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ngfu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haobei (少北), 信区: kungfu
标 题: 王培生对“用意不用力”的分析(一)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Tue Jun 13 21:24:00 2006)
王培生对“用意不用力”的分析(有关于丹田内转等精辟的分析)
太极拳是内功拳的一种,又是意拳,拳谚云“内功拳首在练意”。随着练拳时间的延
长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有人便会提出什么是太极拳的意识、什么叫用意不用力、怎样加强
意识练习、怎样才能用意等等一些有关太极拳的意识问题。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
意识问题是太极拳的首要问题,所有太极拳理论无不强调以意领先以及意识的存在重
要性。
第一,什么是太极拳的意识
意识就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那么,什么是太极拳中的意识呢?顾名思义,就是在练拳时头脑中没有任何思想杂念,即在
未动之前,用感觉思维的心理过程,想动作的要领、方法及动作运行的轨迹。前一动作开
始后,随着运动而思考下一动作的开始、发展和结束。这样周期性地进行下去,直至练拳
停止。这就是《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的‘‘先在心,后在身”。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
,就是用意识蓄养精神来引导动作,但切忌把意识贯注于呼吸或劲力上。如果把意识作为
呼吸的途径,想呼就呼,想吸就吸,这样就会出现动作凝滞,不能获得吸则拿得人起、呼
则自然沉得下也放得人出的较高技击效果。如果把意识放在劲力上,有意识地去用力,就
会造成动作僵硬。从中医角度来说,就是周身气阻不通,就会出现病变。所以说: “切记
不可用力,不可尚气,以致有气者无力,无气无力者纯刚。”太极拳的意识就是把动作的
方法要领潜藏在脑子里,然后通过大脑的感觉思维恰如其分地反映到肢体上。正是“以意
领先,先在心,后在身”。古今的太极拳理论都非常重视和强调意识问题,在太极拳中一
切要求以意领先。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意识的培养,使太极拳的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第二,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作用可以从两方面来谈。
从健身的角度看,太极拳治疗疾病的效果很大,这已是实践证明了的,这里不一一赘
述。在太极拳运动中,因为大脑神经都集中在动作中(意识引导动作),运动神经的兴奋性
高并且压倒疾病的神经兴奋性。久而久之练习,机体内病神经的兴奋性被驱逐、被抑制,
所以疾病的活动范围逐渐缩些太极拳运动除肢体活动外,最重要的是使神经系统得到锻
炼。神经系统除了有运动感觉机能外,还有所谓营养机能(营养神经),影响的机能内的新
陈代谢时调节各个组织和器官的营养,对于机体的活动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神经系统这
一机能在运动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在运动时身体的机能旺盛,这就更需要加强所有器官
和系统的营养,使组织以及周围环境间化学变化和新陈代谢得到增强。太极拳治病和健身
之所以有显著作用,就是意识与动作相结合的练法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可见中枢神经系
统功能性刺激和积极的训练,有助于使被疾病兴奋所抑制或衰退的功能重新得到兴奋,从
而调节各个系统的功能达到治博健身的目的。
从技击意义来说,意识的存在与否,关系到双方胜败的生死问题。在练拳时,要有意
识地假设与对方准备交手时先至对方,每每在盘架后,全身血藏循环加强,局部皮肤时常
有小虫缓缓爬行之感,手指肚有细汗微微渗出。-这些现象就是“以意领先,以意运臂,以
气贯指”。以意领先的主要作用是使竞技中肢体(接触点)感觉更加灵敏,从而使“后人发
,先人至”获得成功。另外,在推手中如果准备发放者的意识深而远,就能准而狠地将对
方发放出丈外。然而,具备了一定的身体条件而没有进攻将对方打败的意识,那也是无济
于事的,所以太极拳的意识所在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如何用意识指导实践
前边已经讲过什么是意识,那么如何用意识指导实践呢?先不妨从外因到内因由表及里
