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tenni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ay (心碎了无痕), 信区: Tabletennis
标  题: 立志“拔尖”的世界冠军——童玲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Apr  6 13:51:05 2000), 转信


  1981年,在第36届世乒赛上,中国乒乓球队囊括了全部项目的金牌,其中摘取女子
单打桂冠的选手,就是还不满19岁的童玲,当时她成为历届世乒赛中最年轻的女子单打
世界冠军。童玲还多次为我国女队蝉联世乒赛团体冠军立下汗马功劳。
“打球就要拔尖”
  童玲,四川人,1962年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里。1971年,9岁的她与小伙伴去自贡业
余体校玩,她那细长的身材,稳重的性格,引起教练张荣熙的注意,被留下来学打削球
。从此,童玲踏上了乒坛之路。
  张教练对童玲要求十分严格,并设法找男队员陪童玲练球,使她从小打下了良好的
技术基础。童玲的父母也十分支持自己的孩子打球,在生活上给予照顾,在思想上加强
教育。教练和父母的关心,也使童玲自觉刻苦训练,立志打出名堂来。
  在业余体校4年多时间,童玲从没间断过练球。每天除了上学读书外,还要坚持练几
个小时才能回家。童玲的家离体校较远,但不论严寒酷暑,风吹雨淋,她从没有迟到过
。有一次童玲感冒发烧,仍瞒着教练,坚持上场练习,结果突然头一发晕,一下摔倒在
乒乓球台的脚架上,脸部都划伤了,但经过包扎后,她又继续投入了训练。童玲人小志
气大,她常说,打球就要拔尖。每次比赛,她都争取使自己拔尖。她9岁开始打球,10岁
便获得省少年比赛单打冠军,12岁又获省运动会单打冠军,13岁时参加了第3届全运会,
夺得少年女子单打第一名。1975年,童玲被选入北京部队乒乓球队。
  在部队的熔炉里,童玲经受了严格的锤炼。她珍惜每堂训练课,注重训练质量,她
要求男队员全力拉、冲、吊、扣,自己拼命削球;要求女队员全台拉出不定点的球。有
的球员连续几十板不失误,有的球甚至削上几百板,直到汗水滴进眼睛里,看不清球时
才停下来。
  1977年,童玲在上海第一次参加了全国成年人比赛。就在这次比赛中,她先后战胜
了许多国家队队员,她那一手弧线低、角度大、旋转变化多的削球技术和临场沉着、头
脑冷静的作风,引起了行家们的极大注意。
  就在这一年,15岁的童玲被选入国家乒乓球集训队。打球就是要拔尖,童玲进国家
队后就把目标定在夺世界冠军上。她勤学苦练,一心扑在乒乓球事业上。
  经过刻苦训练,童玲终于练就了一套过硬的削球本领,她的削球兼有林慧卿的“稳
”、“低”和郑敏之的“刁”、“快”,又具备反攻凶猛的自身特点。童玲的球艺高超
,威胁性大。在参加斯堪的纳维亚国际乒乓球锦标赛中,童玲和队友曹燕华合作,连克
名将,获女子团体赛冠军,初露锋芒,震动了欧洲乒坛,被外国记者和教练誉为具有巨
大潜力的乒坛新秀。比赛的胜利,使她对攀登世界乒坛高峰更有信心了。
“不姓金,我也要拿金牌”
  1979年4月,第35届世乒赛在朝鲜平壤举行,童玲在女子单打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
,杀入前8名决赛之列。她与前世界冠军、朝鲜的“乒乓女皇”朴英顺相逢,这是一场硬
仗。前两局,童玲输给了朴英顺。体育馆里观众兴奋异常,掌声、欢呼声、叫喊声震耳
欲聋。这无疑会给初出茅庐的童玲带来心理上的压力。然而,这位我国乒坛新星,沉着
应战,稳扎稳打。她不仅把朴英顺的拉、攻球都有条不紊地顶了过去,而且配以突击性
进攻,使前世界冠军频频失误,童玲连扳两局,场上比分变成了2比2平。
  决胜局,两人比分交替上升,几度打平。在童玲连夺两局的气势下,朴英顺显得比
较紧张。以往朴英顺擅长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通过顽强拼搏而最后取胜,而这局比赛到
最后却不断失分。童玲仍然镇定如常,应付自如,朴英顺只好“俯首称臣”,爆出比赛
的一大冷门。最后,童玲夺得比赛的第3名。
  因为童玲在第35届世乒赛中夺得第3名,拿了块铜牌,就有人跟她开玩笑说,你不应
该姓童,姓童就拿铜牌;应该姓金,姓金才拿金牌。童玲倔强地回答,不姓金,我也要
拿金牌!
