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tbal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ain (东方快车 ), 信区: Football
标  题:  6·四面楚歌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Feb 21 15:09:43 2000), 转信

 6·四面楚歌
  

    

    ……“我是单身汉,结婚的是我的妻子”……他和克劳迪娅每人抱住一个女儿爬出奔驰
车,把女儿当盾牌护住自己……“他打了摄影记者一拳”……“马拉多纳的婚礼好像缺少点
什么,尤其是高雅……”……这是一个秘密,马拉多纳籍此而活着……《层报》只给他打了
3.5分……
    



    马拉多纳挑选的结婚时机和规模都太不合时宜了,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结婚日期是早定
下的,马拉多纳也没料到情况竟会变得那么糟,他只不过路往常一样又做了一件尽兴而为之事
而已。
    1989年11月 7日是星期二,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桑蒂西莫——萨克拉门托大教堂迭戈·阿
曼多·马拉多纳即将与克劳迪娅·罗萨娜·比利亚法内完婚。
    此时的阿根廷首都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通货膨胀如脱疆之马,无法遏制。市场上几
乎见不到不可或缺的日用品,公共交通因工人罢工而完全瘫痪。
    阿根廷有句古老的谚语:星期二和星期五别想发财也别结婚。有些迷信的马拉多纳本应该
顾忌这一点,谁知他却疏忽了。阿根廷的贫穷他是熟知的,成千上万的人被迫失业,因为交通
费要占去他们收入的一半。但公共交通工人在这一天罢工则完全是飞来横祸,它的准确出现就
像专门为了印证谚语似的。
    对于阿根廷的穷困,马拉多纳很难说应该负任何责任。穷苦的生活,真正的贫困,他也亲
身体验过。后来,他告别了贫穷。他拥有一个亿万富翁必要的天赋,这促使他侨居国外,像一
个真正的英雄那样生活。他再也不是一个同一群肮脏不堪的小伙伴踢球玩耍的野孩子了!马拉
多纳已然是举世瞩目的大人物了。
    但马拉多纳却并不把自己看作是这样一个大人物,否则他该不会坚持要在故土上耗费巨资
举行一个奢华的婚礼。在他看来这只是他个人的终身大事而已,他将倾力把它办得热烈隆重。
至于舆论影响,他无心顾及。
    在这样的“正常”心态下马拉多纳本来想把这件注定引人注目的大事操办得更有排场。因
而他和克劳迪娅寄出的请帖多达Z000张。其中包括像阿根廷总统卡洛斯·梅内姆,意大利总统
弗朗西斯科·科西加和意大利实业家兼电视制片商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然而他们最终没有
去。此外接到请帖而没有前去贺喜的还有意大利教练阿里戈·萨基、阿泽格里奥·维奇尼、奥
塔维奥·比安基(他们和马拉多纳存在隔阂),以及皇家马德里队的领队拉蒙·门多萨和几乎
所有马拉多纳认识的艺术家(他们比马拉多纳更喜欢随心所欲)。
    尽管如此,婚礼还是相当隆重的——可以说是太隆重、太热闹了。最终前来赴约的有120O
多人,其中包括克劳迪娅的理发师、克劳迪娅和迭戈在那不勒斯居住区波西利波的洗衣女、希
皮奥内·卡佩切大街的女邻居、几个那不勒斯的“拉拉队首领”以及毛罗、朱利亚尼、科拉迪
尼、雷尼夫、佐拉、比利亚尔迪和迪富斯科等几乎全部那不勒斯队队友。可是那不勒斯队的现
任教练阿尔维托·比贡和俱乐部主席费尔莱诺却未参加婚礼(他们太忙)。那不勒斯队的几名
领导、现阿根廷国家队和前国家队的几名队友塔兰蒂尼、德奥蒂、卡尼贾、特罗利奥等都赶来
了。还有马德里队的胡安尼托、卡马乔、瓦尔达诺和阿尔弗雷多·迪斯特凡诺。
    一架租赁的喷气式飞机把 120多人从意大利和西班牙接来,由于许多重要人物临行前一改
