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tenni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e (无情的雨), 信区: Tabletennis
标 题: 国球的喜与忧——从全国小学生乒乓球赛谈起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Jul 20 12:28:12 2000), 转信
作为国球,乒乓球拥有其他体育项目所无法比拟的群众基础。正在著名侨乡恩
平举行的第21届“向阳杯”全国小学生乒乓球赛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支球队、近300名乒乓小将聚集一堂,通过交流球技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他们最大的不超过13岁,有的小小个子站在球桌前还颇不
相称,但是他们当中很多选手的打法都已很专业,而且在场上有股不服输的拼搏劲
头。赢了球会大声为自己叫好,输了球同样会大喊一声鼓励自己。他们当中很可能
蕴藏着第二个刘国梁和第二个邓亚萍。“向阳杯”赛就因其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
中,向国家队输送了包括马文革和王楠在内的40多名优秀选手而被誉为“乒乓球
冠军的摇篮”。
“向阳杯”赛的热闹场面让人们由衷地感叹:中国乒乓球之所以长盛不衰,与
其雄厚的后备力量是紧密相联的。但是在热闹之余,依然有许多问题困扰着国球。
有那么多的孩子打乒乓球,这是“从儿童抓起”的结果。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
,他们当中最后只有很小一部分有可能脱颖而出,最终进入国家队。不少孩子打到
13、14岁就可能被淘汰掉。这一方面表明我国乒乓球后备队伍的庞大和竞争的
激烈,但另一方面,与瑞典等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在有很大基数的情况下,只有那
么小的“产出”,说明我们的成才率还较低。当然这与我们的培养体制、与社会价
值取向、与基层训练方法等等都有关系。如何让这些具有天赋的孩子都尽可能地物
尽其用,人尽其才,是我们不应回避的一个问题。
其次是乒乓球界学院派与教练派的“各自为政”。在教练岗位上的大多是运动
员出身,他们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但在乒乓球理论上缺乏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此为教练派。同时从事乒乓球理论研究的学院派则与实践脱节。他们虽然满腹经
纶,但缺乏实践的检验。如何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更有效地推动我国乒乓
球运动的发展,是摆在国家乒乓球管理部门面前的又一个重大课题。
两派的分离容易造成在训练打法上难以出新。当徒弟变成师傅后,他所传授的
自然是他当年的打球体会,吃的是老本,工作的压力也使他们难以有足够的精力研
究乒乓球技术的发展。由于中国的训练手段和打法要领先于世界其他各国,在一段
时期里自然可以高枕无忧;但当我们的技术随着一批批球员到国外打球或执教而流
失,当我们的打法被众多对手研究得烂熟于心时,因为缺乏创新而交学费的时候也
就不远了。
问题并不可怕,每一次问题的解决常伴随着乒乓球运动一次更大的飞跃。上述
问题是乒乓球运动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也不是很快就能解决的。但只要不
回避,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总能找到。
--
※ 修改:.mfw 于 Jul 20 12:24:10 修改本文.[FROM: bbs.hit.edu.cn]
※ 来源:.碧海青天 bbs.dlut.edu.cn.[FROM: 61.138.4.110]
--
※ 转寄:.碧海青天 bbs.dlut.edu.cn.[FROM: bbs.hit.edu.cn]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mfw.bbs@rose.dlut.ed]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6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