地建立所意识部位的意识感觉,做一些进行放松的意识练习。例如:甲方对乙方进行语言
刺激的意识练>习,乙方随意站立听到甲方的语言,进行自我暗示,甲方用诱导性语言刺激
是:两脚开立一两目微闭一两肩放松一两肘放松一手腕五指自然放松一涵胸收腹一臀部内
敛一腰胯放松一两膝自然伸直。这样往返1—2次使乙方进入安静状态,并使其有前后摇晃
之感,这就达到了周身放松、不偏不倚的目的。在诱导性语言刺激中声音要柔缓,速度要
稍慢一些。这样通过外界诱导性语言刺激训练,对自己内意识形成的过程还必须在练拳中
逐渐强化,使其形成“自动化”,在懂得了太极拳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用意识引导动作。
譬如:太极拳预备势是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垂于体侧,头正、眼平视,这仅仅
是外形的要求。而意识的要求则是从上到下用意识来蓄养精神,下颔微收,虚领顶劲,沉
肩坠肘,指松如戳地,两臂微微内合,胸肌松弛,不要挺胸努气,能涵胸自能拔背,锶做
到脊背舒展自然腰胯放松,裹裆溜臀,尾间中正,两膝自然伸直。通过自上而下的意识引
导,使其周身放松,轻灵、敏感能力增强。在盘架子过程中,时时处处也能用意识来暗示
自己。从身体内来讲,全身放松,气沉丹田,时刻都在蓄劲,含有技击的意念;从外形来看,动作轻松,变化圆转自如,精神内敛,稳如泰山。盘架子中努力做到有人若无人,无人人打影。相反,如果没有意识的引导,盘架子中就会出现盲练,失掉了拳架中一招一势真正的技击意义,精神萎靡,似如木鸡,动作形式化或动作与意识无关,出现轻飘浮散或是动作僵硬,若牵一发而全身皆动的现象。故此,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全身松开,以意运臂、以气贯指,这样久久练之才能达到“意之所至,气即至焉”。也正像拳谚所说“意到则平,气到劲自到”。因而,疆练习太极拳从始至终必须思想集中,用意达身不滞心,以心至身,这样不断地强化自己内意识,久而久之,练习自如,意到身到劲自到,粘之则发。
第四,怎样进行意识练习
太极拳的动作在意识引导下进行,也就是在大脑的支配下活动。但是怎样才能进一步
的加强意识,使其真正符合“意动身随,势势存心揆用意”的练拳原则,我们不妨从动静
的两方面来练习。
(一)桩功——站桩。站桩就是没有一招一势的活动形式,是一套固定不动的拳架子。
练习时就是从拳路中随意拿出一个动作,摆好姿势,固定不动,用意念指导动作。如左“
抱七星”,左臂前伸,右臂轻轻扶按在左臂上竖顶,胸涵而不缩,扩大胸围,两肩微向内
扣呈圆背,溜裹臀部,使力量全部下达到支撑腿上。这时试想是否做到上肢松劲,上体涵
胸拔背,上下贯串一气,尾闾中正神贯顶。此时应把意识集中到左臂上,胸中感到豁然宽
广,视野扩大,好像胸有成竹,随时都有不粘则罢,一粘即发的思想意识。这样的练习一
则提高意识的能力,二则增强了下肢力量,使其在盘架子中周身松沉。
(二)专门性练习。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有它的技击意义,在推手或盘架子中,如果用
意浅或丢掉深而远的意识指导,就会出现欲发(放)而发(放)不成,或者只是肤皮蹭痒,打
不中敌方,所以要用意养蓄精神意识来引导动作。在初学太极拳时,因为不懂技击的意义
和方法,故此要结合套路中的动作培养自己的意识,也就是在未动之前先想动作,随之,
运动之后边做边想下一个动作。譬如做倒撵猴时,在未推掌之前,先想推掌动作,随之、
再做推掌动作,又在推掌开始时想下一个倒撵猴的动作,由虚到实,由左到右,这样连绵
不断地想与做相结合,就把意识与动作结合起来,使意、气、劲三者合而为一。
随着动作的熟练,用意也就能逐渐细致起来,随着动作的变化而不断使意识深刻化。
用意识指导手臂和各个部位的着力点(接触部位),逐步做到以意运臂。在这个基础上练拳
时,要结合技击方法用意,要像拳谚所说:“有人若无人,无人似有人。”进行假设性而
含有技击意义的练习,根据技击技术的原理,用意识引导手臂的各个着力点的转换,全神
贯注,以意领先,这在太极拳推手中是十分重要的。
太极拳经说: “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这就是说,气的隋性未免还是大,不如意的灵
活。意的灵活性究竟有多高呢?可以说几乎可能无穷之大,因为它的隋性几乎可能等于零。
所以说太极拳最着重的就是虚实的变化,每一动都要有虚实,一处有一处的虚实,处处总
有一虚实。虚实的变化都是通过意识的转换,即有意所注者为实,否则为虚,此时之虚并
非无气,只是无意而已。
第五,意是怎样运行的
太极拳中所用的意,它的运行立体路线亦是走的太极图,很像一个钢球或棒球上的接
合缝。同时,太极拳的一动就有一个圆圈。在这个圆圈当中又要分清虚实,所以“意”一
动也就要成一圆圈,而这圈是根据王宗岳说: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的这句
话,通过实践则形成了太极拳所独有的特点。现以俯视图说明如下:圆中s形掉头,即所谓
