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tbal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ain (东方快车 ), 信区: Football
标  题: 3.“马拉多纳现象”和马拉多纳的现象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Feb 21 15:08:32 2000), 转信

 3.“马拉多纳现象”和马拉多纳的现象
    


    ……这位新球王也亲自制造和纵容了不少混乱……关于马拉多纳的种种传闻使我震惊。
……在体育界,这种现象绝无仅有,从来没有谁能激起这样的狂热……他是外来者,是里
外来客……一个智力有些落后的大儿童……已超出了一个球星的影响范围……
    


    无论怎么说,现在马拉多纳已成了名符其实的世界头号球星,这点已无人否定了。当
贝利退出足坛以后,人们都曾经相信足球明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教练们制定出的防守战
术和种种比赛规则似乎就:是专门用于对付天才人物的。马拉多纳的出现是对这种观念的
一种纠正:明星仍可能存在,只不过方式已有所变化,而且更艰难罢了。人们永远是需要
英雄和偶像的,这种人物产生的条件越艰险,人们的兴趣反而越大。这也许就是马拉多纳
虽然从战绩上讲远不如见利(这里面自然有个可比性的问题),但是今天谈论他的报刊、
媒介比当年谈论贝利的要多得多。如果你想进一步的了解马拉多纳,或撰写一部关于他的
书的话,你就会发现关于他的各种报道和传闻有多么混乱离奇、自相矛盾而又层出不穷!
其中的原因之一恐怕是因为这位新球王也亲自制造并纵容了不少这样的混乱。他的理智和
真实生活在这样一堆荒诞不经的推断和捕风捉影的想象之中却得以深藏不露,从这一点看,
他多像一个深诸世事的哲学家!从1986年到1989年,记者们先后“发现”他与 6个姑娘鬼
混。每次看到这样的报道,马拉多纳总是一笑置之。唯有西纳格的那次“私生子”事件他
坚决否认了,否则很快就会有人来要求继承权了吧!
    那么什么是马拉多纳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呢?这恐怕首先得问他的对手们,不过大
部分防守队员会告诉你他其实是个魔术师,一个不易捕捉踪影的外星人,这种说法只能使
我们对他本已据有的认识也沦为虚无!
    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他其实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他把生活看成是一座巨大的
游乐场,他总是生活在云端雾里,并且想入非非。这种说法能找到很多根据,而且也似乎
能对他的生活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但是这种说法坏就坏在“合理”二字上。那是一种什
么“理”呢?不过是心理学家的一种根据假设得到的推论罢了。生活永远高于逻辑,马拉
多纳在这方面堪称范例。
    那我们去相信阿根廷国家队教练卡洛斯·比拉尔多的话吧,他说:“关于马拉多纳的
种种传闻使我震惊。我认为,他是一个城实、正直的人。他不会出卖朋友,也永远忠于自
己的亲人。他对妻子和家庭的爱胜过一切,以致有人说他是个老古板”
    软弱无力的形上学!现在我们该这样惊呼了。用诚实和正直来概括一个人——而且又
是马拉多纳——太不够了。不过我们也应该承认,比拉尔多也说对了一些,那是在他放弃
概括而谈现象的时候。是啊,家庭、亲人、朋友……这些足以占据他踢球以后的闲暇时光
