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tbal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Jhoney (M.J.:I'm back), 信区: Football
标  题: 体坛周报总编辑瞿优远为李响新书作序:两个人的足球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1月03日21:24:18 星期六), 站内信件

  曾与作家洪峰聊米卢,他脱口而出:“多好一老头!”洪峰的意思是米卢是一个不
错的人,与足球无关。
  洪峰与米卢没有什么直接的交道,“好老头”的印象是间接的。李响加盟《体坛周
报》后,我与米卢有过很多次面对面,每次见面后耳边都会响起洪峰的那句话:“多好
一老头!”
  我与米卢的第一次正式见面是在上海龙柏饭店,米卢当时正率队参加上海四国邀请
赛,他约我在国家队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队的比赛前喝咖啡。尽管此前国家队不体面地
输给了朝鲜队,尽管比赛将在3小时后开哨,米卢仍然很轻松,高谈阔论不像在咖啡厅
。“你作了正确的选择,”他说,“LILY是最好的足球记者!”他在说李响时,脸
上充满了自豪。
  我们的话题从足球转移到其他球类项目上,我约他到沈阳后一起打网球,他打量了
一下我的身材,转而打听我的台球与保龄球水平。我真后悔如实相告,因为他接着说:
“我们可以来一盘国际象棋。”我第一次发现,一个老头如果不好胜、不耍点赖就算不
上一个好老头,至少不是一个好玩的老头。
  米卢最后变戏法似地掏出一顶锡制的墨西哥袖珍帽,他说这是送给我的礼物。锡制
小帽很精致,与墨西哥世界杯吉祥物头上的那顶帽子极为相似。我正在鉴赏这意外的礼
物,米卢突然夺过去放在自己的乱发上,像跳新疆舞的姑娘那样摆动着下巴。这老头真
的很好玩。
  好玩的还在后头,有次我与米卢、沈祥福、胡里奥在绿岛玩保龄,据说米卢的个人
纪录是180多分,那天我第一局打了213分,米卢上来和我拥抱,然后他让胡里奥
担任摄像,自己开始入戏,指着电脑记录牌作振臂欢呼状,我猜当他回到墨西哥的家,
他的个人纪录便是213分了。他的表演让大家都乐了。事后他对我说:“你的保龄、
网球、台球都玩得很好,你小时候肯定没有好好读书。”
  米卢肯定也有不快乐的时候,只是我难以看到罢了。有一次在沈阳万豪酒店进餐,
我问他喜欢哪个国家,他回答说:“墨西哥。”他沉默了一会,缓慢地说:“但我在墨
西哥所受的伤害也是最深的。”那一瞬间我在他的眼神里读到了忧郁。
  我必须承认,即使没有语言障碍,我也很难真正了解米卢。至于米卢的足球哲学,
我更是无法领悟真谛。日前,《马卡》报总编辑曼努埃尔先生对我说:“米卢能激发一
支球队的潜能,但他很难长久地率领一支球队。”我推测曼努埃尔想表达的意思是——
米卢难以持续提升一支球队的技战术素养。这也许是米卢无法停止漂泊的原因。
  我得承认,去年在黎巴嫩举行的亚洲杯之后,我就开始打李响的“主意”了。
  亚洲杯足球赛在黎巴嫩打响时,我就听到国内关于李响的各种议论,“体坛”的一
些编辑记者也参与其中。我向来不能忍受“体坛”内部对竞争对手的轻慢与不屑,于是
我在报社内部交流刊物的“总编辑手记”专栏中写下了一段关于李响的文字——
  “李响已经火起来了,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仔细阅读她那些报道的时候。事实上,
圈内有几个人去认真仔细地读她的报道呢?哦,一个女人的矫情之作,一个外行的东拉
西扯。但当80名左右的中国记者云集黎巴嫩时,这个战争与足球都没能让她走开的女
人格外地特别,因为她千真万确地弄了一些独家……也许,衡量一个记者应该看她的报
道水平,而不是她的采访方式。必须承认,李响首先是一个记者,一个有事业心的记者
,而她的报道正沿着质与量的双轨道向前滑行。”
  这段文字刊发于2000年10月25日的《体坛周报·采编周讯》上,本来是警
示报社同仁的,但广州凌视广告公司的一位朋友看了这段文字后多了一个心眼。11月
中旬,这位朋友给采访亚洲杯归来的李响去了电话,并面晤了一次,李响听到“体坛”
