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tbal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unter (城市猎人), 信区: Football
标  题: 法治,中国足球的新生活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Jan 10 12:40:21 2000), 转信

法治,中国足球的新生活
作者: 林润 舒桂林 ( January 10, 2000, 08:14 AM )
  从历史的罗列中,我们可以掌握“法治”在中国足球中的进程和脉络。它艰难地走
着。在新世纪,我们也无法得知它将走向何方。
  
  二○○○年
  中国足球2000年是否会走向“法治”?
  
  中国足球的“法治化”也不知道讲了多少年了,如今是个什么模样,谁都比我清楚
。如果有一天真要“法治”了,依我的感觉仍是悲观的,而且一旦“法治”了,说不定
中国足球还真会手足无措。
  
  法治是个奢侈品
  有时候觉得中国足协也挺惨的,要论打官司,其他该打的官司多了,凭什么就足协
倒霉。
  
  事实上,足协算得上是中国最透明的部门了,那么多的媒体都盯着足球,他们要干
点儿坏事,还真不容易。
  
  大环境还有待“法治”,足球也只好慢慢“法治”。但足协又靠什么去“法治”?
!假球黑哨,足协的人要管,又怎么去管?平心静气地想一想,“证据说”并不完全是
借口。
  
  因此,“法治”对于中国足球来说是个奢侈品。回顾这几年职业足球走过的路,足
协也不是没有作出过努力,但水还没烧到那个温度,你就指望泡茶喝,肯定会拉肚子。

  
  无锡日报打赢了官司又如何,足协就“法治”了,没见他们的律师还在嚷嚷吗,没
见他们还准备反告么。这真是一场双赢的炒作。
  
  2000年会是什么样
  新千年刚刚开始,中国足协官司不断,无锡日报告,广州松日告,这只能说明一个
问题:社会对于足球走向“法治化”愈感迫切,足协旧的管理体制与足球新的发展大势
有了越来越多的矛盾。
  
  管理体制的改革当是“法治化”的大前提,足协姓“官”姓“民”都搞不清楚,怎
么去讨论其他的问题。
  
  我一直觉得,假球黑哨是不可能完全断绝的,国外也比比皆是,要最大程度减少,
还在于一个良好的体制。职业联盟是个好法子,让队伍自己来搞联赛,你足协管你该管
的事情。还是戴大洪说得好,足协该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又能够干些什么。把该交出
的权力交出去,足球才有搞好的可能。
  
  但问题是,哪个既得利益者会甘心失去自己的利益,没有外界的推动力,它又如何
会去改革。
  
  我的预计:2000年还是老样子,怎么可能出现司法介入,就算有,又有什么用?
  多半是走走过场。如今,还有谁再提“渝沈假球案”;要不是夫妻闹矛盾,又有谁
会提“红塔和国力事件”以及那盘录音带?足协多聪明,一个侧身,你北都找不着。
  
  当然后面的问题会越堆越多,量变引起质变,不定什么时候某些隐藏的真相就会大
白于天下,也说不定哪一年,你只要稍入雷池一步就会被严厉制裁。
  
  我最后还有一种观点,笔墨官司笔墨打,凡事不要轻易牵扯到法律头上。比如无锡
日报与足协的官司,两方都在报纸上讲清楚了,谁都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法律总是严肃的,足球却是游戏。
  
  无锡近日又传来消息,“假新闻案”的重要人物,《无锡日报》体育记者胡建明又
把中国足协和冯剑明告上法庭。
  
  新一轮“战斗”开始……
  
  一九九六年 零星的呐喊
  在度过了前两年虚火上升的火爆之后,1996年的中国足球开始出现问题。首先是“
商赛”。仅上半年,已举办的“商赛”已逾30场,但是相应的管理却没有跟上。
  “商赛”质量日渐下降暂且不提,后来竟然发展成“拒付客队的出场费”。按照当
时足协“商赛”规定,承办机构注册资金当在500万元以上,而当时涉及此事的两家公司
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承办条件。不具备,却可以承办,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球迷对“商
赛”的“水”感到腻味,投资者官司缠身,俱乐部为钱伤身疲于奔命。人们开始朦胧地
感觉到“在足球运动中也要讲法律”的必要性。
  
  裁判问题也变得突出起来。在1996年的一些与裁判有关的事件中,川鲁之战以其冲
突之严重成为代表。在这场于敬仁执法,后来被舆论称为“黑色9·1”的比赛中,“四
川全兴队教练余东风带头指责裁判员……马麦罗用手扯下裁判员胸徽……
  法比亚奴等追逐公安人员……”受到了足协的严厉制裁。但之后的许多评论似乎有
更多的在责怪足协:“中国的甲A把裁判捧出腕儿来了,连’94‘金哨’于敬仁也憋不住
在9月1日的济南府火了一把,使川人猛吼‘黑色9·1’到处申冤”;“遗憾的是,今年
以来,中国足协对于某些球场出现的问题处罚过轻”。有的评论甚至还引用了格雷米奥
主教练在中国踢完“商赛”之后的呐喊:“靠裁判中国永远进不了世界杯”。这一年,
主张足协加强裁判、赛风管理,抵制球场暴力和黑哨的呼吁越来越多了。
  
