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ngfu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hennianqing (清晨的山西,很美), 信区: kungfu
标  题: 寂寞武术文化----我们自己的宝贝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Wed Apr 27 16:25:25 2005)

  由于在《笑傲江湖》中将青城派作为反派描述,青城派差点与武侠小说泰斗金庸来了场
不小笔墨官司。后来在金庸造访青城山“蜀中论剑”时,青城派没有事前人们想象的那样
为难金大侠,而是以化解彼此成见的隆重仪式和精彩表演欢迎金庸到来。青城派还特地安
排青城派太极拳、剑表演。看完之后,金庸欣然题词:“青城太极拳剑,既养生保健,亦
系实用武术。”此时,青城派掌门刘绥滨才长舒一口大气,“青城派算是得到了正名。”


  不过,与得到金大侠正名相比,光大青城派的重任似乎要难得多。

  在上世纪80年代电影《少林寺》轰动全国后,一批被重新发掘出来的民间传统武术引
发全国范围内的狂热。作为青城文化重要组成的青城武术也再次杀出江湖。据传为青城派
第36代传人掌门的刘绥滨在1995年开办了以教授青城武术的青城武馆。武术热没有持续太
久,以都江堰为例,刘绥滨说,从1986年开始,武馆陆续倒闭,其中登记在册的有13家,
如果算上那些民间作坊式的非正规武馆,这个数字可能还要翻上几倍。现在剩下的除了他
的青城武馆,就只有在崇义镇的一家。

  刘绥滨的武馆两易其址后,目前落脚在青城山脚下的一个度假山庄里。虽然号称山庄
,其实名不副实。他的办公室不过6平方米,看得出前身是一个卡拉OK小包房,大约有了些
年头,黯淡的装修配上老式桌椅和书柜,时光仿佛一下子倒流许多年。尽管有点寒酸,但
他一直坚信教授环境不是决定性的,“那些冲着青城武功来的学生,最后并不会失望”。


  “才开办的时候,生源还不愁,很多家长都把孩子往我这里送。”不过,这样的情形
随着武馆迁到青城山脚下后有了变化,“因为路程远了,不方便,所以平时来的比过去少
了,只有在寒暑假才是旺季。”不过,武馆的搬迁也给刘绥滨提供了另外的生源渠道。背
靠旅游胜地青城山,加上青城武术的名气,来刘绥滨青城武馆学习武功的外国人络绎不绝
。因为有了名气,他是教授外国人武功的“高手”中收费最贵的,1小时30美元。不过,几
乎所有来学武功的外国人,都不会到他那个简陋的练功场,他们要住在24小时有热水的宾
馆里,让刘绥滨上门去教。

  然而,这个一度让他觉得“很有面子的事情”慢慢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洋学生越来越
多,他的生活也愈来愈有盼头,但本土生源仍然还在萎缩的事实,让他生发出墙内开花墙
外香的精神负担。“青城武术是经过数代青城武术人不断提炼的文化精髓,可以传遍世界
,但不可以在本土断根。”一次,刘绥滨为一名瑞典人传授武术,但翻译始终无法将武术
的内涵表达清楚,“青城武术源于道家,传功不传道,那不正宗。”通过这件事,刘绥滨
更清楚了一个方向,“民间武术要发扬光大,还得在本土把根扎深。”

  刘绥滨想把武馆做大,但他苦于没有好的招数,“我不是一个善于经营的人。”对照
少林寺塔沟武术学校多达13000多人的规模,“以青城派为依托的武校学员不超过几百人”
,刘绥滨在如此巨大落差面前嫉妒多过羡慕。

  刘绥滨不是没有去摸索武术产业化脉搏,他曾经近距离审视了风靡国内的跆拳道馆。
他初步得出一个结论:跆拳道的等级是直接反映在穿着上的,就好似军人以肩章上的星星
区分官阶,而武术的级别从服装上就看不出来……不管是否偏颇,刘绥滨这样的民间武术
人在思考武林江湖的未来总是好事。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9.217.25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97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