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ngfu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tudybaby (心如碧海), 信区: kungfu
标 题: 形意拳入门——李文彬(摘自中华武术1991年第2期)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Fri Sep 3 08:50:34 2004)
形意拳是一种传播年久,习者较多的优秀拳种之一。它具有体用兼优、老幼咸宜、内外
兼修、刚柔兼长的优点.并有形简意赅、拳械同功的特色;加之它动作简朴无华,故深为人
们所喜爱。只要持之以恒,就可达到怯病、强身的目的。
一、拳法渊源;此拳的创始人以及前几代的传人虽有过争议,但就谱、史和今人考证,此
拳系明末清初姬际可所创;姬际可传曹继武,传戴龙邦,传李洛能,传郭云深、刘奇兰等及山
西宋世荣、车般斋等的说法,是得到多数人承认的。;就拳技的历史情况看,姬际可所传的拳
技与现在的形意拳大不相同。从少林寺秘不外传的“心意把十二大势”,和河南马学礼所传
的“心意擎十大形”等来看,最明显的不同点,在于步型和步法上,他们所传的都是用侧身弓
箭步。在拳法上虽都着重单势的磨砺,精于技击,利于实战,但在动作、名称、内容和技法上
,不仅实质不同,而且面貌不一样。;戴龙邦在山西祁县一带所传的六合拳或心意六合拳,用
的是侧身弓箭步,尚未形成现代形意拳所用的鸡腿和槐虫步。但在技法上却强调了内外合一
,开始着重内在的意识和呼吸,以及劲力和动作的内外相合。以丹田为本,以意领气,手脚相
合,攻防一体。从这些技法要领来看,戴龙邦先生开始从动作、招法的传统中,突出对内意、
内劲以及神、气的运用。这一转变是技法上的升华,无疑是一个贡献。为六合拳衍变成形意
拳创建了技法前提。李洛能学自戴龙邦,传入河北,曾叫意拳,后改名形意拳,他使此拳进一
步发扬光大。他用似斧、似闪(似电)、似箭、似炮、似弹之形来提炼,形成劈、钻、崩、炮、横这五行拳的形和意,利用五行生克制化之理定顺序,治病、强身、增进功力。又把戴
龙邦的十大形、七小形,像形取意以精化成为十二形(这就是改名为形意拳的来由),丰富了
拳法的内涵。他对拳械套路也作了提炼和充实,改掉了侧身弓箭步,而代之以两腿弯屈、前
三后七、具有夹剪劲的鸡腿和进身跟后脚的槐虫步,使形意拳打破武术以弓、马、仆、虚、
歇为主要步型的惯例,形成独具一格的“行如槐?quot;的独特步型和步法。成为继戴龙邦
之后一大创新。正因为李先生深入精微、穷其奥秘,才在技法上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
意之中是真意”的造诣,被称为“神拳”。;李门一源的形意拳,由车毅斋、宋世荣为主在山
西广泛传播开来,时人称为“山西派”。而以郭云深、刘奇兰先生为首,又成为河北一支。
此拳从李至今已见八、九代传人,可见浑朴的拳法风格,普遍受到人们的热爱。;形意拳由,
心意拳,心意六合拳,六合拳以至意拳(意拳是形意拳前身叫过的名称,不是王芗斋先生为大
成拳前身命名才有的)到形意拳,由于传播年久,不断衍变,所以不仅名称、内容以及技法都
发生了变化,特别在一些拳经、拳谱的理论上,也都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在识别上给我们带
来了困难。一些衍变前的老拳谱可不象古玩、秘箴,是越老越可贵。因为拳法本身的动作、
技法变了,理论自然也要变。因之我们现在练形意拳,如果参照《心意拳谱》就对不上号。如果参
照雍正十一年起,其后又经过许多次修订的《心意六合拳谱》也会感到该谱所说与形意拳的
现实动作和技法要求,也不相等。例如谱中“六合十大要序”(后来被人们改为所谓曹继武
的“十法摘要”)真中有不少说法是与形意拳的技法要求起相反作用,如讲“三节”时,提出
“盖梢节起,中节随、则根节要追,三节相应,不至有长短曲直之病,亦无参差俯仰之虞,所以
三节贵乎明也”。所说三节“起、随、追”的作用是指其技法要领主动在梢节,而中、根两
节只是随、追而已,这样则梢节一空,中、根则无能为力矣。形意所要求的“三节要催”,主
动在根节,如“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这样才能使腰起到主宰的作用,丹田内劲才能得发
,才能发挥“拳打三节不见形”的威力。从以上两种不同技法和劲路来看,其作用正是相反
的。该文也讲:“四梢”,只是着眼于外形的发动。实际上人的血梢、梢骨、肉梢、筋梢没
有内意的发动是起不到作用的;而形意却讲“惊起四梢”。只有发挥这个“惊”的作用,才
能焕发内在的精神。这两者技法的涵意,又是大有差别的。再如该文讲“起落”,虽分别讲
到手法、肘法、足法,但实质是表现在使用招法上,如双手“起如举鼎,落如分瓶也”;“肘
护心肋,手撩阴起,而其起如虎之扑人,其落如鹰之抓物也”“盖足起、膝往怀,膝打膝分而
出,其形上翻,如手起撩阴是也。至于落即如以石钻物也”等等,与形意所讲的涵义相差极为
悬殊。如形意讲“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是顾中有打,打中有顾,非得明师指教难明其窍
,足见其涵义之深。又如“起是去也,落是打也,打起落如水之翻浪”,这正是人们只听传言
,难见实际的技法窍要。所谓“摩挲劲”,有人叫它“划劲”,实际是“翻浪劲”,这与该文
所讲的“以石钻物”和如“鹰之抓物”,其技法内涵相差何远?诸如此类,毋庸一一枚举。这
足以说明,现时技艺已高度发展了的并几经衍变了的形意拳,再去参照旧拳谱,不仅无益,而
且有害,会堕入迷雾不知所向。现在仍有人引证所谓“曹继武的十法”进行传习显然是不当
的。只有传自河北,附有戴龙邦于乾隆十五年作《六合拳序》的这个手抄本《六合拳谱》,
其内容除尚保留戴家的《六合拳谱》的部分内容外,又增加了许多技术理论,虽文字浅显而
内涵深邃。可惜这个拳谱由于辗转传抄,诸文遗漏和错误很多。有的是在转抄中凭个人认识
和需要,就擅加增减或修改,这也是造成紊乱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还有的所谓“拳经”或
“拳谱”,或有关该拳法的一些文章著作,或借古人之名,或故弄玄虚,或把形意拳法说成仙
道之术。因之我们应该多作比较,辩证认识,择宜而用,不能人云亦云,贻误自己,有害后人。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50.8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9.09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