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nni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dsdd (笨小孩), 信区: Tennis
标 题: 2.1 正手击上旋球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5月29日11:43:35 星期二), 站内信件
图203 底线正手击上旋球连续动作
由于击上旋球多数用于底线的攻防,所以在介绍这种击球方式时我们以底线正反手击上
旋球为例。首先从握拍谈起,根据不同的习惯,正手击上旋球时采取东方式正手或西方
式挥拍法,需要再次指出的是:击正手上旋球中适合采取大陆式握拍,此种握拍法在击
球过程中,特别是在到达击球点的一瞬间为了使拍面能保持稍关(稍向地面倾斜)而击球
者必须有一个压肩和旋腕的动作,经常做这个动作对了腕、肘、肩等关节是有损害的。
为避免劳损性受伤,网球初学者从开始就尽量不要选择这种既不舒服又不安全的握拍方
式。
在网球场上,任何击球动作几乎都可由准备、后摆球拍、前挥击球及随挥这几个环节组
成(如图203),每个环节完成得越到位,环节间接续得越连贯、周密,击球的效果也就会
越好。下面让我们依次做一讲解。
B准备
底线击球的准备如图204所示:双手自然持拍门于体前,非持拍手以拇指、食指、中指辅
助持拍,这样能减轻持拍手的负担,对击反手球时的换握也很有帮助;两脚分开与肩同
宽或略宽于肩,稍呈内八字,重心落在前脚掌上;膝关节微弯顾并稍内收,保持弹性(便
于起动、变向);上体自然前倾,含胸、收肩,保持一种比较戒备但又很放松的状态,随
时准备起动、出击。有一点需要注意,准备击球时双手切匆紧紧抓住拍柄,只要保持球
拍不脱手就足够了。另外,在网球图204 底线击球的准备姿势场上的任何准备都不应单
单只是摆个静止的姿势,如果不能够将此姿势溶人到动态的、积极的步法移动及脚步调
整当中去,那么这个姿势摆得再好也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C 后摆球拍
在准备动作基础上,与持拍手相异一侧的脚向来球方向迈进半步至一步,并将重心移至
持拍手相同一侧的脚上,同时向后转体带动手臂后摆球拍(如图205)。
a.后摆幅度:一般来说,若身体侧对球网站立且双臂自然侧平举成180度,那么后摆时持
拍手最好不要摆过这个限度。后摆幅度过大会延误前挥击球的时机,球员在不妨碍前挥
发力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地缩小后摆幅度以节省来回挥动球拍所耗费的时间及体力,力争
用最经济的动作击出最富成效的球。
b.后摆高度:比较理想的高度是持拍手与腰、髋部同高,拍头略高于手并与手保持协调
一体,二者在后摆过程中皆不要有大的翻转和扭动,否则将直接影响出球的稳定性。
c.后摆的时机和速度:几乎每个网球选手都曾遇到过来不及击球的情况,究其原因,除
了与球员的预测及判断能力、奔跑能力、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有关外,后摆时机和快慢
的掌握更是症结的核心。初学网球的朋友请记住下面这样一条虽不严密但却百分之百行
得通的“公式”:
早做后摆,快做后摆----充足的准备----从容的击球
图205 正手击上旋球的后摆动作
图206~210后摆至前挥击球连续动作(无球挥拍)示意
图203清楚地反应出:击球者在球还没有落地之前就已经早早地做好了后摆球拍的动作,
也就是说在判断出来球的方向之后,击球者应该毫不迟疑地先把后摆动作完成,当球还
没跳至身前时再恰到好处地开始前挥击球,而很多球员特别是初学者往往是在该前挥的
时候才想起来做后摆。后摆球拍除了在时机上要“早”以外,还应在速度上强调“快”
。有些朋友很早就已经开始后摆了,但其过程却像抻面条一样被拉得很长很长,好半天
也到不了位,这与后摆开始得太晚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结果当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后摆时机的早晚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后摆到位的早晚,利落、圆滑而不乏力度的快速后摆
是实现后摆早到位的保证。如果击球者需通过跑动来取位、击球,那么应尽量做到先后
