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ngfu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haobei (少北), 信区: kungfu
标 题: 少林功夫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Thu Jun 8 21:38:46 2006)
少林功夫是指在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地形成,以佛教神力信仰为
基础,充分体现佛教禅宗智慧,并以少林寺僧人演练的武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文化体
系。
少林功夫表现出来的深厚文化内涵是禅宗智慧赋予的。少林功夫首先表现为一种信仰
,一种对于超常神力的追求。对于超常神力的渴望,对于超常智慧的追求,从来都是佛教
徒的追求目标。这是少林功夫表现为神奇的武术之根本原因,这也是少林功夫与其它武术
区别所在。
少林功夫的灵魂是佛教禅宗智慧。佛教徒非常重视愿力信仰对于修道过程的保障作用
。愿力信仰是少林功夫信仰一个重要的表现形态。它形成于唐朝《妙法莲华经》盛行时期
,一直延续至当代,经历了观世音菩萨信仰、那罗延执金刚神信仰、紧那罗王信仰三个阶
段,是少林功夫信仰的主要形态。少林功夫信仰主神叫紧那罗王神;少林寺有紧那罗王神
殿。
少林功夫信仰的最初形态是禅定。六世纪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在少林寺首传禅宗教法,
后世尊少林寺为禅宗祖庭。禅宗是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玄学文化充分交流、
理解的成果,是东方古代两大文明融合的结晶。禅宗充满东方智慧对人生的洞彻。禅宗教
派的产生,使佛教原有的面对死亡悲苦之面貌,变为对人间生之欢乐的肯定。禅宗,凝结
着由中国历代高僧大德和优秀士大夫所构成的精英群体对于宇宙奥秘、人生真谛的体验和
感悟。唐、宋以来,由于禅宗教法的盛行和少林寺的祖庭地位,少林功夫的信仰内容和品
质亦发生了变化,“禅武合一”开始成为少林功夫主流思想,并成为僧人修习少林功夫的
目标和理想境界。禅宗讲究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修行,实现学佛的目标。少林功夫作为少
林寺僧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也被纳入到学佛修禅的形式中。修习少林功夫的主体是禅
者,禅心运武,透彻人生,内心无碍无畏,表现出大智大勇的气概。禅,赋予了少林功夫
更为丰富的内容。少林功夫表现出特有的轻松、自在、神化之境界。
佛教僧人的生活受佛教戒律的约束。戒律体现佛教“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宗旨,
是宗教徒的生活准则。佛教最基本戒律为五戒:戒杀、戒盗、戒淫、戒酒、戒妄语。在少
林寺特定环境中,戒律又演化为习武戒约。戒律在习武者身上,又表现为武德。这种戒律
约束也直接影响了少林功夫的技术风格。少林寺僧人练习武功,只为自卫,不为攻击,所
以少林功夫时时表现出节制谦和的特点,动作特点是幅度小、含蓄、讲究内劲,短小精悍
,后发制人。
少林功夫是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门派”或“拳种”。中国武
术结构复杂,门派众多,但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少林功夫是历史悠久、体系完备、技术境
界很高的门类之一。根据少林寺内流传下来的拳谱记载,历代传习的少林功夫套路有数百
套之多,其中流传有绪的拳械精品有数十种。另外有七十二绝技,以及擒拿、格斗、卸骨
、点穴、气功等各类独特的功法。这些内容,按不同的类别和难易程度,有机地组合成一
个庞大有序的技术体系。
少林功夫具体表现为以攻防格斗的人体动作为核心、以套路为基本单位的表现形式。
套路是由一组动作组合起来的。动作的设计和组合成套路,都是建立在中国古代的人体医
学知识之上,合乎人体的运动规律。动作和套路讲究动静结合,阴阳平衡、刚柔相济、神
形兼备,其中最著名的是“六合”原则: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