初衷,所以马拉多纳和朋友们乘坐的波音 747飞机空出了许多位子。不过这不要紧,剩下的人
也足以把气氛推向高潮了。在飞机上临时布置的酒吧间里气氛非常热烈,宛如西班牙小客栈,
简直是婚礼的预演。马拉多纳就在觥筹交错和几名西班牙吉他手的助兴中开怀畅饮。
    飞机越过大西洋飞向巴西之际,马拉多纳已酣然入睡了。当时大约是意大利时间清晨6点。
    一觉醒来,马拉多纳拿着在马德里登机的弟弟乌戈赠送给他的礼物在座椅之间往来展示。
那礼物是一张宣传画,上面写着:“我是单身汉,结婚的是我的妻子”。凭直觉马拉多纳就喜
欢这张宣传画,大概是因为其语言风格非常准确地代表了马拉多纳的性格和作风。
    抵达布宜诺斯艾利斯机场后,马拉多纳第一个走下飞机,旋即和克劳迪娅及两个女儿一起
钻进在机场等候多时的轿车。迎接其他 120名乘客的是唐迭戈爸爸以及几名身着迷你裙的小姐。
目的地是里约德拉普拉塔海滨的一幢相当阔气的私人别墅。马拉多纳将在那里告别自己并不存
在的单身生活。显然,庆祝活动将一直进行到深夜。
    在极尽奢华地狂欢了一夜之后,11月 7日布宜诺斯艾利斯时间下午四时,在乌拉圭大街的
市政府门前, 100多名记者翘首以待。可是,驶来的不是曾经属于戈贝尔的乳白色“鬼怪罗尔
斯”轿车,而是黑色奔驰。这对著名的夫妇和两位被正式邀请的来宾——他们的女儿贾尼娜和
达尔玛被堵在车里达5 分钟之久,因为人群把汽车团团围住了。看样子,不管谁出来,即使不
被挤掉脑袋,也要丢只胳膊或手指头。倔犟的迭戈尝试了十几次都未能冲出车来。面对至少有
上千之众的人群该怎么办?迭戈突然灵机一动,他和克劳迪娅每人抱住一个女儿爬出奔驰车,
把女儿当盾牌护住自己。这样做虽说危险却取得了实效,这正是马拉多纳爱干的!人们出于害
怕给他们让出一条路来,走在这样的夹道里的迭戈夫妇勉强地微笑着,实际上很紧张一不紧张
才怪呢!
    下午四点10分,在乌拉圭大街753是市政府3号大厅里,民政官员乔治·洛扎诺给唐迭戈·
马拉多纳和达尔玛·萨尔瓦多拉·弗兰科·德马拉多纳的儿子迭戈·阿曼多·马拉多纳和前出
租汽车司机罗克·尼古拉斯·比利亚法内和安娜——马利娅·德比利亚法内的女儿克劳迪娅·
罗萨娜·比利亚法内登记结婚。他说道:“迭戈·阿曼多,你应把你著名冠军的全部才华用于
神圣的爱情,致力于美满的生活。”仪式仅持续了半个小时。
    专门担任马拉多纳夫妇保安工作的联邦警察严加警戒。尽管如此,马拉多纳在市政府门前
还是被困了好几分钟。面对挤来挤去的人群,面对蜂拥而上的记者和摄影师,警方无可奈何。
秩序又一次大乱。有关马拉多纳的活动常常如此。可是,这一次任何人都不敢小看这场婚礼,
因为事先已求助于特别警察,即在军事独裁时期横行霸道的警察。
    那是一个真正拳脚相加的拥挤场面。当时每个人都只有一个念头:站在离冠军进出最近的
地方——这造成了阴森可怖的效果。
    马拉多纳夫妇好不容易才挤到轿车上,又不得不等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让黑色奔驰在拥挤的
首都街道上开出一条小路。那一天交通的阻塞也异常严重。
    毫无疑问,冠军夫妇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他们要动用全部的精力和毅力才能熬过这个可怖
的星期二。马拉多纳最终还是发火了,当一个美国摄影记者对他们进行拦路拍摄时,他十分粗
暴地上前把他推开了……
    整整过了四个小时马拉多纳夫妇才得以抵达圣蒂西莫——萨克拉门托大教堂。但在教堂门
口再度发生拥挤现象。克劳迪娅雍容华贵,戴着非常华丽的头饰,上面嵌有数千颗珍珠和钻石。
马拉多纳则穿着无尾长礼服。尽管拥挤不堪,他们还是奇迹般地钻进教堂,而且竟然安然无恙。
    在位于圣马丁大街的圣蒂西莫——萨克拉门托大教堂,迭戈·阿曼多要在上帝面前答应娶
克劳迪娅·罗萨娜为妻。也原本希望在马德莱娜大教堂举行婚礼,因为 3年前他从墨西哥凯旋
而归时在那里被当作王子接待。但是,按规定,任何人都不能在那里举行婚礼,连神圣的马拉