摆再跑动,至少是在跑动中完成后摆,双脚到位时后援也该适时到位了。无论正手还是
反手,只要后摆有了“早”和“快”,来不及击球的现象就会减少许多,前挥击球将变
得从容而天地广阔。
d. 后摆时的拍面:自然向地面倾斜,具体角度视各人习惯而定。
e.后摆弧线:从准备动作到后摆球拍,持拍手应带动球拍由高至低画一个圆滑的弧线(如
图206、图207),在此期间手腕不要僵硬地禁锢在一个角度上,小臂放松以带动手腕、拍
头顺应此弧线做轻微的弧形摆动。
f.“转体”是影响发力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转肩及转髋两部分,手臂做弧形的
后摆必须是在转体的带动和配合之下,肩与髋中有一个部位没有转过来都不是真正意义
上的转体,都不利于发力动作的协调,甚至会给发力制造障碍。肘部动作与转体一样可
以影响发力的效果,关系到整个击球动作的成败,而初学者恰恰是经常控制不好自己的
肘部,总是从后摆球拍开始就让其随意活动。正确的做法是:肘部在后摆过程中时刻都
要保持弯曲,保持弹性并收近腰部,绝不能直臂后摆或让肘部散离身体。身体转动半径
的长短会直接影响到转体发力的速度及发力的效果,而肘部弯曲与否又对身体转动半径
的长短起决定性作用,初学者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
D 前挥击球
在后摆动作的基础上,重心由支撑脚移到前脚,同时蹬地、转体并带动手臂自下而上挥
拍迎击来球(如图208~图210)。
a.“自下而上”:图207~图210清楚地表现了由后摆至击中来球这一过程中,手及球拍所
经过的自下而上的挥拍轨迹。从图中也不难发现:到达击球点之前拍头是低于击球点的
,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上旋”二字,我们的目的是要击中球的后下部,然后依靠自下
而上向前上方挥拍的力量将球提拉呈上旋出手;另一个需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持拍
手应带动球拍顺着后摆的弧线继续画弧,只不过由“由高至低”转为了“自下而上”,
其间不应有脱节及生硬的停顿,特别是后摆转至前挥的“转折”之处,手腕与小臂都不
应僵硬、死板地紧紧固定不动,应依然是顺应大弧线做轻微而有弹性的摆动,拍头也就
伴有一个自然下落再上提的动作。
b.击球点的位置:击球点是击一切球的核心所在,球员的跑动、挥拍等一系列努力都是
为这一点服务的,都是为了千方百计找好、找准击球点的位置并且在这最关键的一瞬间
释放出所有的能量以与来球相抗衡。击上旋球最理想的击球点是在身体侧前方相当于腰
部高或略低于腰部的位置上 (如图211),此时重心已移至前脚,身体也应该已转向出球
方向,在此位置和状态下击中球,人体的姿势比较舒展、视野非常开扩,最关键的还是
加力过程在此正好达到了巅峰。
谈到击球点,许多初学者在击球时总有这样的情况,就是感觉击球点离身体太近,球像
要撞到身上来似的。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跑位方法不对所造成的。初学者常常有一种
认识,即击球点就是击球者应全力以赴奔向前去的那一点,其实不然,其间应该有一段
距离,这段距离留给了手臂和球拍。如果击球者预测的击球点比较远,需要奔跑数步才
可击到球,那么击球者跑动的目的应是为击中球而取位、站位的点,是双脚最后要“占
领”的位置,而不是球与拍相触的击球点。分清了其中的区别,在取位时把击球点“让
”出来,击球点离身体太近的现象就会得以改观,也不会感觉球要迎面撞到身上来了。
c.到达击球点时的拍面:击上旋球时,拍面在击球点的位置上是稍向地面倾斜的,如果
拍面打开上仰则击出的球可想而知要往天上飞,但若关得太厉害则容易下网,合适的角
度需击球者自己去体会和掌握。这里还要注意的是,到达击球点时球拍整体与整个手臂
不应成一条直线,而应保持一个近垂直的角度,这样就确保了球拍与球能够在一个打开
得最充分的平面上做最充分的接触。
图2l1 正手击上旋球击球点位置示意
d.介绍后摆时提到过肘部弯曲的问题,前挥击球时肘部仍要保持弯曲、角度牢固并收近
身体,其目的也同样是为了缩短身体转动的半径以便于发力。另外,直臂前挥击球还将
对肘关节的安全构成威胁,易诱发网球肘等劳损性伤病。初学者可以分别试一下两种不
同的感觉:(1)直臂挥拍击球;(2)屈肘并把肘收近身体挥拍击球。哪一种比较易于发力
且不感觉肘部吃力呢?