了。好吧,我们还是回到现象中去吧看来这是了解一个无解魔方的唯一方式……
    马拉多纳在波西利波希皮奥内·卡佩切大街 3号的公寓似一座白色小宫殿。一扇坚实
的铁栅栏门只对若干精心挑选的人物和许多密友开放。这些人当中并不只是跟足球界有瓜
葛的人,而是各行各业的,只要他们跟马拉多纳还算合得来并赢得了他的信任。其中有的
人来访还是马拉多纳求之不得的,象艺术家卢乔·达拉和佩皮诺·迪卡普里、诗人克里斯
蒂纳·杜敏这样的高雅人士马拉多纳还是相当尊重的。铁门前面,小小的花园也还算漂亮,
而花园右侧的庞大车库就太引人注目了——马拉多纳也许是冲着它才搬到这儿来的,这也
是他提出的条件之一。因为,这位宠儿拥有数量相当可观的汽车: 2部“费拉里”牌、 3
部“麦塞德斯”牌、2部“BMW”牌、1部“洪达尔”牌、l部“罗尔斯”牌、3部“雷纳尔”
牌。这些汽车大部分是他用广告费或廉价买回的,如在德国为“ BMW”和“麦塞德斯”作
广告各换回一部高档车。其中马拉多纳最喜爱的是享誉全球的黑色赛车“费拉里——特斯
塔罗萨”。但这并不是最能适应那不勒斯公路交通的车,因为该市的交通实在拥挤不堪,
令人头痛!所以迭戈很少采用这种方式炫耀自己的富有。他对亲自驾车外出引起的严重交
通堵塞一直记忆犹新。他平时只驾驶一部黑色小轿车到索卡沃或圣保罗体育场训练。若想
全家一起出门旅游,他更喜欢开小旅行车…… 
    马拉多纳的小庄园如同他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基里塔”,那是一片广素无垠的
田野,既没有网球场,也没有足球场。宽敞的一楼大厅赫然摆满了许多小玩意儿,使得空
间显得狭窄了。在扶手椅、沙发、酒柜和组合音响的缝隙间,这位阿根廷明星把他从足球
生涯之初就捧回的各种奖品摆得到处都是:锦标杯、冠军杯和五花八门的奖牌占了客厅面
积的一半;而另一半则被各种各样的礼品占据了。大部分礼品是十分珍贵的。比如,为了

纪念1987年马拉多纳在沙特阿拉伯举行的友谊比赛,哈立德亲王赠送的实心金纹章。还有
具有历史意义的足球、纪念球衣,以及那不勒斯队参加意大利锦标赛和阿根廷队参加墨西
哥世界杯赛上使用过的足球和穿过的球衣。
    二楼有好几个卧室,其中有克劳迪亚和迭戈的女儿的闺房。每间房均通向一个宽大的
平台,从一些房间向外望去,有如明信片上的秀丽景色尽收眼底;青葱翠绿的树林一直延
伸到第勒尼安海滩。波西利波,这里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摇篮,而大海中央的科西嘉岛,正
是那位同迭戈身高相同的伟人的故乡。
    刚到那不勒斯的时候,马拉多纳后面跟来了一大帮人。这些人都在他佩德拉尔韦斯家
里吃住。的确,马拉多纳并不讨厌被人群包围。相反,他承认自己最害怕的是孤独,害怕
他的生活方式有朝一日会把他和孤独联系在一起。因此,他更愿意和众人在一起生活,尽
管有点良莠不分,但他们当中大部分人是忠诚可靠的。吉列尔莫·科波拉来到以后情况有
了变化,马拉多纳开始吸取西班牙的经济教训,压缩开支了。新成立的“迭阿马”(迭戈
·阿曼多·马拉多纳的 3个词首字母)公司专门负责马拉多纳的股份,由科波拉负责经营
同时科波拉还兼任总部设在列支敦士登有杜兹“选阿马”公司的董事长。费尔南多·西尼
奥里尼是马拉多纳不可多得的私人教练。又名“帕托”的卡洛斯·奥诺弗里奥专门负责马
拉多纳的荧屏形象(这项工作以前是由胡安·卡洛斯·拉布鲁担任的,现在他去了一家私
人电视台)。西特尔施皮勒组建的庞大工作班子中唯一的幸存者是女秘书切奇莉亚,人们
开玩笑地叫她“马拉多纳公司”。
    这些就是马拉多纳身边剩下的人了,他们都不和马拉多纳住在一起,就连他的妹妹玛
丽亚和丈夫也住在那不勒斯城的另一地方……
