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tbal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ayne (死水微澜), 信区: Football
标  题: 韩国球迷:尊敬的中国球迷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Nov  1 12:56:55 1999), 转信


我是一个韩国球迷。无论您现在怀着什么样的心情,
都请耐心将这篇文章读完。谢谢。

10月29日的中韩比赛结束了。对于比赛的结果先不去评论,
但是,我觉得,中国球迷心中有三个误区,需要指出。

误区之一:
“灭掉韩国”
在10月29日中韩比赛开始之前,首先播放两国国歌,然而在播
放韩国国歌时,体育场的看台上中国球迷嘘声四起。有很多中
国球迷的衣服上还写上“灭掉韩国”。
 
且不说这样的行为是怎样一种没有道德和修养的表现,单说朝
鲜人民对待中华民族,从来都是尊敬有加的。朝鲜民族的许多
文化都是学习和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的,朝鲜人民至今
还崇尚中国的儒家文化,保留着尊师重教,尊老敬老了美德。
许多韩国的经典著作也都是用汉字记载的。每个韩国人都有自
己的汉语名字...
 
对于中国人,韩国人民总是怀着一种友好的态度交往。这与我
们对待日本人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因为韩国人从书本上,了
解到中国是一个友谊之邦。两个国家自从建交以来,两国的经
贸和文化往来更加密切,两国的经济和文化方面,有许多可以
互补的地方...
 
因此,在这里我要提出,足球只是一种运动,不应因为在足球
场上的输赢,而使用其他方式来伤害对方民族的感情。试想,
如果我们在韩国的足球场外将“刺探军情”的朱广沪当作“间
谍”哄走,如果我们在韩国的体育场中对着中国的国歌发出嘘
声,那么你们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误区之二:
“恐韩症”
 
中国足球队一直是亚洲强队,这支队伍的打法比较讲究速度,
但是,缺乏控制比赛节奏的能力。随着这几年中国职业足球的
发展,中国足球队中队员的个人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
我总觉得中国足球队缺少一种“霸气”,并且不善于控制比赛
的节奏,因此,在进行决定命运的比赛时,总是发挥不出应有
的水平。而只要谁看到了这个问题,抓住这个问题,谁就能在
与中国的比赛中取得胜利。打铁还需自身硬,什么时候中国队
能解决这个问题,也就真正能够冲击世界杯了。
 
另一方面,中国球迷对韩国足球缺乏了解,也是造成“恐韩症”
这一名词的由来。中国球迷总是自视过高,霍顿说中国足球是亚
洲第一,中国球迷就以为是亚洲第一了。此时,若韩国队赢了中
国队,中国球迷往往难于理解。在进行两队比赛时,中国的播音
员也会说:中国球员的个人能力比韩国球员强,但整体不如对手。
但真是这样吗?我不这样认为,李东国无论与张玉宁还是李金羽
相比,都要更加出色;李官雨的进攻比起张效瑞来更加犀利;金都
均比起李铁,防守更稳健,跑动更积极... 虽然这一届的韩国国
奥队比前几届略显逊色,但也并非等闲之辈。因此,我认为中国
队不敌韩国队从实力上说很正常,至少不能说中国队的实力强于
韩国队。什么时候,中国队的实力真正超过了韩国队时,我也会
坦然接受韩国队的失败的。毕竟,中国足球的提高也会促进韩国
乃至亚洲足球水平的提高。

误区之三:
“韩国是中国足球走向世界的绊脚石”
中国足球队在近20年中,有哪一届冲击世界杯是由于韩国而未
冲出去呢?

 1982年是吗?不是。这次是沙特放水。
 1990年是吗?不是。这次是因为董礼强,两次奇迹般负于西
亚球队。
 1994年是吗?不是。这次是负于也门和伊拉克被淘汰。
 1998年是吗?不是。这次是负于伊朗和卡塔尔被淘汰。
 
从前面的统计可以看到,挡在中国冲击世界杯前面的并不是韩国队
,而是中国向来自视不怕的西亚球队。
 
而中国在韩国足球走向世界的道路上又充当什么角色呢?在1998年
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之前,在进行的中韩足球对抗赛中,韩国的著名
射手黄善洪被中国球员犯规踢伤,而导致无法参加法国世界杯决赛
阶段的比赛。
 
如果有一天,香港足协找到中国足协,联系举行每年2次“中港足球
对抗赛”,若中国足协同意了,您一定认为这是白浪费时间,因为
与自己经常战胜的球队比赛不会提高自己的水平。然而,在3年前,
韩国足协竟同意举行每年2次的中韩足球对抗赛。这样的赛事并不会
促进韩国足球的提高,而只是会使中国队更加熟悉韩国队的打法。
但是,韩国足协从帮助中国足球提高的角度出发,答应举行每年2
次的中韩足球对抗赛,能说韩国是中国足球走向世界的绊脚石吗?

非常感谢您能够耐心看完这篇文章。希望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能够
帮助您重新思考一些问题,找到使中国足球走向世界的真正答案。

一个热爱中国的韩国球迷。 1999-10

--


                  美丽的并不一定正是渴求,
                                      虚幻的也有可能蕴涵希望。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hit-cim3.hit.ed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86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