路"和"麋鹿"两个词语。而"麋鹿"在中国
民间的俗称恰好是"四不像"--一种类似"牛头马面","狗嘴象牙"的动物。
我记得在后来随中国队前往中国香港采访中港对抗赛期间,一位操着满口地道的英
文的《南华早报》记者曾专门问我"大陆人称呼的'米卢'在汉语里是什么意思?"我的回
答是"没什么意思。"这位老记者又追问我米卢在大陆是否还有别的什么叫法,我想了想
说,"一些球迷网友在网络上会把米卢叫作'迷路'……"这一回,他显然是听懂了。在第
二天《南华早报》体育版上,这位老记在他撰写的专访米卢的文章中写道:"……中国足
球许多年来一直处于一种迷失道路的状态。博拉来了,中国球迷为他起了一个新名字--
' missingroad(迷路)'。""要知道,在中国传统的农村,人们经常为自己的孩子起一个
很不好听的名字,但其真正的意义还在于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未来。或许中国人正是这
样满怀希望地等待'miss-ingroad'能够为中国足球的未来寻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直到米卢真的穿上中国队的队服,忙忙碌碌地操持着中国队的训练时,我们中的许
多人也才真正地第一次不由自主地去思考着这样一些问题:米卢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的战术指导思想是什么?他的执教方式有什么样的特点?他的性格和个性又有哪些特
殊的地方?等等等等,总而言之,当我们欢天喜地将米卢"迎娶"到我们身边,开始了共
同的生活与创造之后,我们才意识到除了那些辉煌而神奇的战绩之外,我们对于米卢的
了解几乎等于"一张白纸"。
了解一般来说都是相互的。那么,米卢在登陆中国之前,他对中国足球乃至中国社
会又有多少了解呢?
"1997年,我曾经率领墨西哥美洲豹队来中国进行过访问比赛……"在米卢初来乍到
之时,他在接受每一名国内记者采访时都要重复自己的这一段经历。但如果将这样的经
历来作为米卢很了解中国的理由的话,显然是不具备什么太大的说服力的。
"足球是纯粹的,在世界上每一个地方都一样,在中国也是这样,我不认为有不什么
特别不同的地方。"后来,米卢在被问及自己"对中国国情缺乏足够的了解会不会给执教
中国队带来困难"时,又改换了另外一种"不以为然"也显得"轻描淡写"的表达方式。
在此后近两年的时间里,中国足球与米卢之间不断发生着大大小小的矛盾,这一度
令双方陷入了无尽的烦恼之中。中国足球(人)的所思所想让米卢如坠五里雾中;而米卢
的所作所为又让中国足球(人)视为不可理喻。
了解而且是充分地了解,是理解乃至充分的理解的基础,我一直觉得,中国足球与
米卢之间随后所产生的种种的不理解,其根源都可以归结为当初相伴为伍之前,彼此在
对方心目中的了解仅限于"一张白纸"的定性。
当然,如果将中国足球和米卢比作一对喜结良缘的"新人"的话,这对"新人"惟一的
对于"婚后生活"的选择,只有"先结婚,后恋爱"了。
应当说,这对"新人"在"恋爱"的初始阶段是遵循着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一惯原则
的。从米卢的嘴里,人们听不到对中国队有半个"不"字;从中方教练,国脚口中,人们
也听不到对米卢的半个"不"字。但可以想象的是:在双方尊重,亲切,友善的目光之中
,也隐藏着些许的捕捉,分辨乃至审视……
矛盾情结
在广州滞留了3天之后,中国队启程前往越南胡志明市参加在那里举行的2002年亚洲
杯外围赛第9小组的比赛。
从中国队首战菲律宾队的比赛一开始,在教练席上指挥比赛的仍然是金志扬为首的
中方教练组原班人马,偶尔,电视镜头会扫到教练席后面不远处,记者和工作人员席位
上的米卢--看上去,米卢仍然如约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
当然,在越南,在电视机的镜头之前,米卢和中国队之间还是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
事"。比如,中方教练组曾主动提出让米卢指挥比赛,但米卢坚决地予以谢绝;比如,中
菲之战,中国队上半场以7:0领先,中场休息室里米卢曾插话道:"我知道中国队曾经以
8:0战胜过菲律宾队,下半场你们应当努力打破这个纪录";又比如,当中国队以19:0