试探性的邀约有些兴奋,毕竟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她被同行承认了。
  得到承认的李响大方而得体地感谢“体坛”的邀约,她表示自己无意离开广州日报
集团,但不反对与同行坐下来聊一聊。于是我飞到广州与她聊了两个小时。这次见面几
乎没有提及“转会”,仅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话题没离开体育传媒与足
球记者。
  后来的大半年时间里,我与李响甚至没有通过一次电话。但就在十强赛逼近时,我
想起了她。
  十强赛对体育媒体而言,同样是一场决战,我无法想像在这场决战中,“体坛”没
有米卢那充满激情的声音。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一个星期后,李响成了体坛周报十强赛报道组的一员大将。其时,国家队正在昆明
备战,没什么焦点新闻,李响一时成了众矢之的。事实上,网上与同行间对这个女记者
的议论比报纸上的公开评论要难听得多。以男人之心推测,我想李响不可能不郁闷,但
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职业记者,她积聚着一个女人的能量去采访报道,去适应新
加盟媒体的风格。李响相信,对流言最好的回击是拿出最好的报道。
  日前读《李响零距离——与米卢的心灵对话》书稿,翻了几页就感觉书中的文字比
她写的新闻好看。我对她说,可以尝试把写书的技巧融入到报道中去。她说:“试试看
吧,我还以为《体坛》只要干货呢。”
  客场征战多哈,记者赵震曾与同事去拉马达饭店对面一家中国餐馆吃饺子。进门后
赵震发现一名南方的女记者正与一名北方的男记者面对面用餐,赵震边打哈哈边开两位
同行的玩笑,那名女记者也不含糊,干脆起身与男记者坐到一条长凳上。
  这个故事与李响、米卢无关。我想要表达的是,也许正是那些流言家与批评家让李
响与米卢走得更近了,是他们把这两个人推到了“一条长凳上”,用李响的话说,是绑
到“汪洋中的一条船”上。
  与米卢在龙柏饭店第一次喝咖啡,我多少有些拘谨,李响在一旁说:“您有什么说
什么,没关系。”口气不像是一名记者。米卢说他欣赏李响的“与众不同”,米卢所指
的特殊气质是不是李响在他面前不把自己当记者?后来我在沈阳观察到的许多细节都在
支持我上面的推断,大家在一起聊或玩,李响有时会把米卢“晾”在一边,该干什么就
干什么,弄得米卢不停地叫“LILY,LILY”,而李响并不见得每次都会应声而
来。我想,如果李响在米卢面前把自己当记者,就不会让博拉到处喊叫着找她。而且,
在采访途中,也不会让米卢为她拎包。
  反过来我也得说,在李响面前,米卢在很多场合没拿自己当世界级名教头。有一天
晚上,在体坛周报驻扎的绿岛西2别墅,米卢来了。李响因急着写稿,打了招呼就上楼
回到自己房间,我、米卢以及几个同事在楼下客厅闲扯。不一会,李响在楼上叫了一声
“博拉”,可能是她写稿时有问题需要进一步问清楚。米卢听到李响叫他的名字,几乎
是跑着上楼,完全不像是一个58岁的老头。10月17日,我和米卢、李响一道参加
了西班牙贝拉格拉大使的宴会,席间,米卢大声宣称:“LILY是中国最好的足球记
者!”
  对米卢的这一结论,几乎没有人(包括李响本人)会认同,但米卢不在乎。
  我知道,世界上有许多名教头与记者如同密友,但我敢打赌,一名外籍教头与一名
本土记者以这种方式结成“忘年之交”,在国际足坛目前不会有第二例。
  2001.10.18/于体坛周报北京会所

--
    苍天赐我柔情肠,
    魂飞万里念他乡。
    孤灯北望夜未眠,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爱人($userid)
    群雁南鸣报吉祥。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2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8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