    即使是这里已失去了往日的热闹,但也是并不冷清的。每当喜庆佳节,父亲唐迭戈、
母亲达尔玛、岳父岳母、兄弟姐妹带着他们的孩子都聚集到这里,这也是人之常情。众所
周知,对于马拉多纳来说,家庭非常神圣。当大家都汇聚到宠儿迭戈周围时,人数也是相
当可观的。
    在兄弟姐妹们当中,小弟弟乌戈同迭戈保持着特殊的关系,虽然他从不喜欢别人把他
当作马拉多纳的弟弟来看待他的球艺。他总是说:“我就是我。人们时常将我和迭戈进行
比较,老是说我在模仿迭戈。我从不模仿他,我那象他的地方是天生的。他给我们很多忠
告,我们也听他的,但他放手让我们按我们自己的方法来练习。”在谈到哥哥时他说:“
我从不嫉妒迭戈。不是场上的对手伤害他,就是报界肆意诽谤他。他在生活上遇到的烦恼
没完没了。我不知道他是如何一上场就把烦恼忘得一千二净的。这多亏了他坚强的毅力。
换了别人,早就放任自流了。在公众眼里,马拉多纳光出类拔萃是远远不够的,他还应是
一位圣人……马拉多纳已经为那不勒斯夺得了意大利冠军,为阿根廷捧回了世界杯。然而,
他还是总受到抨击:什么度假太多啦,什么训练太少啦;或者睡觉太多,出差旅行乘飞机
等等;我觉得这个世界上‘红眼病’简直太多了。评价迭戈应该根据他的场上表现。就这
样,没什么可说的了。”
    他说的确有一些道理。在众人之中迭戈也最尊重他的意见。迭戈说:“他很少说话,
但一说就能切中要害。1986年世界杯前他就告诫我不要在场上发脾气,因为那正是对手所
希望的。”
    为了详细介绍马拉多纳的生活,我们还应再增补上他的饮食爱好。“西红柿酱拌面”
是他最喜爱的食物,一定使许多人出乎意外。他们一定以为马拉多纳最爱吃的是黄金拌白
银再加上几颗珍珠——其实‘要使迭戈开心,心情舒畅,只需烧点面条,放上少许大蒜、
香油和红椒,再拌上西红柿酱,就是一顿美味佳肴了!如果迭戈胃口不错,而且没有处于
节食期,就再给他上一块那不勒斯馅饼。他酷爱这种面食,他家的馅饼源源不断!
    马拉多纳极爱睡懒觉,这已不是什么新闻了。他有时说:“那天,我凌晨就起床了。
起来一看,才11点……”下午,训练之余,同大部分运动员一样,他喜欢呆在家里。他从
来不会忘记给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托塔(他母亲)打电话。随后,他就和女儿们一起玩耍直
到晚上。
    夜幕降临,马拉多纳很喜欢和娇妻去几个熟识的夜总会逛逛。舞厅中,他尽情跳舞,
要么和好友小饮几杯。只有在极特殊的情况下,他才会开怀畅饮。这些就是马拉多纳在那
不勒斯的主要生活。但就这些,离一个完整的“马拉多纳现象”还差得很远。实际上,要
谈论“马拉多纳现象”还必须和那些众多的传闻和谣言挂上钩,尽管“马拉多纳现象”和
马拉多纳本人之间究竟有多大的联系往往是很难说的,而且马拉多纳自己也很少说,他学
会了“保持沉默”,虽然并不总是做得很成功。
    对于球迷大众来说,马拉多纳不仅是个人,而且是个神。他名扬四海,举世皆知,其
名望不亚于一位国家元首或迈克尔·杰克逊和麦当娜那样的国际歌星。他是一个象征,一
个典范,是个不可思议的神奇人物,其影响已远远超出了足球世界。
    在世界上任何角落都有成千上万的儿童梦想成为“金童”。有时,在一块空地上,在

校园里或是在草坪上,孩子们俨然以马拉多纳自居。不管自己习惯用右脚踢球还是毫无手
才可言,这一切都无关紧要。在内心里,他们觉得自己就是马拉多纳。他们的喜怒哀乐与
这位阿根廷人的命运紧密相连:马拉多纳举脚命中,孩子们欣喜若狂;马拉多纳被人绊倒,
孩子们也同样忿感。马拉多纳拥有一切,而孩子们则往往一无所有;但这算得了什么!马
拉多纳为他们的艰难生活增添了色彩,有了他,孩子们才感到某种激情,某种伤感和欢乐。
