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tbal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uperHelios (Sunny), 信区: Football
标  题: 董路纪实连载:《米卢 一本难懂的书》(九)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9月03日06:28:50 星期一), 站内信件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1年09月02日21:48 青年体育-北京足球
  编者按:两个男人,一位是绅士,一位是游侠,女人爱哪个;一个名单,年头挑到
年尾,甲A挑到甲B,你以为他真的糊涂,这个老不死的。
  在海埂的每一天里,米卢都是一番忙忙碌碌、一刻不得闲的样子。他的主要工作(当
然也包括生活)有如下几大项--
  1、观看训练及教学比赛;2、与甲B教练分头会谈;3、向中少队的主教练高洪波及
少年国脚传授足经;4、与甲B东欧外援聚餐,共叙思乡之情;5、与相熟的女记者一同秉
烛夜谈并游览云南民族村等名胜;6、应付各路记者的围追堵截。等等。
  总之,有米卢的海埂仿佛一下子也变得生机勃勃,繁忙紧张起来了。
  在黯然交出国奥队也就一并交出国家队的帅印之后,英国人鲍比·霍顿并没有就此
远离中国足坛。甲B上海浦东俱乐部坚定地认为霍顿是一位有能力、有水平的教练,主动
向其发出了邀请;而霍顿一直对上海这座大都市情有独钟,双方经过一阵紧锣密鼓的接
触、协商、谈判,最终一举签约成功,于是,霍顿连降两级,成为了浦东队的新任主帅
,带队南下上山,加入到甲B春训的热火朝天之中。
  自打米卢抵达海埂巡察的第一天起,各路记者便一直等待着一条重大新闻,也是一
个“历史时刻”的出现--那就是米卢与其前任、霍顿与其后任,简单说,就是米、霍两
人的相见。
  当然,米卢与霍顿的两双手最终还是在海埂明媚的春光下和记者像机快门的“咔嚓
”声中握在了一起。
  “由来只闻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不过,这次“新人”与“旧人”的相逢,米
卢与霍顿的脸上都挂着友善的微笑。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在此后米卢执教中国队的一年半时间里,类似米卢与霍顿这
样的相逢一笑的“历史时刻”又出现了好几次:比如米卢与阎世铎的初次见面,与戚务
生的初次见面,与杨晨的初次见面;当然,最最令人期盼的还是米卢与公开炮轰他的郝
海东的又一次见面以及在国脚李明的婚礼上,米卢与被其排除在十强赛首批集训国脚名
单之外的孙继海的再次见面。
  可不可以这样讲:米卢在世界足坛创造了许多的“神奇战绩”;而他在中国足坛带
来的则是许多“历史时刻”,单从这一点上说:米卢的到来对于中国足球新闻事业的发
展具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与巨大的推动作用。
  米卢与霍顿比较一下米卢与霍顿吧。就像夜不成眠时我们常常会比较我们现在与过
去的两个女朋友或者过去和现在的两个男朋友一样,谁好谁不好的意思并不大,重要的
在于比较的过程本身。
  霍顿无疑是一位典型的英国绅士,他的头发虽然不多但会梳理得异常整齐;一年四
季,他都会穿着笔挺的西装,打上领带。
  米卢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很难让人冠之以“绅士”的,因为“绅士”一般不会有那样
一头乱得不能再乱的头发;虽然他偶尔在正式场合时也会穿上西装,但你千万别“撩”
开他的裤角,因为,他很可能出门太急了而忘穿袜子;
  霍顿太严肃了,你若看到他笑了那基本上相当于你目睹了UFO入城,霍顿喜欢独处,
喝喝咖啡什么的,他在中国最亲密的人应该就是他的翻译谢强了;他对待球迷、记者的
态度是一种不冷不热,像是在保持某种距离;他和记者之间几乎没有发生过什么不快,
记者即便是写文章“骂”他,也大多数是“骂”他的4-4-2平行站位。