与气合,气与力合。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最合乎人体自然结构的动作,才
是最合理的。少林功夫经过漫长历史的检验,不断地去芜存精,创新发展,形成了使人体
潜能高度发挥,实为最优化的人体运动形式。
少林功夫的传习方式十分丰富,一般主要以口诀为媒介,又与少林寺传统的宗法门头
制度相结合,核心是师父的言传身教和弟子的勤学苦练。高水平的少林功夫传习,则往往
取决于师父的心传和弟子的顿然领悟,这一境界又需要从日常的宗教修持中不断修习方能
达到,可以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正是在这个境界的登临上,充分体现了少林功夫“
禅武合一”的宗旨。
少林功夫的传承,是严格按照师徒制度进行的。这种师徒关系,是少林寺传统的宗法
门头制度的最基本表现。宗法门头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基层结构,具有极强的凝聚力。
少林寺的宗法门头制度,由十三世纪曹洞宗领袖福裕禅师住持少林寺期间确立。福裕禅师
把少林寺建成中国传统宗法门头制度的家族式寺院,对少林寺及少林功夫都产生了深远影
响。少林寺宗法门头历史上最发达时期,下辖25个下院,僧人总数达八百多人。清雍正十
三年(公元1735年),朝廷对少林寺宗法门头进行了一次大整顿。目前仍有10个下院,僧
人总数一百五十多人。
少林功夫是目前中国武术流派中,历史悠久、体系完备、技术境界很高的门类之一。
根据少林寺内流传下来的拳谱记载,少林功夫套路在有708套,其中拳术和器械套路为552
套,另外七十二绝技、擒拿、格斗、卸骨、点穴、气功等各类功法为156套。现据少林寺内
流传下来和重新收集的少林功夫套路统计,尚存拳术178套,器械193套,对练59套,其他
115套,合计545套。
少林功夫的技法和风格,丰富而独特,主要表现为:
(1)、朴实无华。少林寺历代僧人的日常生活是严格遵守依佛教戒律,非常朴素。这种朴
素的生活方式和志趣,也融进了少林功夫里面。少林功夫的作用在于防身、护寺、健身、
入禅作用,所以它的招势结构完全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每招每势甚至小手花,乃至意念
,都为上述四项服务,不参杂任何华丽、哗众取宠、拖泥带水内容,形成了朴实无华的特
点。
(2)、禅拳合一。修习少林功夫者有三层境界:初步境界为习其外表,练其外形,对自己
外部形体的锻炼。中层境界为“神拳合一”,化有形为无形,变有法于无法,无法可依,
无招可循,制敌于无形中。古拳谱云:“打人不见形,见形不为能”。最高境界用心法指
导一切,所斗之术为“心”法之争,非“形”法之战。由武入禅,由定生慧。此慧已是禅
武合一的般若慧,非是常人之智慧。少林功夫是在禅定状态下用般若慧观照下的人体运动
方式。少林功夫孕育在佛教胜地禅宗祖庭,在少林功夫中到处洋溢着佛光禅影,“禅拳合
一”为少林寺功夫的重要特点。
(3)、短小精悍。拳术套路大部分在三十六个组动作以内。套路短,组合招势严密紧凑。
整个套路练习所用时间短,目的是为了练习者在练功中能集中全身之能量,一气呵成,利
于每个招式功夫(包括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等)的增长。避免套路太长
而使其因体力不足勉强敷衍的缺陷。
(4)、拳打一条线。直线的运动,有利于进退速度。练功时,少林功夫套路的起、落、进
、退、闪、展、腾、挪等,尽在一条线上运动。
(5)、滚出滚入。包括:一、身形的滚出滚入,起横落顺。起势以正身为先,横进横退,
利于进退速度。落势以侧身为后,缩小攻击面积,有利于防守。身形的起横落顺,形成了
拧身滚动的滚出滚入运动身形的滚动,使对方难以捕捉。二、手形的滚出滚入,少林拳的
出拳特点为出阴(阴拳)回阳(阳拳),这样就形成了手法的滚出滚入。一方面增加杀伤
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手臂的自我保护。
(6)、曲而不曲,直而不直。少林武术的招法运用上,有“老嫩”之分。老者指招势太过
,嫩者指招数不及。招势的“老嫩”影响出招发力。因此,少林拳法为避免老嫩之弊,采
用非曲非直之法。发一拳一掌,其力量最大之瞬间在非曲非直之间。若将拳掌发“老”(
伸直),成了强弩之末,只剩余力罢了;若将拳掌发“嫩”(曲臂),乃发力之初、意、
气、力、刚生之时,其力大部分仍被困在丹田内。嫩者不能近敌,老者我失重心,易被对
