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nni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dsdd (笨小孩), 信区: Tennis
标 题: 2.2 反手击上旋球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5月29日11:43:56 星期二), 站内信件
A 握拍
东方式反手或西方式握拍,双手的握法可参照前一章。
a.换握球拍:在底线击落地球过程中,准备动作时一般都是正手握拍,这样持拍手的状
态比较自然、舒服,况且正反手击球之间的换握过程在融人条件反射变为一种自动化的
动作以后,是根本不会妨碍击球的。初学者若担心因来不及换握导致来不及击反手球而
在准备时就用反手握拍,那么遇到正手球时不一样也要换握吗?
若采用西方式握拍法,那么正手和反手握拍是没有区别的,不需要换握,而正手若采用
东方式或半东方式半西方式的握拍则在击反手球之前必须有一个换握的过程,否则将无
法击反手球。换握球拍一般在做反手后摆的过程当中进行,方法是由非持拍手辅助持拍
手使拍柄在手掌中做逆时针方向旋转(右手持拍是如此,左手持拍则相反),完成换握。
此动作极细致、极敏捷,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它会很自然地被融人条件反射中,击球
者下意识地就可以完成它。
图214 底线反手击上旋球后摆动作(双手握拍)
B 准备
同正手。
C 后摆球拍
在准备动作的基础之上,与持拍手同侧的脚向来球方向前跨半步至一步,同时以相异一
侧的脚为支撑向后侧转体(肩、髋髓一体同时转),同时后摆球拍。
a.双手后摆:如图214所示,双手落在腰髋部的高度上,持拍稳定但不僵硬,双手不能握
得太紧,也没有大幅度的翻转或晃动,拍头在手腕自然而不吃力的限度内与手腕持平或
略高于双手,拍面自然倾向于地面,双腿弯曲、重心下降并落在与持拍手相异一侧的脚
上,眼睛盯球。
图215~220 底线反手击上旋球后摆至前挥连续动作(无球挥拍)
b.单手后摆:单手后摆与双手后摆有很多地方是相似的,如重心的转移、拍面倾向地面
、眼睛盯球等等,差异当然也存在,比如手腕固定的强度与力度上。如果单手也像双手
那样自然、放松的话,接下来的前挥发力将是不可想像的,单手后摆时手腕一定要坚固
、稳定,哪怕紧张一些也好。辅助手虽然不必像双手后摆时一样与持拍手紧靠在一起,
但也不要认为辅助手是多余的而将其吊于体侧,应将其扶在拍体上协助持拍手抬起拍头
,它对于协调转体与发力、掌握身体的平衡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与正手相似。
c.后摆幅度:反手无论单手握拍还是双手握拍,其后摆幅度皆要比正手稍大一些,因为
反手是离心用力,对于许多腰腿部力量不足的击球者来说更需要加大后摆幅度、加长加
速度的过程来获取动力,而加大转体幅度则是加大后摆幅度的根本保障和真正的意义所
在。可以打个比方:假如击球者后背上写有号码的话,那么你最好能让隔网而立的对方
看到这号码。反手击球(特别是单手握拍)如果不以转体为大前提,不以充分的转体为发
力的源泉,其结果比正手击球不转体要糟糕得多。
d.后摆弧度:与正手一样,反手后摆时持拍手也应带动球拍画一个圆滑的弧线(图215~2
17)并且拍头有个小小的下吊动作。此动作在双手后摆过程中可表现得较为松弛柔和,而
在单手后摆过程中则应以简洁、强劲为原则,弧线划得不必太精致更不能随意吊下拍头
,否则将影响手腕、肘在前挥发力时的坚固和一致程度,导致无法与球对抗。
这里还要再一次请朋友们注意保持肘部弯曲并收近腰部、收近身体,直臂后摆、直臂击
球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无论双手还是单手握拍。
D 前挥击球
如图218—220所示,反手前挥击球过程中的基本要点(如拍面、自下而上、重心由后脚移
至前脚、蹬地发力等等)与正手的差异仍然不是很大,只要看一下图片就会很清楚了,在
此不做过繁的重复。需要重点强调的还是转体的问题。转体无论在正手还是在反手击球
过程中永远是第一位要做好的,后摆时转体到位只是开了个好头,前挥击球时能再转回
来与球相对抗则更为重要。另外,单手前挥时持拍手仍要保持坚固、强劲及不拆不挠的
前挥势头,辅助手可留于身后像展开翅膀一样帮助身体掌握平衡,也可帮助持拍手扶住
拍柄并在前挥时向前推送一下,把单手挥拍变为“半双手”挥拍。双手握拍者两只手不
要分主次,特别是辅助手不能过于主动地前顶拍柄,否则整个球拍的动力平衡就会被破