折叠处,圆周上小圈即转换处。实际上转换小圈
的数目并不一定。
所谓意的路线就是波头的路线,由俯视图所见。在每一瞬间,波头对上或下,左或右
,前或后的三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接着便传递到相应的气脉中
去,从而使这个气脉也反映了和这种路线相仿的虚实变化。这些虚实变化又通过无数脉络
,最后在骨肉上反映出来。由于意的灵活具有无穷的可能性,而且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
比得过,所以实际上已不需要,你也不能再在虚实变化的策动力方面加以任何改进了。不
过若是再提高一步的话,那就是干脆连意的策动也一并取消。这又是怎么说呢?老子说,“
复归于自然”,便是这个境界。
归纳起来说,关于虚实的初步练习,实际上完全是重心转移的问题。中级阶段的虚实
开始和气结合起来了,也就是变成了中气转移的问题;到高级阶段,在重心和气方面,几
乎都可以保持平衡了,只是在心意和劲头方面来分虚实。最后,不分虚实而自有虚实,方
为最高。至于人的心意比电磁反应当然还可能灵活到无数倍,实际上也没有任何人工的调
整装置能够赶得上。问题只是在于如何把被调整的气和骨肉逐步跟上去。
第六,左起右落的跻维变化
一个螺丝钉朝右转便降下去,朝左转便升起来,这就是左起右落。螺丝钉为什么要做
成这个样子呢?因为一般人做事都用右手,而右手这样转时,便觉顺遂得力。这又是什么道
理呢?很多人会以为这不过是习惯,假如从小左手用惯了,还不是一样吗?实际上,也确有
少数人从小就用左手拿筷子的、甚至还有用左脚踢球的呢。其实这不完全是属于习惯,这
主要是人身内的中气向左或向右旋转时,有着不同的效果所致。男的右转时为开为蓄、左
转时为合为发,女人则反之。使用左手左脚到底还是少数。这种规律,每个人都可简单地
试验来证明,除了转螺丝之外,也可以用左手或右手,反复地抽回来打出去,就可以明白
哪只手比较得劲了。这就是中气转动方向,对于用劲的性质有着绝对的决定作用,也就是
左右对起落有个绝对的关系,而不是相对关系。但是一般人也许还感觉不到中气的活动,
也就一时难以理解。从中国古代有关医疗或气功的书籍中,便可见到“男左女右”“男则
左转、女则右旋”等等的说法。这个规律虽然早被发现,且又记载得如此明确,但由于只
有极少数人留意到它,而且,也只有更少数的人能够从自己的身上求得证实,所以它几乎
一直是默默无闻的。如要教人承认这个规律,最好请他自己练功夫,练到某个程度,自然
就心领神会,而不需任何解释了。正因为一般人都易于把左右的活动看成是完全相对的,所以这个
规律在练功夫方面就显得特别重要,必须把其搞清楚。
中气在丹田内做向左或向右的旋转时,它为什么会表现出不同的效果来呢?这就是由于
主宰一身左右之阴阳硚脉的作用。硚脉之所以称为跻脉,因为它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例
如中气向前转,会对前面的任脉起推动作用;中气向后转,对后面的督脉起作用。但对硚
脉来说,情况就不同了。对男人来说,中气向右转时,并不是对右边的阴阳跻脉都有推动
力,而是根据中气本身左起右落的自然规律,以及硚脉阴升阳降的特点,只对其中的阳硚
有所推动;而且还不是只对右边的阳跻有推动力,对左边的阳硚也有推动力。同样,中气
向左转时,不仅对左边阴跻有所推动,同时对右边的阴跻也有推动力(以上情况只在练拳到
高级阶段时才能自觉地完全如此;在初步时,中气在丹田内还不能有意识地进行转动,即
使有点作用,也只和一般人一样是属于自发性的;在中层开始时,中气只是晃动,一边实
,一边空虚,即有一边空虚,也就谈不到任何作用了)。对阳硚的推动效果,就使得手足阳
脉变实,阴脉变虚,而成为开或蓄的过程;对阴脉的推动就使得阴脉变实,阳脉变虚,而
成为合或发的过程。练拳的同时,当然还有任督二脉开合的作用。至于和跻脉近于并行的
维脉的作用,在此可以稍微说明一下。维者,维持调和之意。例如练螺旋劲的松紧,在一
个开或合的过程中,往往有两三个转换或波动。由于维脉天生有一种“阻尼”作用,在“气压”
激增时,起一种节制作用,而在其衰退时,则起一种迟滞作用,这就使它可以拉平波动,
而使用劲平衡起来,很像电气回路中滤波器电容的作用。中气虽然对维脉也有直接联系,
但是维脉还是作为跻脉的助手而进行工作的。气的开合情况很像一个气球,开时“支撑八
面”如球的鼓起,对外有吸收的作用;合时“专主一方”如气球之放气,对外有冲击的作
用,这便是武术上“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原理。
--
※ 修改:·Bz 于 Jun 14 12:35:19 修改本文·[FROM: 219.217.239.11]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9.217.226.11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00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