多纳也不能例外。马拉多纳深知,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世界明星也不能享受优待。当然这是
指在马拉多纳清醒的时候,在激动之中他也常常将这一点忘记。
    不知是受舒伯特乐曲“夏娃·玛丽亚”的影响,还是为这一历史性时刻所感动,外号叫帕
隆拉的那不勒斯球迷头头真纳罗·蒙托里在听到“我同意”几个字的时候,完全失去了自我控
制;这位南方硬汉子竟哭得像泪人一般,这比迭戈在意大利锦标赛上踢进一球更激动人心。
“人心都是肉长的。我把迭戈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他向邻座的人说着说着晕了过去。这位
邻座本想去照顾爱激动的帕隆拉,可自己也泣不成声了。
    这座20世纪兴建的教堂钟楼时钟指向夜里 9点的时候,迭戈和克劳迪娅与父母、兄弟、姐
妹、叔舅、表堂兄弟、教父、仆人、朋友及伴娘一起在他的生命中又写下了华美的一章。
    不用说,迭戈的亲友们都在这次婚礼中玩得很尽兴。引用马拉多纳在阿根廷国家队的队友
阿尔维托·塔兰蒂尼的话来说比较典型;“马拉多纳结交朋友是有选择的。我参加了他的婚礼,
所有参加婚礼的人都是他真正的朋友,是和他有着君子之交的人。那一天没有巴西的女演员或
那些桃色新闻中的人物,只有他的亲朋好友。”
    一个人能使自己的亲朋好友都感到快乐,这本来是一种好事。但是如果除了那些“真正的
朋友”以外别的人都对此有所反感的话,那也许在这件事中就有某些值得考虑的问题了。公众
当中确实不乏爱妒嫉、中伤别人的人,但公众中也不乏真正杰出的仁人志士。
    其实即使马拉多纳把婚礼的规模搞得再小一些也一定会有人作出批评的。但他还花费了300
万瑞士法郎!其中仅为贵宾征用的高级套房就达180个,每套的租金为120美元,相当于阿根廷
一名出色足球运动员的月薪!
    在经济已快崩溃的阿根廷举办这样一个婚礼要想既不出事又获得公众的好感那简直是异想
天开!
    实际上,婚礼上发生的拥挤现象反倒比婚礼本身更重要,成了第二天报纸的头版新闻,“
他打了摄影记者一拳”,“市政府前大打出手”,“马拉多纳表演马戏”,“马拉多纳的耻辱”
,这就是11月 8日星期三大多数报纸的醒目标题。《晚邮报》更是直接了当地写道:“马拉多
纳举行的婚礼好象缺少点什么,特”别是高雅……”
    新闻界大多数人都认为马拉多纳的婚礼是一场闹剧,记者们都极力贬低他的所作所为。本
来马拉多纳已习惯了报纸的批评,但这一次他却始终未能理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人对他
不满。他原还以为自己干得不错。他甚至租用了一家新闻社的整套机构,负责把婚礼录像带和

照片寄给所有希望得到它们的人、他多么希望婚礼这天能喜气洋洋,而实际情况正相反,他不
得不推开一位记者才来到了主婚的市长面前。更有甚者,新婚夫妇离去时欢送他们的竟是污言
秽语。这个大孩子的一点幻想就这样破灭了。在一个痛苦呻吟着的国家里,他的这种由盼望摆
脱贫困的扭曲教育带来的这种幻想,是迟早会破灭的。他是一个濒临破产国家的驻欧使节,一
个令亿万人迷倒的超级明星,只要熟知这一点,就能理解为什么人们认为他在星期二这天丧失
了理智,他的国家对他感到愤怒了。
    马拉多纳在他最需要支持的时候再一次承受了打击。婚礼后,他一连几周缄口不语。
    其实不少人还是随时准备原谅他的,只要阿根廷能再次荣登世界冠军的宝座。对于酷爱足
球的人来说,足球比赛能让他们忘记一切,包括暂时忘记自己的痛苦和不幸。“金童”马拉多
纳则代表着那种绿茵场上的梦幻……
    马拉多纳明白这一点,所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中去了。1990年的世界杯阿根廷队不必打
外围赛,因而,他的劲头主要得用于对付意大利甲级联赛和欧洲杯赛。
    足球场上风云多变,气氛难以预料。而足球又是一项集体运动,一个球星并不是总能鸿远
高照,倘若遇上状态不佳,本来也是正常的,但对马拉多纳来说……情况要比别人更为严重!