e.击球的力量源于身体而非手臂,这是网球初学者常常会产生误会的一个问题。在很多
人的印象中,打球是否有劲儿主要靠胳膊,仿佛只有具备一双强壮的臂膀才可以击出重
磅的球。其实这是很失偏颇的。实际情况中,手臂的力量随然重要,但它的主要作用在
于控制球拍、对抗来球、协调发力动作而非真正地去发力。由后摆球拍转至前挥击球,
在这一过程中屈膝、蹬地和来回转体所产生的身体惯性才是发力的根本,手臂仅仅是在
此惯性的带动下去完成控制球拍走向的任务并保证球拍不乱晃。以后我们还会多次提到
这个问题,初学者最终也一定要学会用惯性和速度而不是靠肌肉的绝对紧张或手臂的甩
动去加力、去击球,否则打网球将是一件极费力的苦差事,受伤也必定在所难免。
E.随挥
“随挥”即随球挥动球拍。到达击球点之后,虽然球与拍面的接触已经完成,但这并中
意昧着整个击球过程的结束,转体及自下而上前挥球拍所形成的惯性仍然存在,随挥就
是要顺应此惯性并且利用此惯性引导手臂及球拍沿出球方向继续送出,最后在其势末收
住球拍、结束击球。尽可能地多送球一程可对出手后的球起到“保护”的作用,可令球
飞行得更加平稳,更加听话。
a.随挥的高度和幅度:如连续图203所示,随挥结束时持拍手应与其异侧的耳朵差不多高
,并且身体也应已完全面向出球方向。初学者常常觉得这个高度和幅度比较夸张,也比
较费力,其实,若每一次击球都能够尽力达到此标准的话,很快你就会发现自己发力的
能力比原来增强了。因为如果不大面积转肩、转髋的话,随挥是很难达到此幅度的,而
转肩和转髋正是转体发力的根本,这是“由表及里”的效应。初学者可以在随挥时有意
令持拍手触到自己的耳朵,久而久之就能找着随挥的感觉了。
b.随挥时后脚勿着急向出球方句迈进,否则会破坏身体的平衡,导致发力失败。
非持拍手在挥拍过程中应起到掌握身体平衡的作用,包括随挥时接住末势的球拍,不要
总是令其紧吊在体侧。在这里,我们还要谈一下击落地球时如何控制出球方向,因为它
与非持拍手有很大的关系。充分发挥非持拍手的作用是正手击球控制出球方向最简单易
行的方法。如果想打斜线的话,从后摆开始至到达击球点后“送球一程”,非持拍手绝
不要随便摆动或吊放在休侧,而应是始终牢牢地指向你所希望打的那条斜线,转体的惯
性再大也不要动摇。直线也是如此。如果随挥的时候你的非持拍手还在与那条直线遥相
应呼,那么你绝少有可能打出一条令人失望的线路。本质的问题在于非持拍手不仅可以
帮助击球者掌握平衡和更顺利地转体发力,同时也可以限制击球时转体的幅度,而对初
学者来说,出球的大方向恰好是由转体的角度决定的。如此,反手的出球方向也要由转
体角度来控制,打直线时,身体转到面向这条直线时就该“制动”了;打斜线时,身体
加大转动幅度直到面向这条斜线为止,单双手握拍皆然。还需要强调的是,持拍手前挥
送球的目的性也要为初学者所注意,想往什么地方打球,拍面就要往这个方向送,整个
人的走向也要朝着这个地方跟进。上述几方面都能贯彻好的话,控制出球方向应该是不
成问题的。
图212 底线反手击上旋球连续动作(双手握拍)
图213 底线反手击上旋球连续动作(单手握拍)
c.“眼跟球走”:细心的朋友可以发现,连续图203中击球者的目光没有一刻离开过飞行
当中的球,球出手后也是如此,包括盯牢击球点那一瞬间。初学者经常会遇到挥拍击球
却没击到球的尴尬情况,如果能试着“眼跟球走”,不让球有一刻逃离自己的视线,那
么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就会明显下降,因为在“盯球”的过程中你的注意力集中到球上
了,而初学者往往意识不到应该这样做。
击球过程其实就是加大惯性、爆发惯性、再顺应惯性的过程,击球点是力的爆发点。除
到达击球点一瞬间需握紧球拍并保持手腕、肘的固定与强劲外,击球者一定还要注意加
力的渐进性,也就是说肌肉的放松与发力都应有弹性和清晰的节奏,手臂不能时时都处
在紧张僵硬的状态之下,否则是难以获得足够的挥拍速度和力量去击球的,因为力量都
内耗在与本体肌肉相抗衡上了,这是极大的浪费。请记住:任何紧张、痉挛性的或是离
心性的动作都将对发力产生相反的作用。
随挥动作结束后,击球者所要做的下一件事是尽快回到底线中点或所判断到的有利于准
备下一次击球的位置上,下一次击球准备的开始就意味着上一次击球已经完整地结束了
,整个击球动作应力求做得流畅、自如、大方、完整。
--
{~._.~} ╭───╮
( Y ) 。o 0 ○│我就笨│
()~*~() │咋地!│
(_)-(_)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170.22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4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