马拉多纳的胜利和荣誉属于他的球迷们,他那些“狂热崇拜者”有理由纵情狂欢,有理由
感到幸福,即使这种幸福感是虚幻的,或者如过眼烟云。对于许多人来说,马拉多纳就是
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宗教信仰。
    在体育界,这种现象绝无仅有。从来没有谁能激起这样的狂热。这股“马拉多纳崇拜
热”简直不合情理,超出常情。费尔莱诺主席说:“在球场上,马拉多纳一旦遭到不幸,
他的球迷就为之悲痛;马拉多纳只要疑惑而失望地举起双手,则他们的手指也会跟着发颤。
马拉多纳成了他们命运的主宰者,失去这尊偶像,很难预料,他们的生活会变成怎样。”
    马拉多纳只要一个手势就能促使观众从座位席上站立起来。如果他的球运不佳,球迷
们则通常保持沉默,但这平静的表象后面隐含着悲切和流在女人内心的眼泪。“他光芒四
射,魅力无穷,使其他球星相形见拙,黯然失色,没有一个人能象他那样令人信服。至于
我,则更须退避三舍了。”德国球星鲁梅尼格不无妒嫉地坦率承认。而一位喜爱足球的意
大利部长则更进一步地赞美道:“仅仅这个球星的价值就超过一支颇有声望的球队。”马
拉多纳为世界瞩目,无论他在哪里训练,供他“演习”的场地大门总是紧闭。暗中保护者
除贴身保嫖外尚有许多警察和便衣在场内外来回“散步”,殊不知,倘若巨星遭到不测,
东道主怎能担当得起?不过,他也有让人观赏的时日,那只是每周一次经过严密审查、组
织和监视的额外“恩赐”。
    在意大利,马拉多纳的奇才几乎家喻户晓,在富于神秘色彩的世界旅游胜地那不勒斯
城,不论大街小巷还是商店、剧院,马拉多纳的“圣像”举目可见。更有人将商店或商品
冠以马拉多纳其名。马拉多纳实现了当初他刚到那不勒斯时许下的诺言,做了那不勒斯贫
苦百姓的偶像。穷人们视马拉多纳为救世主,在简陋的小屋中将其“偶像”与圣真纳罗像
并列悬挂。流动的小商小贩们更是靠低价出售他的名字为业。对此,马拉多纳以一种发自
内心的同情和出身贫寒的本色专门示意律师不要干涉,他说;“我很幸运,成千上万的穷
人能由于我而吃上饭,因为他们可以大量出售‘马拉多纳体恤衫’或‘马拉多纳打火机’
等以我的名字命名的物品。”而不少阔佬也给他们的宠物盖上‘马拉多纳披肩’而步入时
髦。“在那不勒斯人心目中,马拉多纳几乎成了伟大的国王”不仅鲁梅尼格这样认为,而
且当地足球协会的主席费尔莱诺也慨然宣称:“倘若马拉多纳不生于阿根廷,而成为那不
勒斯人就好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嗜好或信仰,马拉多纳也不例外,每当训练或上场“厮杀”前,马
拉多纳照例不忘在胸口额前虔诚地画十字,默默祈祷。对爱的含义,马拉多纳更有独特见
解,一旦涉及,他首先想到的是母亲。尽管马拉多纳与 7个兄弟姐妹一起长大,但唯有他
坚持认为,“母亲是一个真正懂得爱的女人。”
    马拉多纳能如此家喻户晓还因为生活中的他同球场上的他完全一样,或者说他踢球时
就同平时生活一样。要模仿他实在太容易了(除了他的天才!)因为这只是一个诙谐幽默、
自由任性、有时肝火很盛的小顽童而已。但没有人会想到要模仿伦德尔或普罗斯特,他们
都是冷漠而精于盘算的人。当然这些人在各自的行当里都是佼佼者,但他们不疯狂,不锋
芒毕露。
    马拉多纳却完全是另一种风格,他喜欢冒险、标新立异(他绝没有强迫自己这么做,
这些都是天生的),他的风格不落窠臼。他所创造的可称作是世俗的狂热。这种现象必然
产生于现代社会,而现代生活所特有的通讯手段和被夸张的形象使这种现象都以继续存在。
马拉多纳并非人们唯一崇拜的神,但是在体坛,他的知名度是无以伦比的……
    他确实太真实而又太奇怪了,不是吗?真实而奇怪。大家于是并不把这位阿根廷球星
视为正常人。在人们眼中,他是外来者,是星外来客。人们至多把他看作一个智力有些落
