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imm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ibet (xc), 信区: Swimming
标  题: 蛙泳腿部动作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Oct 26 16:53:27 2003), 站内信件

蛙泳腿部动作(BREASTSOKE KICK)

六十年代以前,蛙泳蹬煺动作注意夹水动作。运动员蹬水后,两腿呈倒置英文字母V型,然
后双腿并拢夹水,使水后流,推动运动员前游。1968年,康西尔曼否定了这种理论。他将
混有颜色的水倾倒在运动员的两腿间,然后让其做夹水动作,结果发现运动员两腿间有颜
色的水并没像人们期望的那样,向后流动。然后康西尔曼和他的学生雅斯特列姆斯基改进
了蛙泳腿部动作,采用了目前人们熟知的窄蹬水技术。

最初,人们认为窄蹬水技术的优势在于蹬水时,脚掌可将水直接向后蹬出。然而现在我们
认为,腿部动作同臂部动作一样,也是沿曲线划(蹬)水。1975年,弗比证实了双脚具备
螺旋桨一样的性能。他制作了一个与脚形状一模一样的石膏模型。该模型足跟联为一体,
并使其与螺旋桨的两个叶片相似(图12)。将该模型装在一个玩具船上并与橡皮筋连在一
起。绕紧橡皮筋之后再放手,与脚形状相同的模型与真船上的艇外推进器一样,可推动玩
具船快速前进。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http://www.chinaswim.com/bbs/UploadFile/200381215314283120.jpg
图12 弗比模拟螺旋桨叶片制作的脚模型

当今世界顶尖级蛙泳选手都采用螺旋式的蹬水动作。每次蹬水动作包括外蹬、下蹬和内后
蹬水部分。蹬水时,脚掌是主要工作面,水流通过脚掌向后流动。腿部动作的前视图如图
5,仰视图如图13。腿部动作可分收腿、外翻、蹬夹和上摆滑行4个阶段。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http://www.chinaswim.com/bbs/UploadFile/200381215345113660.jpg
图13 腿部动作仰视图

收腿(Recovery)

收腿动作如图5,g和h,以及图13,a和b。内划动作结束之后,小腿前收,靠近臀部。此时
运动员沉髋,身体保持上倾姿势,以便在不屈髋的情况下收腿。应屈膝前收小腿。

两脚应在髋部投影内直接前收。收腿时,趾尖向后,两脚脚趾靠近。为减小收腿动作的阻
力,在整个收腿过程中,小腿不应超出髋部的投影区。在收腿过程中,为避免小腿和脚掌
超出身体的投影区,两膝应自然分开,但两膝外分宽度不应超过肩宽,否则会增大阻力。


收腿动作应快速完成。快速收腿可缩短臂内划动作结束,蹬腿动作开始之间的游速减缓期
。脚掌收至臀部后,马上开始外翻,进入腿部这一动作周期的外翻动作。 

外翻(Outsweep)

外翻动作如图5,h、i和图13,b、c。外翻不产生推力。外翻动作目的是使两脚进人产生推
力的蹬夹前状态。

两脚收到臀部时外前转,转至外翻动作。然后外后蹬,成对水姿势。两脚对水姿势在外蹬
动作的中途完成(图5,I和图13,c)。外翻时,两脚移动速度减慢。

外翻时,应足背屈并外转,以便两脚掌外后对水。应尽量屈膝,以便两脚尽量靠近臀部,
延长蹬夹水路线。

外翻时,运动员应略屈髋。这与我们前面所说收腿时不应屈髋并不矛盾。水下摄影表明,
几乎所有世界级蛙泳选手外翻时都有屈髋动作。虽说收大腿这一动作在某种程度上会增大
阻力,然而在随后的蹬夹动作中,收大腿动作可增大推力,因为大、小腿伸肌将参与腿部
的蹬夹动作。

与收腿时较早屈髋的平式蛙泳选手相比,波式蛙泳选手屈髋时游速下降不明显。其原因在
于平式蛙泳选手屈髋幅度较大,届髋持续时间较长。相比而言,采用波式蛙泳游进的选手
从收腿转至外翻动作之前几乎没有收大腿动作,因而受阻时间较短,游速下降也不明显。


虽说为加大蹬腿力量,适度屈髋是必要的,但仍无须过分收大腿。比洛科夫斯基和伊万琴
科1975年证实,与屈髋角度接近90°的运动员相比,屈髋程度为40°的运动员蹬夹水力量
更大。他们同时指出,波式蛙泳选手屈髋程度大致在34°- 50°之间,平式蛙泳选手在60
°- 90°之间。

蹬夹(insweep)