战胜关岛队,创造了当时一项新的"世界纪录"之后的第二天,训练前米卢饶有兴致地用
19只足球在场地中排出了一个"19"的图案,拉着全队在其面前合影留念。
或许,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并有可能随时随地地表
现出内心的一种"矛盾情结"。我觉得,米卢有的时候便是一个十分典型的"矛盾体"。我
之所以作出这一判断,是因为我发现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条件甚至不同心情之
下,米卢对同一个事物的陈述,认识,观点和态度往往是截然相反,大相径庭。
比如,在越南亚洲杯外围赛小组预赛期间,他曾对媒体表示"我只是一位旁观者,比
赛仍由(中方)教练组指挥";然而,两个月之后,待米卢率中国队打完中日,中南,中港
对抗赛,有一次我试着问他"你带队打了3场比赛,只进一球,是什么原因?"时,他没有
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反问我:"为什么你说只有3场比赛?亚洲杯预赛小组赛的那3场
比赛为什么不算在内?"结果,我当然只能"哑口无言"了。
我无法进一步判别两种看似互为矛盾的看法与说法,究竟哪一种是真实的,哪一种
又是不真实的。也许,哪一种看法与说法在某种程度上都可谓是米卢当时真实的所思所
想。总之,米卢给人的感觉是:他永远都有足够的理由与说辞去解释说明,去辩解回击
,而使自己永远地站在认识,对待事物的"制高点"上,不会轻易地让自己身居下风。如
果用平日生活中,比较通俗的说法去为米卢的这一特征下定义的话,一曰:"嘴上不输人
";一曰:"常有理"。
在中国足球领域里,有一类人也同样兼备着"嘴上不饶人"和"常说常有理"这样的特
性,那就是媒体记者。于是,米卢与媒体记者因为各自具有如此相同或相似的"性格",
所以,不可避免地时常处于一种剑拔弩张,针尖对麦芒的势态。
当然,至少在当时,米卢与媒体记者之间还是大体上相安无事的。不仅如此,米卢
与中国足协,中方教练,中国国脚之间也是和平相处的。我说过,双方都互为"白纸"--
在一张白纸上最初涂抹下的几笔,无论是井然有序,还是杂乱无章都不足以说明什么,
都只不过是一个开始,都无法彼此判别对方将要勾勒的是一幅"名画"还仅仅是"涂鸦"。
李响!
十几天之后,米卢和中国队带着3战3胜小组出线的战果从越南飞返了广州。球队就
地解散,米卢原计划要马上转机飞往昆明,前往海埂看望正在那里的一拨南斯拉夫同乡
。然而,天公不作美,1月30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使得昆明机场被迫关闭,米卢被困羊
城。不日,米卢干脆放弃了前往昆明海埂,飞回大洋彼岸与家人团聚去了。
"中国人比我原本所想象的要缺乏耐心……"这是米卢临行前发出的一声抱怨式感叹
。
"你是否能带中国队打破'恐韩症'?""你是否能在3月的中日对抗赛中战胜日本队?
""你是否能让中国队打进世界杯?"……在每天每日,每时每刻不间断地被中国人进行类
似逼问之中,米卢才真正地意识到其23年前那一次来华时,他对中国人留下的"生活节奏
缓慢,心态平和得近乎无欲无求"的印象,竟然全部变成了一种"错觉"。
当15天之后米卢再次踏上中国土地的时候,已经是2月15日了,距离其广州正式签约
刚好一个月。米卢没有想到的是,他与中国足球的"蜜月"也如此之快地便宣告结束了。
序曲完了,该进入正式的乐章了。一切才算真正地开始--米卢真正地开始了自己在
中国的生活,中国足球也真正地开始不再把他当"外人"了。
米卢当然是这幕大戏的"主角",但这幕戏不可能是"独角戏",许多"配角"从那时起
陆续粉墨登场了--比如第一个公开与其"顶撞"的国脚张恩华;比如第一个向其提出忠告
的国产教练徐根宝;又比如让其一见如故,充满好感的女记者李响……
舞台上终于变得热闹非凡起来了……
--
我不是天才,我也不是一个强者,但是我不愿示弱于他人,所以我惟有努力
不懈!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9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7.84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