婚礼以后他并没有很快找到状态,那不勒斯队在比赛中节节失利……
    1989年12月6日,那不勒斯队客场在联邦德国不莱梅以 1比5的悬殊比分失利(在此之前主
场作战那不勒斯队已以2比3败北)。这是那不勒斯俱乐部在马拉多纳效力期间输得最惨的一次。
比赛结束后,那不勒斯队在威尔赛体育场4万名观众的倒采声中退出了场地。
    在这场应该说是高水平的比赛中,马拉多纳被四周看台的观众大喝倒采。这天他只发挥了
60%的水准,球迷们几乎看不出这就是3年前率领阿根廷队夺得世界冠军的马拉多纳。
    马拉多纳冲浴、按摩完毕,刚走出更衣室就被一群狂热的德国青年所包围。对此,他已习
以为常了。负责保护马拉多纳的10名治安人员又一次被搞得焦头烂额,不过他们还是勉强控制
了局面。
    马拉多纳失败了,尖叫嘲骂声不时传入他的耳朵。凭着钢铁般的心理素质,他对此充耳不
闻。但他一反常态,决定回答记者们的问题,因为这些人在零度气温下已经等了他好几分钟。
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为了报复报界对他婚礼所作的讥讽,他对记者一直采取“无可奉告”
的态度。他对记者们说:“今晚我们丢脸了。”他脸上露出受挫后的沮丧。马拉多纳不喜欢
失败,四周密集的人群的纠缠几乎使他站立不稳,有些球迷想扯下他的大衣,而另一些球迷只
是想亲手摸摸他以判断他究竟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马拉多纳依然做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他像是在做工作,对这一切过激的言行都不予置
理。他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既然注定要碰上一群群狂热分子,那就得应付他们。10年来,这样
的场面对马拉多纳来说是老生常谈。对记者要小心谨慎,对球迷不能斤斤计较,对羞辱克制忍
耐。马拉多纳说:“我曾经相信过奇迹”,接着他又赞扬了不莱梅队的表现。他的讲话后来成
为几乎全球各大报纸的头条新闻。
    马拉多纳显得疲惫不堪,这当然是由于球队输了球,被淘汰了。但也是由于他背负千斤重
担,即人们所说“名气”。
    输球的明垦真可怜,此刻的马拉多纳不但不像一个“新球王”,反而像是一个足球场的看
门人。但就在这副外表后面,却掩藏着一种世人少有的惊人意志。他对记者说:“我曾经以4
球之差输过球,但从来也没像今天这样输过。”显然,他真的难过了。他的朋友、监护人兼经
纪人吉列尔莫·科波拉曾一再对他说过,最重要的是要避免输球,因为这有损于明星形象。
    也许这次失败应归咎于运气不佳。球星生来就是要取得胜利的,即使有天大的困难,他也
应战无不胜。。
    马拉多纳依然高昂着头,但声调却没有往常那么傲慢。他承认这天晚上犯了错误。迭戈已
有很长时间不去关心他的队友们的竞技状态了,所以他得表示点什么来弥补 这次失败。
    他像一个解说员一样滔滔不绝:“我非常失望。真是令人震惊。哪儿出了问题?不可思议、
我们大概在战术上犯了错误。简直令人难以置信:那不勒斯队失策的地方正是不莱梅队发挥得
好的地方……”
    对于内心想求得他人原谅的马拉多纳来说,他这会儿不能溜之大吉。他开了口,他说得对
吗?问题不在于此。不管怎样,马拉多纳总是对的。
    马拉多纳讲完话后试图从人群中挤出一条路来,他的队友们在一辆大客车里等着他。负责
保护他的10名警察由于能亲眼目睹明星的风采而几乎忘了他们的任务。马拉多纳四周的球迷们
兴奋到了极点。
    在比赛期间和在更衣室门口向他喝倒采的那群年轻人冲破了警察的防线。马拉多纳若无其
事地停下来,看着这帮年轻人,最后答应与他们其中一人合影留念。小伙子们高兴了:“您甭
说,马拉多纳这家伙倒挺够意思”……马拉多纳依然还是一个球迷喜欢接近、触摸的人,因为
他们认为这样能带来好运——这个矮子价值连城!