  一九九七年 仅仅是在怀疑
  这一年的中国足坛,充满了人们对裁判的怀疑。在整个1997年里,足协一直在颁布
各种制度、条例,来加强对裁判的管理。早在本年3月,足协就发布了新修改的裁判员管
理制度,还煞费苦心地统一了判罚尺度。在一篇名为“裁判管理也要‘动真格’”的文
章中,相关足协官员还表态:“今年裁判员……不能与球队和俱乐部有任何的接触……
不参加任何宴请,必须集体活动……”
  但是制度归制度,能否贯彻以及贯彻得好坏则另说。到了联赛第二阶段,“部分甲
A和甲B赛场已经发生了多起球员斗殴、裁判失误等违纪现象”,使得前职业部主任马克
坚不得不出来警告:“将严肃处理,决不手软!”八运会的女足比赛中,还出现了球员
认为判罚不公而追打裁判李英明的事件。
  
  人们对裁判的怀疑,严重到了哪怕是十强赛的惨败也不能抑制他们兴趣的地步。
  年末时,大多数舆论已经集中到了这个问题上,但是也仅仅是怀疑。苗炜在《怎么
打假》里坦白地说:“比如说‘假球’,甲A联赛后几轮,的确有比赛应在‘打假’之列
,但怎么打,却道不出所以然。”真切地流露了媒体、球迷甚至足协在这一年里面对“
假球问题”时的微妙心理。
  一九九八年 只差一层窗户纸
  积极的媒体先于足协,在这一年开始正式向“假球”宣战,但第一场战役就打错了
。陆俊连夺“金哨”受人瞩目,又是联赛之初,还是20万的巨款,显然不会受贿。陆俊
一纸诉状告上法庭。司法,第一次真正介入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焦点问题!
  
  1998年是中国足球的多事之秋,“陆俊案”只不过是个开头。后来人们发现,在这
一年里,足球联赛已经沦为中国足坛里第二位的东西,主导整个中国足球取向的,已经
变成了“某个裁判”、“某位教练”、“某个球员”。而在球迷的眼里,“假球”的胆
子似乎也越来越大,到了联赛后段,即便是看台上几乎所有的球迷都在喊“假球”,比
赛仍能够从容地进行。许多人感到,人们离“假球”的真相就差一层窗户纸了。
  
  隋波,一个与他无关的事件,使他成为或许是20世纪中国职业联赛里最著名的人物
。以他命名的这个事件让人们感到,许多隐藏在幕后的东西已经唾手可得。这一年,中
国足协为了加强交流,特别设立了每周的新闻例会制度。但在例会上,面对此起彼伏的
“假球”声,足协在强调“证据论”。在“红塔和国力事件”中,相关的录音带内容最
终没有公开,使人们感到,许多真相虽说只隔一层窗户纸,但想揭开这层纸却并非易事

  
  一九九九年 司法介入
  上一年中国足坛的“火爆”使1999年相形见绌。年初“陆俊案”终于了结,这位中
国著名裁判终于获得了清白,舆论也终于平静了下来。借用一篇评论的话说,“媒体是
成熟了,也小心了”,说白了就是不想瞎惹事了。媒体平静了却并非无事发生,年初的
转会市场上,沈阳海狮的负责人恐怕不会无缘无故就跳起来,指着主席台上的足协官员
大叫的;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一些俱乐部开始思考成立足球联盟的设想;而乙级联赛最
后阶段的抽签仪式上爆出的一些荒唐新闻,也深切地让人感到,中国足球无章可循的地
方、决策太随意的地方还是有很多的。
  
  这时候,一个叫胡建明的人使中国足坛又掀波澜。
  
  年底,无锡日报把中国足协告上法庭。有评论说,1999年可以说是中国足球的“法
治年”,这边是无锡日报,那边是广州松日,反正是只要不服就打官司。
  
  不过通过这样的官司,人们倒是可以明了许多问题,比如“采访权”是怎样的等等
。另外,足协在短期内就组成了一个很有实力、工作极有章法的律师班子,一切都遵其
指教小心行事,可见这场官司对中国足坛有多么大的普法意义。当然,还给2000年留下
了悬念,因为一切都还没有成为最终结果。(北京青年报)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4.24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9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