  从此,童玲更加刻苦训练。为了随时提醒自己,童玲每遇比赛,不管大小,都有用
圆珠笔在手心里写上“果断”、“耐心”、“意志顽强”、“坚持到底”等等。在日记
本上,也抄录了不少格言,时时激励自己前进。
  在第36届世乒赛上,童玲作为团体赛中国女队主力队员之一出场,与她对阵的所有
外国队员都纷纷败北,为中国女队夺取世界冠军立下赫赫战功。在女子单打中她临危不
乱,一分一分去拼,将对手淘汰,并最终夺得女子单打的桂冠,实现了自己多年的的夙
愿。同时还获得了两项单项比赛的亚军。
个人档案
  童玲,1962年出生,中国前女子乒乓球运动员。右手横握球拍削中反攻打法,削球
稳健,反手逼角好,正手旋转变化大,正反手都可以反攻。
  17岁的她首次参加1979年第35届世乒赛,获得女子单打第3名。1981年,在第36届世
乒赛上,与队友合作,使中国女队蝉联女子团体冠军;个人获女子单打冠军;同时还夺
得女子双打和混合双打的亚军。1983年,在第37届世乒赛上,与队友合作,使中国女队
再次蝉联女子团体冠军;同时获得混合双打冠军和女子双打第3名。1985年,在第38届世
乒赛上,与队友合作,使中国女队又一次蝉联女子团体冠军;还夺得混合双打和女子双
打的第3名。
  童玲在1982年获得1981年度“全国十佳运动员”称号。
难忘时刻
  在1981年第36届世乒赛女子单打争夺进入前4名的比赛中,童玲碰上了35届世乒赛的
老对手朴英顺。第一局朴英顺先声夺人,领先一局。第二局,朴英顺又以20比10领先。
形势对童玲不妙,如果再失1分,就要陷入0比2的困境。当童玲看到自己手心上写的“意
志顽强”和“坚持到底”时,顿时增强了信心。童玲沉住气,一扳一扳地削,一分一分
地追,硬是连追8分打成20平。当打成21平时,朴英顺显得慌乱了,而童玲则胸中更有数
了,因为平时她练过这样的球,有思想准备。结果童玲奇迹般地以24比22胜了这一局。
然后童玲一鼓作气,又拿下了第3局和第4局,以3比1的比分淘汰了朴英顺,闯过了通往
世界冠军宝座的险关。随后,童玲又先后战胜队友张德英、曹燕华,夺得了女子单打的
桂冠,实现了自己多年的的夙愿。
幕后英雄
  提起乒乓球运动员童玲,大家不会感到陌生,但对于童玲的启蒙教练张荣熙,一般
人谁会知道呢?但对童玲来说,张荣熙是她永远不会忘记的。
  1971年,当9岁的童玲就是被张荣熙“慧眼识英雄”发现的,从此童玲踏上了乒乓之
路。张教练对童玲要球非常严格,使童玲从小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童玲曾在一篇文
章中写道,我非常感谢我的教练张荣熙,是他的严格要求和耐心引导才使我攻克了一个
又一个难关。
  对于一个具有天赋的运动员来说,碰上一位独具慧眼而又热爱事业的业余体校教练
,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试想,如果没有运动场上的伯乐,童玲或是其他的好苗子,即
使在面前也会从眼皮底下溜走,没有这些伯乐的热情和责任心,好苗子也会拖累成平平
淡淡的庸才。
  运动员们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时,人们热情赞扬那些著名教练员,无疑,这是完
全应该的,但对于那些最初把优秀明星引上壮丽征途的启蒙者,人们却知道得不多。但
如果没有他们的开掘,名教练的训练,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他们是真正的无名
英雄,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赞誉。
编辑题记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运动员在运动场上,也需要一种“气”,要有气势。
  在1981年第36届世乒赛女子单打争夺进入前4名的比赛中,童玲在第一局失利且第二
局又以20比12落后的形势下,沉住气,一扳一扳地削,一分一分地追,硬是连追8分打成
20平,最后奇迹般地以24比22胜了这一局。然后童玲一鼓作气,又连胜2局,将对手淘汰
。随后,童玲又先后战胜队友张德英、曹燕华,夺得了女子单打的桂冠。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力挽狂澜的英姿,邓亚萍在乒乓球
场上那种“舍我其谁”的王者霸气。“两强相遇勇者胜”,这话一点不错。运动场上如
此,其他方面亦如此。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scaly.bbs@smth.org]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34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