两脚对水后,开始蹬夹动作。该动作阶段如图5,i-k,图13,c-f。在蛙泳腿部动作中,蹬
夹动作是产生推力的唯一阶段。

两脚后下蹬夹,直至两腿完全蹬直,接近并拢时为止。蹬夹动作开始时,脚掌内下转、蹬
夹动作结束时,脚掌内转(图13,f)。

两脚并拢前,蹬夹动作结束。蹬夹动作一结束,由于惯性的作用,双脚向上,向水面靠近,
成流线型的滑行姿势。在整个蹬夹过程中,蹬夹速度逐渐加快。蹬夹动作结束前,两脚开
始上摆时,蹬夹速度最快。

蹬夹动作实际可分两个推力阶段。更正确地讲,应把第一推力阶段称为下蹬,因为这一阶
段两脚向下外蹬水。第二个阶段是夹水动作。不过我们还是把蹬夹动作当作一个动作来分
析,因为运动员都认为蹬夹是一个连续动作。然而,我们将分别讨论蹬夹动作的推力机制,
以便读者了解该动作推力产生过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http://www.chinaswim.com/bbs/UploadFile/200381215374573360.jpg
图14 蹬夹动作下蹬阶段推力产生过程

蹬夹动作下蹬阶段推力产生过程如图14。外翻的双脚在外下蹬过程中应下转。此时,脚掌
的大脚趾侧领先蹬水。通过运动员脚掌的水流流动方向是向上, 然而正如粗箭头所示,斜
下移动的脚掌上将产生一向后的力(推力)。

两脚接近蹬直时,蹬夹动作下蹬阶段动作结束。此阶段是产生推力的最主要阶段。当两脚
移动方向由下转向内时,开始夹水动作阶段。夹水动作至两脚接近并拢时为止,两脚继续
内下转,转至两脚脚掌相对,蹬夹动作完成,开始下一个腿部动作。此时两脚姿势如图15
。图16表示在蹬夹动作的夹水阶段,脚保持何种姿势才有推力产生。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http://www.chinaswim.com/bbs/UploadFile/200381215385866852.jpg
图15 该幅蛙泳腿部动作侧视图衷明蹬夹动作的夹水阶段,两脚的理想姿势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http://www.chinaswim.com/bbs/UploadFile/200381215401559068.jpg
图16 在蛙泳腿部动作的夹水阶段推力是怎样产生的

同上一动作阶段一样,脚掌大脚趾侧继续领先蹬夹水。然而由于两脚脚掌几乎直接做内夹
动作,所以水流从脚掌大脚趾侧向小脚趾侧流动。图16上的粗箭头所示,内转的脚掌使流
经脚掌前的水流瞬间向后流动,从而产生的反作用力将推动运动员向前游进。

两脚的攻角对推力的大小至关重要,这也是在腿部动作的该阶段最易忽视的一个问题。在
腿部动作的这一阶段为获得最大推力,必须屈踝,以便脚趾指向池底,两脚掌相对。然而
人们一般叫运动员此时脚趾向后,两腿提向水面。应指出的是,这两个动作应在蹬夹动作
已完成,推力已消失时进行。这一技术错误,我们将在下一部分,在蛙泳易犯错误部分进
行说明。

蹬夹动作的后一部分产生的推力没有前一部分产生的推力大,有些世界级选手,甚至有些
世界纪录创造者忽略这部分动作是可能的。然而这些选手会出色地完成蛙泳腿部其它部分
的动作,他们会出色地完成屈踝和脚掌内转动作。

上摆和滑行(Leg Lift and Glide)

上摆动作如图4,c和d。上摆动作实际是蹬夹动作的继续。当两脚接近并拢,蹬夹动作接近
完成时开始上摆动作。两腿上摆至与身体成直线时为止,此时两脚恰在水面之下。然后滑
行阶段开始。划臂时,两腿应保持流线型姿势,以免产生额外阻力而减小划臂动作产生的
推力。滑行时,腿应完全伸直,两脚也应绷直、并拢,与身体成直线。开始划臂动作时,
上摆速度应减缓,然后双腿与身体一同向前游进。

腿部上摆动作不产生推力,虽说有人对此持异议。从图17可看到。腿上摆时,两腿既有向
上,又有向前的动作。运动员脚下箭头所示方向即为腿上摆时的运动方向。腿只有直接上
摆,当然最好向后上摆动,才会有推力产生。直腿做前上上摆动作时,腿部上方产生向前
上流动的水流,在腿部运动的反方向形成一向下后方向的反作用力,影响运动员前游速度
。基于上述原因,上摆动作速度不宜过快,上摆的目的只应在于使腿部与身体成直线姿势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http://www.chinaswim.com/bbs/UploadFile/200381215414692626.jpg
图17 蛙泳腿部上摆动作

海豚泳动作有益吗?

