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tbal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oes (从头再来), 信区: Football
标  题: 甲A:中国足球假球秘笈
发信站: 紫 丁 香 (Fri Feb 25 10:31:26 2000) WWW-POST


http://sports.sina.edu.cn 2000年2月24日 17:48 《足球》报 

  如果说中国足球全是假球,那显然不负责任,但是却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哪一个老板
、哪一家俱乐部可以问心无愧地站在大家面前表白,自己的球队从未染指过、操作过假球
,这是中国足球无法回避的事实,与回扣、签字费以及“黑哨”等不和谐的音符相比,假
球几乎是作为一种基调而存在于各个角落。

  一位俱乐部负责人最后三轮比赛前与当地足协主席去见主管足球的副市长,得到的指
示是:不管用什么方式,球队一定要保级,这是事关城市形象的大事。是啊,与城市形象
相比,谁会去计较方式的选择呢?

  一个再乐观的人在如此厚重的坚冰面前也无法再保持乐观,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告诉人
们,这是一块什么样的土壤。

  从买球员到买球队

  一支球队在它从甲B升到甲A几年后仍然念念不忘一名守门员为他们作出的“巨大贡献
”。当时这名守门员所在的球队只要输球就能把对方送入甲A,于是,这名守门员在收到
20万元后上半场便一口气放了对方三个球,事后他解释为本队那场比赛状态很好,他怕出
问题为保险起见才连放三个。赛后,他给对方主教练打了个电话:“×指导,我完成任务
了。” 他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一来20万没有白收,二来提醒对方不要忘了下赛季接收他
转会的承诺。

  大凡参与过假球运作的人都知道,职业化初期的花钱买假就是收买对方关键位置的球
员,一般来说目标只要对准守门员,最多再加上两名主力后卫就会相当稳妥。就像那名守
门员一样,当时在他们主场,要接到那笔钱有一万种办法。而事实上,对方俱乐部的人直
接把箱子拎到他表妹的公司。这种方式简便易行,即使是在牵涉面越来越广的今天,仍然
作为一种辅助形式而继续被采用。

  一位对俱乐部知之甚深的个体户,百般请求体校教练训练他的儿子当守门员,虽然教
练认为他儿子速度很快,适合于踢前锋,他毫不掩饰地说:“踢前锋没前途,没人找他放
水。”

  从后来几年的发展看,单一买关键位置球员的方式逐渐淡出市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就是实施起来难度越来越大。几年职业联赛过去后,假球早已不再是某一家俱乐部或某几
个球员的专利,让一些俱乐部人士感叹的是,每到关键场次,球员比主教练的嗅觉还灵敏
,球员提醒自己俱乐部买球和向对方俱乐部暗示可以放水成为圈内公开的秘密。反过来说
,这种环境又开始制约个别球员成为利益独享者。

  一名球员在与笔者吃饭时曾经这样评价他的一个队友:“这小子最不够意思,从来都
是吃独食。”他的话实际上代表了一种标准,看谁跟谁是不是哥们,就看你会不会拉上谁
一起打假球。叫上的自然是哥们,没被叫上的也没关系,那就比平时更加卖命地踢,让你
着急让你吞下去的钱消化不良。许多与买方俱乐部关系特殊的球员于是开始打消当初单线
联系的念头,发展为一种中间联系人的角色。当然,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他还可以得到
一笔联系费,这笔钱大致不会引起什么争议。

  也有一些球员仍然存在侥幸心理试图大包大揽,这一方面在嗅觉灵敏的人群中容易露
馅,另一方面也容易被圈内排斥,即便得到帮助的俱乐部也从此留下了“头生反骨”的印
象,像诸葛亮永远容不了魏延一样,这种人将来在转会市场上极有可能成为无人敢接的“
害虫”。仔细分析一下转会榜,很多人莫不如此。

  从买球员到买球队,直接带来的是价格的上涨。

  从不要钱到几百万

  某甲级队一位助理教练至今还对自己1995年做球员时的一记“世纪入球”津津乐道。
那场球他所在的队必须得3分才能保级,而对手则早已上岸,比赛中他从本方后场起动,
狂奔六七十米带球入对方禁区然后射门得分。他都是很久以后才了解这记“马拉多纳式”
入球的诞生过程,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一连串巧妙过人原来是对方球员望风逃窜。他总结
出那时假球的两大特色,一是不需要像现在这样做足表演功夫,二是两家俱乐部关系好往
往容易达成协议,让球的价码有时候甚至是 “明年还给你3分”。相信风水轮流转,为自
己留个人情的想法居然可以很简单地左右一场比赛。说实话,那名助教当了一辈子后卫留
下的佳作当时确实一钱不值。

  同样是1995年赛季,一支处境危险的队主场作战,他们派出了一位前著名球员去客队
下榻的酒店做说客。这位球星开着一辆很漂亮的白色奔驰,1995年这辆白色奔驰足以带来
很大的威慑作用,起码后来有球员回想起时说,那辆车有现身说法的作用,告诉他们球员
也能混成那样。不过也有人猜那辆车肯定是借来的,担负如此重任完全可以提出这点小小
要求。只不过当时这名球星身上一分钱没带,他采取的方式是逢人就说好话,希望“兄弟
们高抬贵手”之类。那天下午他找了所有的人,但谁都没有表态,当然也没有一个人提出
一个钱字。最后主教练发了慈悲,答应第二天把队中两名杀手级人物换下来。