  米卢相比之下活泼多了,你若是看不到他笑那基本上相当于你目睹了“日偏食”。
平日里,米卢喜欢热闹,他也喝咖啡,但没霍顿那么大的瘾。他在中国最亲近的人可以
说是他的翻译小虞,也可以说不是(我觉得他在全世界最亲近的人只有一个:自己);他
对待球迷极为热情,对待记者开始也颇为热情,但接下来因为和记者不断地发生口角,
他心里恐怕烦死记者了。至于记者写文章“骂”他,一半是“骂”他的“看不清的战术
思想”;另一半就是“骂”他随心所欲的享受生活。
  霍顿对手下的球员有着一份很深的情谊,虽然他似乎在刻意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
,但他对每一名弟子都显示出了一份尊重,他会在一场比赛公布出场名单之前,找那些
替补队员交谈,告诉对方“我为什么没有安排你上场”,并且还会鼓励对方说“你实际
上非常棒”。所以,时至今日,其昔日大多数国家队、国奥队的部下会不时地想起他;
米卢或许从心底里也深深地喜欢着他手下的一些球员,他可以允许国脚和他勾肩搭背甚
至“动手动脚”,但也有国脚私下评价其“根本不尊重(瞧不起)中国人!”米卢虽然对
国脚也是鼓励为主,至少从不公开批评某人,但他不会主动去找那些替补队员说明什么
情况,当然,他会在你不知不觉之时便让你由一名“铁杆替补”一跃成为先发主力。我
无法推断出很长时间之后,他的这拨中国弟子是否不会惦记起他来,我只看到过拉拉斯
、卡利久里--他昔日两位美国弟子又一次见到他时像孩子一样扑进他的怀抱的一幕。
  总而言之,如果用比较形象的比喻去比较米卢与霍顿的话,那么,米卢是一名“南
斯拉夫游击队队员”而霍顿则是一名“英国皇家卫队队员”。不过,单论行兵打仗,不
论是“游击队队员”还是“皇家卫队队员”都可能打胜仗,也都可能打败仗。关键在于
,打什么样的仗,在哪打仗以及和什么样的对手打仗了。
  即使是在海埂,米卢与霍顿至少有三次面对面不期而遇的机会,米卢也没有主动与
霍顿就工作的交接有过什么深谈;霍顿也不可能主动提出与米卢来一次深谈。
  当然,霍顿在米卢执教中国队的日子里,从未公开对米卢提出过任何的质疑,反而
在《足球》报上的个人专栏中多次替米卢说话。霍顿唯一公开向米卢就国家队事务提出
的建议便是:中国队可以打由范志毅、张恩华和李玮峰联手组成的“三后卫阵型”。
  虽然米卢一直瞧不上英国足球,认为它过于“简单粗暴”,但他对于英国教练霍顿
并没有什么不敬。实际上,米卢和霍顿似乎也有着一份“缘份”。霍顿曾经执教过美国
大联盟,后来,米卢步其后尘;而当霍顿登陆中国足坛仅一年多时间之后,米卢又拍马
杀到,并且直接接上霍顿的“班儿”。
  我觉得,如果将来米卢带中国队真的成功打进世界杯了,他应当感谢的人中该有霍
顿的一席之地。我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中米卢教中国队之前,霍顿把整体攻防、位
置职责、战术纪律等先进的足球理念带给了郝海东、范志毅,带给了张玉宁、李玮峰,
这使得米卢大可以在一支相对成型的国家队的基础之上,去进行他擅长的细节改造我很
难想像如果当初老国脚们没有从霍顿那里学到如此众多与重要的足球理念,米卢会不会
在后来接手中国队后,不久便说不出话来了呢?
  总有一天,米卢会被另一位“新人”接任,米卢与那位“新人”相逢交接的一刻又
将是中国足球的一个“历史时刻”。那也将成为米卢为中国新闻事业所做出的“最后的
贡献”。
  我由衷的希望,在那个“历史时刻”中,镜头里面的米卢的脸上,依然会挂着他那
蒙娜丽莎般的永恒的微笑--
  米卢与名单在海埂,米卢制造的另一个重大新闻便是:他竟然决定把两名甲B球员:
当时效力于广州松日队的赵昌宏和广州太阳神队的李海强召入了最新一届的国家集训队
!(待续)

--
我不是天才,我也不是一个强者,但是我不愿示弱于他人,所以我惟有努力
不懈!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9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2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