运动员正确进行蹬夹动作时,臀部略上提,做海豚泳动作。该动作如图4,i。这一动作是
两腿下蹬时臀部上提,同时两臂内划时,臂向下划水使肩上提造成的。通过图14上的矢量
图可看到臀部上提的原因。腿部下蹬动作除产生推力之外,也产生一方向向前上的阻力。
该阻力是造成臀部上提动作的因素之一。如果这一阻力减小,推力也随之减小。因此,臀
部不大的海豚泳动作是正确蛙泳腿部动作的必然结果,不宜刻意使身体保持水平姿势。另
外,双臂再次开始外划时,身体由微屈髋姿势再次返回整个身体成直线姿势时,也会产生
点推力。

虽说蹬水时,幅度不大的海豚泳动作是合理的,但有些运动员做得有些过分。如果运动员
提臀过高,蹬腿动作则会过深,从而造成很大阻力,进而影响游进速度。蛙泳运动员不应
像蝶泳运动员那样做海豚泳动作。臀部只应做小幅度的海豚泳动作。进行海豚泳蹬腿动作
时,应更注重前游动作。

踝、髋关节的柔韧性

踝、髋关节专项要求的柔韧性是做好蛙泳腿部动作的基础,其中包括内、外翻足能力。良
好的内、外翻足能力有助于在外翻阶段更快的对水,从而延长蹬水路线。同时,这也有利
于运动员脚部充分外翻,提高蹬夹动作效果。良好的髋内翻、踝外翻能力也有助于外翻时
尽快完成对水动作,有助于蹬夹时脚掌保持最佳的对水角度。

1979年,弗瓦耶克和佩辛调查178名运动员后发现,蛙泳腿部动作较好与不好的运动员相比
,外翻时间较长。腿部动作不好的运动员蹬夹动作尚没结束时,翻脚动作就结束了。上述
两位作者原以为两组运动员翻脚能力会有较大差异。然而研究结果发现,这两组运动员翻
脚能力并无很大差异。尼姆斯及其助手后来的研究也证实了上述研究结果(1988年)。


一般说来,进行髋、踝部柔韧性练习是安全的,然而做膝部外翻练习则是危险的,因为膝
外翻幅度极有限。所以进行膝外翻柔韧练习虽有助于做好蹬水动作,但也孕育着膝部受伤
的风险。

蹬水路线

蛙泳腿部动作脚掌移动路线前视、侧视和仰视图如图18。图中的1点是收腿的起点。2点为
收腿的终点,外翻动作的起点,外翻动作持续到3点,此时完成外翻动作。由3点开始蹬夹
动作,至4点蹬夹动作结束。上摆动作起于4点,至5点处开始滑行姿势。该图是脚掌相对于
水的移动路线。 从前视图上可清晰地看到,蹬水路线是环形的,可将这环形路线分为外翻
、下蹬、夹水和上提几个部分。从侧视图上可看到,在产生推力的蹬夹阶段,脚掌后蹬幅
度实际很短。虽说运动员感觉自己好象在向后蹬腿,然而脚掌蹬水路线却表明,他的双脚
在向下,然后向内夹动,同时身体被推向前进。

这一组插图反映下述二个重要的技术特征。一是腿下蹬深度。腿下蹬深度大致与下划深度
相同,大约在50~60厘米。这一向量对蛙泳腿部的推力是来自两脚的螺旋桨式动作,而不
是来自荡浆动作这一理论以有力支持。

另一技术特征是左右腿蹬腿路线有差异。这种差异是大多数蛙泳运动员共有的特点(柴班
期基、科斯泽济克,1979年)。正如两臂力量大小不一一样,两腿产生的推力大小也不一
样。一般说来,左腿力量较小(柴班斯基,1975年)。从图18上的仰视图上可看到,该运
动员左脚后蹬距离稍长,说明该脚推力较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http://www.chinaswim.com/bbs/UploadFile/20038121544397665.jpg
图18 蛙泳腿部动作脚掌移动路线前视、侧视、仰视图

对两腿推力大小不一的最合乎逻辑的3个解释是:1、一腿与另一腿相比,力量较小;2、两
腿粗细不一;3、一腿比另一腿动作幅度大。研究表明,第三种解释最可靠。1975年,柴班
斯基对蛙泳腿部技术掌握较好和掌握不好的两组运动员进行力量测试结果表明,两组运动
员腿部力量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1988年,尼姆斯及其助手报告称,对两腿膝部伸展度和
外翻度测量结果表明,左、右腿有差别,然而没发现两腿长、宽及围度上有显著差异。因
此他们认为,进行提高膝关节活动幅度的练习,以及进行增强踝关节灵活性的练习可提高
蹬腿速度。

膝痛

教练员和蛙泳运动员都清楚,膝部疼痛问题的严重性,小而言之,宝贵的训练时间丧失了
;大而言之,膝痛可结束蛙泳选手的运动生命。

膝痛一般是由膝内侧副韧带慢性炎和膝关节半月板炎引起的。膝关节结构如图19上的插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http://www.chinaswim.com/bbs/UploadFile/200381215452077560.jpg
图19 膝关节结构图