坏掉,发力将失去协调性。
关于击球点。
如图221、图222所示,反手单、双手的最佳击球点也都应在身体侧前方腰部或略低于腰
部的位置上,这一点不是轻易等得到的而需要击球者全力以赴去抢、去争取。
关于击球点离身体的远近。原则上说,在合理的范围内无论正反手都应争取击球点能离
身体近些再近些,身体转体的半径越短越有利于发力,这我们在前面的内容里已有涉及
。但由于正反手在发力时还有个向心和离心的区别,所以相对来说反手是越收近身体越
妙,而正手对击球点的要求比反手就要宽泛一些,远近的弹性大一些,有时候手臂完全
离开体侧都是可以的,只要击球者仍然有力量控制住拍子、控制住球就行。到达击球点
时拍面的倾斜角度、拍体与手臂所成的角度均可参照正手。
E 随挥
图221反手击上旋球之击球点(单手握拍)
如连续图212、213所示,反手同正手一样,随挥动作也是尽量沿出球方向送出球拍的,
不同之处在于正手挥至持拍手异侧耳朵的高度,而反手则是挥至持拍手同侧的耳朵高度
。
a.双手握拍的随挥动作比较容易也比较随意,一般只注意双臂保持弯曲并且一致前挥到
尽头,最后自然过渡至同侧的耳朵附近就可以了,其间不要有翻肘、抬肘等多余动作。
图212中所示从始至终都是双手握拍,其实实际运用中许多球员在击中球后就已经把辅助
手松开了,也有的人等双手挥过肩头高度才将辅助手松开,只要击球者能够控制住自己
的球拍、能够完整顺畅地发力,这些都是可以采用的随挥方式。
b.单手握拍的随挥幅度比较难掌握,原则上应该是宜小不宜大,最好不要挥出自己余光
所及的范围。很多初学者由于力量相对不足并且也还不能够熟练地依靠转体去发力击球
,所以往往要靠大幅度地甩胳膊发力,结果造成随挥幅度过大,甚至整个手臂都甩到身
体后面去了,这不仅会影响快速地准备下一次击球,而且也容易造成肩部的损伤,因为
肩部肌肉很难负荷多次如此剧烈的牵拉。弥补的办法是:(1)加强练习上臂及肩部周围的
肌肉以便在随挥时能够有力量控制球拍的走势;(2)保持整个身体包括手臂、球拍的走势
大方向是向前面而不是向旁边拉;(3)把转体动作延续至随挥结束以缓解肩部的压力。
图222反手击上旋球之击球点(双手握拍)
常常会听到开放式击球、关闭式击球的说法,其实这主要是针对击球过程中两脚及身体
的状态而言。本章里所有的图解照片采用的都是关闭式的击球,即在后摆时有个向来球
方向上步的动作,两脚连线与底线成一定的角度,身体侧对球网,在前挥击球时重心由
后脚移至前脚同时转体挥拍。而开放式则没有向来球方上步的动作而是单纯地转体后摆
,两脚的连线与底线近乎平行,前挥击球时重心是横向地由一只脚移至另一只脚。其实
只要把后摆至前挥时来回转体的过程完成得同样好,那么开放式与关闭式在正手击球时
的发力及出球效果上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反手则不然,无论单手还是双手都最好采取关
闭式,开放式会使球员很难充分地转体、后摆,从而导致前挥击球时不能充分地回转发
力,这对于任何水平的选手都是很别扭、很致命的。网前截击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只不
过没有击落地球那么突出罢了,以后我们会陆续讲到。
以上罗列了反手击上旋球的技术要领。有的朋友时常会感觉已经很用力了,挥拍的速度
、节奏也掌握得很好,但球出手后却经常下网并且好像不具备向前的推进力。俗话说“
胳膊拧不过大腿”,打网球也是如此,我们在前边已经谈过,反手击球整个发力的原理
与正手同出一辙,都要依靠身体整体的惯性和速度去与球相对抗,而蹬地是其中不可缺
少的一个辅助环节,如果能够很好地将腿部力量用在发力上,那么情况将会大有改观。
初学网球者如遇上述困难的话,不用担忧,你只需在后摆时有意识地做一个幅度比较大
的屈膝下蹲动作,然后在前挥击球的同时配合转体向前上方(或向出球方向)快速蹬地,
这样就可以感觉到完全不同的一种发力及出球效果了,蹬地所产生的力的爆发点与转体
带动手臂前挥击球时力的爆发点结合得越完美效果也就越好。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是,
击球点之后拍子及身体一定别忘记了“送球一程”,勿着急把拍子收回来以免前功尽弃
。
--
等一等,有话说:
笨小孩最棒!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170.22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0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