方顺势制之。
少林功夫的历史发展以及社会、文化、象征性:
少林功夫已有1500多年历史。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为印度高僧跋陀
在少室山北麓丛林之中敕建少林寺。其后,又有不少印度高僧到少林寺传授禅法,少林功
夫信仰的最初形态――神力信仰和禅定就是这一时期形成的。其中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在少
林寺,首倡禅宗,由此确立了少林寺禅宗祖庭的崇高地位。禅宗是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
,逐步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思想宝库,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
隋朝初年,由于朝廷的赏赐,少林寺拥有众多农田和庞大的田产。隋朝末年战乱,为了保
护寺产,少林寺僧人组织起武装力量自卫,并为新王朝――唐朝的建立,作出了贡献。少
林寺自此以武勇闻名于世。
与少林寺形成武装力量相应的是,以观音菩萨愿力信仰为核心的那罗延金刚神信仰开
始流行,并一直延续至十四世纪的元朝末期。盛唐以来,禅宗教法盛行,成为中国汉地佛
教主流。进入宋朝,少林寺禅宗祖庭的地位确立,“禅武合一”开始成为少林功夫的主流
思想。金元两朝对汉地民间武装力量极力抑压,少林寺亦不例外。然而,少林寺作为禅宗
教派祖庭,依然地位显赫,禅学盛隆。在此期间,少林寺创立了寺院宗法门头制度,成为
少林功夫体系、门派形成的重要基础。少林功夫体系中的医宗,至迟在金朝已经形成。
明朝民间习武风气盛行。这是少林功夫武术水平大发展时期。明朝近三百年间,少林
寺僧人至少有六次受朝廷征调,参予官方的战争行动,建立功勋,多次受到朝廷的嘉奖。
少林功夫在实战中经受了检验,确立了少林功夫在全国武术界的权威地位。在这一时期,
少林功夫至少存在10支武术系统或门派。其间产生的以言传身教形态存在的武术套路和理
论,已无法统计;少林功夫武术著作开始出现。少林寺宗法门头制度相对封闭,严格遵守
宗法传承;而佛教的游方制度在根本上是开放的,进出自由。少林寺这种特殊的开放和封
闭两重性,对于少林功夫的发展和传承,对于少林功夫体系和门派的形成,都有着非常重
要的作用。少林功夫信仰形态在明朝也发生了变化,唐朝以来的以观音菩萨愿力为核心的
那罗延金刚神信仰,演变为紧那罗王神授少林寺棍法的武圣信仰,并以此激励少林寺僧人
修习少林功夫。
满清入关建立政权以后,严禁汉民习武。雍正十三年,朝廷对少林寺宗法门头体系进
行了整顿。少林寺僧人虽然坚持秘密练武,但少林功夫水平及影响,整体衰落。民国期间
,军阀混战,少林寺进一步衰落,少林功夫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1949年以后,特别是文
化大革命期间,少林寺更加衰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政府颁布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寺
院宗教生活恢复,少林功夫的价值重新被重视,少林寺年老僧人开始向年轻僧人传授少林
功夫,少林功夫典籍征集、鉴定、整理、出版工作大规模展开。少林功夫正在非常艰难地
缓慢复活。
少林功夫“禅武合一”的精神,对中华武术乃至佛教信仰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少林
功夫在追求技法精进的同时,同样重视心性的修炼,功夫只不过是一种修行的法门,少林
寺僧人通过修习少林功夫找到了觉悟佛法的另一途径。少林寺僧人将这种般若性空精神贯
彻到少林功夫演练过程中,使少林功夫获得一种中国武术其他流派难以企及的境界,从而
形成少林功夫特有的有益于提升人类精神境界的宗教品质。少林功夫的这种宗教品质和文
化功能,丰富了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内涵。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9.217.226.11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15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