膝内侧副韧带连接股骨与胫骨(小腿内侧骨)。膝关节内侧半月板附在内侧副韧带上,运
转在股骨和胫骨之间。它是由软骨结缔组织和股骨、胫骨间的衬垫组织组成的。

腿部做蛙泳外翻和蹬夹开始动作时,膝内侧副韧带和内侧半月板受力很大。运动员小腿做
外翻动作时,股骨头内压,胫骨头外拉内侧副韧带和内侧半月板。过度用力时,韧带往往
被撕裂。同时,在韧带撕裂处的半月板受到挤压。这些部位往往产生炎症,进行蛙泳蹬腿
时有疼感。从图19可看出,运动员翻腿时膝部组织受力情况。

蛙泳运动员中的膝痛、膝伤现象较普遍。

其原因在于对大多数人来说膝部外翻程度是极其有限的,然而做好蛙泳蹬腿动作,首先应
做好翻腿动作。因此,蛙泳运动员往往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要提高蹬腿效果就要冒膝部
受伤的风险。一些选手既可进行正常蹬腿、膝部又无伤痛出现。然而另一些选手一遇伤痛
出现的苗头,马上要缩减腿部练习量,直到伤痛消退时为止。

膝部易出现伤痛的蛙泳选手应考虑变换一下蹬腿方式,以减轻膝内侧副韧带和半月板的受
力情况。这些选手可缩减外蹬幅度,应更注重后蹬。这会减轻膝部负担,但会缩短蹬夹动
作路线,减弱腿部动作的推力。

还有一种技术既可减少膝部伤痛的发生率,又不会过份降低蹬腿动作的效果。运动员采用
这种技术收腿时,两膝外分宽度可稍大些。采用如此宽度开始翻腿时,由于两脚外翻程度
适中,无须膝部过份外翻。 采用这种技术应保持类似螺旋桨式的蹬水特点,同时又不至于
引起膝部软组织过分紧张。然而由于开始翻腿时,两膝外分宽度略宽于体宽,将加大身体
的形状阻力,不过可免受膝部疼痛之苦。因此,为避免膝痛,运动员翻腿动作应适度。


臂、腿动作的配合(Timing the arms and legs)

游泳专家们认为蛙泳臂、腿动作的配合有三种方式,即紧凑(continuous)、滞后(glid
e)和超前(overlap)三种配合方式。紧凑式配合时,两腿一并拢,马上开始划臂。滞后
式配合时,蹬腿动作完成之后与开始划臂之间有一短暂滑行时间。超前式配合时,蹬腿动
作尚没完成,已开始划臂动作。

大多数教练员认为,在臂、腿动作的三种配合方式中,滞后式效果最差。这是因为从蹬腿
动作结束到开始划臂,产生推力之间游速明显下降。滞后式配合游速下降情况如图20。图
中的阴影区游速开始下降,此时,运动员处于滑行阶段。在这一阶段,游速从1。70米/秒
大致下降至1。50米/秒。当双臂外划抓水时,游速进一步下降到1。40米/秒。从蹬腿结
束至划臂再次产生推力之间大致间隔0.4秒。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http://www.chinaswim.com/bbs/UploadFile/20038121547979839.jpg
图20 采用滞后配合技术的运动员游速曲线图

一些教练员认为,紧凑式配合可避免滞后式臂、腿发力间的空档。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这
是因为臂外划时不产生推力。因此,采用紧凑式配合技术的运动员,即使在配合动作中取
消了滑行阶段,臂、腿动作之间的游速也会下降。虽说这段时间约仅持续0.3秒,但游速
仍会明显减慢。

采用臂、腿超前配合技术是消除,或至少可以说是缩短蹬腿结束和划臂开始产生推力间游

下降期的最好方法。采用超前配合技术的运动员游速曲线如图23。与图20上运动员的游速
相比,图23上运动员的游速下降程度略小(大致在0。3米/秒),游速下降期持续时间较
短(0。15秒)。

臂、腿动作配合方式应是:蹬腿动作一结束,两臂几乎已做好抓水动作。也就是说两腿开
始夹水,做蹬夹的结尾动作时,两臂应进行外划。臂、腿超前配合前视图如图5,a-c。


腿部内夹动作较差的蛙泳选手更适合采用超前配合技术。因为这类运动员双腿开始内夹时
实际上已不再产生推力,因此,他们需略早些开始外划,以便在游速减慢之前完成抓水动
作。虽说这种快频率的游法将加大能耗,然而与动作次数较少,平均游速较慢,耗能较少
的游法相比,前者游速更快。



--
 ╭ ╭──╮ ╮
 ╰═@  @  ═╯
   ╭oo      ──╮
   ╰╮ ─╯     ╞╮
     │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4.20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51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