    不过即使是一个足球之神,失误也总是难免的,而且似乎还有日益增多的趋势。1990年在
一种前途莫测中到来了。这是世界杯的一年,也是马拉多纳年届30的的一年。 1月14日,是马
拉多纳在那不勒斯队参加第249场比赛的日子。这一天,他为该队踢进了第124个球。这个数字
包括了各种锦标赛、欧洲杯赛、意大利国内比赛和友谊赛。马拉多纳是意大利锦标赛中进球最
多的外国球员,1984年9月至1990年1月,他在锦标赛中共进69个球,普拉蒂尼进68个,迪亚斯
进54个。然而,坦率地说,这位足球名将在前80分钟的比赛里表现确实平庸。那不勒斯队以 0
比 2落后于乌边那队。不过,在第87分钟到93分钟这段时间内,多亏了马拉多纳那不勒斯队才
把比分扳平。
    按理说,马拉多纳立了大功,应受到赞扬。他不仅本人罚点球得一分,还为队友创造了一
个破门得分的机会,使比分成为2比2平。但第二天人们却在大谈明星的陨落。大部分每场比赛
都给队员打分的体育报纸给马拉多纳打了不及格的5—6分。而《日报》只打了 4分,《晨报》
只打了3.5分。那不勒斯《晨报》的记者朱塞佩在文章中还说。“他应该感到羞耻,如果他还
知道人间有羞耻二字的话。他虽然上场了,但几乎无所作为。除了断到屈指可数的几个球之外,
其余时间都是在那儿观看比赛。幸亏终场前那个点球使他保住了面子。我给他打的分数够宽了:
其中两分是因为他整场比赛都在场上,另外,他多少还是跑动了一下,碰了几次球,所以再加
上一分。剩下的半分是因为他给左拉创造了破门得分的机会。马拉多纳不应再踢球了……他现
在踢球只能发挥10%的水平……
    报纸如此给马拉多纳打分,那他是如何给报纸打分的呢?也许他打了 0分,其表现是对舆
论充耳不闻。而且 3天后他就再次在同切塞纳队的比赛中为那不勒斯队赢得了胜利。全场为他
掌声雷动,没有人讲该让马拉多纳退休的话了,这位足球之神还不该退位,球王万岁!
    马拉多纳在这一切之中保持了自己的平衡,这实在不易。他挺住了,无论别人如何评论,
他都照常参加各种比赛,这是超一流选手的表现!但在心理,他对意大利的赛事胜负已不那么
在意了。意大利!意大利已不再能让他激动,意大利过去了……    
    他的目光再一次朝向了世界杯赛场,他确信只有在那里他才能找回那种丢失已久的享受和
幻觉。这是一个秘密,马拉多纳藉此而活着……在屡遭挫折之后,这是他心中之火。他以他全
部身心之力和迷惑奔向90年世界杯赛,他要问上帝:他究竟怎么了?



--
▼▼▼▼▼▼▼▼▼▼▼▼▼▼▼▼▼▼▼▼▼▼▼▼▼▼▼

         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srg.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8.50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