  这件事后来成为俱乐部不敢收买主教练的范例。因为比赛结果是两名替补各入一球,
客队得胜而归。但是这至少可以证明,那时候人们还没有习惯完全从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而且,对局势的控制能力也还没有现在这么强。

  可是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所有问题一样,职业联赛各种滋生的病菌最后万流归宗都只
有一个字——钱。

  1997年一场公认的假球的参与操作者后来对朋友说,去找对方做工作时曾经一度怕对
方不答应,但事实上后来他知道对方一直是在研究讨论该要价多少以及怎样来分这笔钱。
这些复杂的问题当时一直讨论到深夜三点,然后有了共识。求助者拎着钱站在对方基地门
外黑暗处,而对方主教练一人翻墙出来完成了交易。主教练不能成为收买对象,但充当中
间人却有足够的机智,这“地下党员接头”的一幕发生的第二天,双方球队在比赛中撤下
了所有外援,因为这场球约定的是打平,不懂事的外援很可能会搅乱了大家的美事,所以
全年踢了21场的外援也被强制性告知:脚上有伤,不宜上场。

  当钱不再成为一个羞于启齿的东西后,老板们很快发现自己的预算中这一部分开支数
额开始成几何级数地增长。像前面提到的一样,买球员的价码从10万到20万、30万,当形
势变成必须面对一个集体而非某些个人后,价码很快变成100万、200万甚至300万,不知
道众多不堪负荷的老板的退出宣言中是不是隐去了这一部分潜台词?

  假球三要素

  这个圈子乍一跻身其中,仿佛千头万绪,分不清东西南北,其中关系的确错综复杂,
但是,一位此道中人略作整理后发现,掌握其中三要素,成为假球成功人士并不难。

  一是耐心等待,不见兔子不撒鹰。这一般是针对待价而沽的卖方俱乐部而言。某一年
的最后一轮保级大战中,某北方球队处境堪危,下决心要收买对手,但对方俱乐部却不敢
答应,因为对方俱乐部知道这支北方队不但自家要赢,而且需要其他两支保级队中至少有
一家输才行,这样的钱拿得并不可靠。因此对方俱乐部向另一支保级队暗送秋波,表示出
300万他们可以把这支北方队往死里打。没想到另一支保级队也是老狐狸一个,总经理每
隔10分钟便报告一次,钱已经在飞机上,马上就送过来。于是战局在一种极其微妙的等待
中拉开,这边既不敢放,也不敢往死里打,可那边飞机却迟迟不能落地,一直耗到下半场
,明白那架飞机只不过是一架“模型”时,这边才下决心一手接过北方队的钱,一手导演
“捉放曹”。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谁有耐心谁就是最后的得利者,这是颠扑不破的
真理。

  二是早做打算,争取先机。大凡有经验的俱乐部和操作者都知道,不到万不得已,不
要把决战放到最后一轮,当然这对于只靠最后3分还不够的球队来说就更是如此。一般来
说,紧急动员令最迟要在倒数第三轮之前发出。

  1997年最后阶段,一家南方俱乐部负责人在最后三轮前把三轮详细“作战计划”上报
老板,预算中包括三个对手总共需支出多少以及需要为另一竞争对手付出多少。前一项不
难明白,后一项则是额外支出,这笔支出用于在保证自己的基础上把另一竞争对手拉下水
。达到这一目的便要为竞争对手的后三轮对阵球队提供“鼓励金”。当时一支在关键场次
中战胜了竞争对手的球队得到了这家南方俱乐部100万的“鼓励金”。这一招大致可称之
为“围魏救赵”。

  三是把握默契关系。当年一支甲A球队降组后曾经有传言说主要是因为俱乐部中某位
“在场面上很吃得开”的人物离开俱乐部后无人接手操作假球,此传言极有真实性,因为
知情者大都清楚假球一看钱二看人头,默契相当重要,关系亲近的俱乐部与对内对外都能
说得起话、拍得了板的人都是这种交易中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些条件带来的是一拍即合的
默契和言出必行的信誉,谁说职业化不是使中国足球走向市场,这就是力证。许多俱乐部
不敢请年轻教练恐怕更多地考虑到这个因素,某知名教练短短几月内化腐朽为神奇,圈内
人深知其中奥妙,而年轻教练则即使水平到了,关系不到也很难斡旋周全。人们习惯于从
观念和足球思想上的分析中得出结论——多给年轻教练机会,殊不知在诸多老板当中,这
才是一块放不下的心病。

  当然,熟读三要素之后,归根到底还是一个“钱”字。一位俱乐部人士上赛季初便预
测出降级球队,年底果然言中,记者大为叹服之余问其缘由,回答言简意赅两个字:没钱


  这大概称得上中国足球的生存哲学吧?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4.19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7.63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