后的大儿童,没有能力在今天的世界里活动。但这也无所谓,大家并不要求马拉多纳在社
会中生活——连素似戒律严明著称的天主教对他也网开一面,对他的犯禁(与克劳迪亚的
未婚同居并生育)免予了处分——大家只要他踢球,献艺,用左脚和足球创造奇迹。在一
周的六天里他可以懒懒散散、庸庸碌碌,但重要的是星期天他要拿出他的魔力。他的职责
就是使成千上万的人充满梦幻,准备为一个动作、一个球而如痴如狂。
    说到马拉多纳同球迷的关系,1986—1988年都称得上是蜜月期。那时他刚刚创下了显
赫的战绩,到处都是不绝于耳的赞许声。历史上还从未有人得到过这样普遍的赞扬。足球
虽然是一项集体运动,却因为马拉多纳一人出乎意料的成功而扩大了影响。之所以出人意

料,是因为马拉多纳只是整日与足球为任的众多明星中的一个。在球星荟萃的情况下,马
拉多纳一人不畏险阻脱颖而出,这本身就使人赞叹。人们可以从中更好地理解当马拉多纳
回到那不勒斯时,为什么当地人如此狂热地欢迎他。当马拉多纳带领那不勒斯队走向顶峰
时,其实就是整个一群贫苦百姓在与命运抗争!
    球迷的狂热反过来也让球星不得不离他们远点,不然迟早会被这样一股强大的热流给
吞没掉的。的确如一位足球界的权威人士断言那样:“马拉多纳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一个球
星的影响范围,他使许多穷人摆脱困境,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了希望。”但是另一位意大利
球迷俱乐部主席克莱斯塞佐说出了这一现象的反面:“如果让马拉多纳出现在城里,让他
自由地‘亮相’,则监狱就会被决堤的潮水——人流冲垮而消失,而这种风险我们是不会
去冒的。”
    监狱,这是关于我们这位球星的现象中跳出的最后一个刺眼的字眼,但马拉多纳还真
的已经去过那里。第一次是因为一个观众叫他签名,很不礼貌,结果他们打了起来,于是
警察把他抓去坐了一天牢。后来马拉多纳在一次参观那不勒斯监狱时,门口来了许多记者、
摄影师,甚至还有政治家也等在那里。他见到后感到十分气愤,很明显,这又是想拿他去
作广告了,或者作政治宣传,甚至为竞选活动服务。他认为这是对犯人的不尊重。因此,
他提出了抗议,反对发表任何消息,不管是文字的或者照片、电视报道,结果那些人只能
作罢。他在监狱里呆了整整 3个小时,和犯人聊天吹嘘他当年坐牢时如何在牢中吃三明治,
用桔子当球踢……他太天真有趣了,连犯人也喜欢他……这究竟是好是坏?他的牢狱之灾
……我们还是以后再谈吧。
    如果我们仅以以上这些来概括“马拉多纳”现象,那就太不够了,对马拉多纳来说也
还完美了。实际上他的麻烦实在太多,而且还没有大规模地袭来。对传闻和谣言,人们会
说总快要编完了吧?但实际上只有白痴才会相信这句话。但马拉多·纳的灾难毕竟货真价
实地来了,不再是传闻而是铁证如山,最终这个“马拉多纳现象”中已无所不包,庞杂得
难以谈论了。幸好作为一个球星的马拉多纳总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最简捷有效的线索,那就
是足球。我们还是回到足球中,沿着这条道路去试着注释马拉多纳的现象和“马拉多纳现
象”吧……






--
▼▼▼▼▼▼▼▼▼▼▼▼▼▼▼▼▼▼▼▼▼▼▼▼▼▼▼

         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srg.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8.37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