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_Soi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gyy (胖子), 信区: HITComment
标 题: 超限战——第四章 美国人在大象身上摸到了什么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9月13日12:27:13 星期四), 站内信件
第四章 美国人在大象身上摸到了什么
----------------------------------------------------------------------------
----
空中作战是对伊战争获胜的决
定性因素……有效使用高技术武器,
既是空中和地面部队在战争中表现
出色的关键原因,也是使联军伤亡
保持在最低限度的关键原因。
——L·阿斯平
海湾战争是美军在近几十年战争狩猎中捕获的最大猎物。战争刚一结束,美国军界
、国会议员、种种民间机构就已经从不同角度开始对这只猎物进行详尽的解剖。从他们
提交的每一份报告和美军随之而来的每一步调整中,都可以看出此番大解剖极其富于成
果,而这些成果对于全世界的军队和军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断不可等闲视之。至于
自我感觉过于良好的美国人,由于其民族天性特别是存在于军兵种间由来已久的门户之
见,在他们的研究中不可避免地带有理论盲点和思维误区,以至于把对一场宏伟战争的
审察,变成了一次公说公理、婆说婆理的盲人摸象,则是需要我们去清醒甄别的课题,
而不应以此作为否定其价值的借口。但,美国人究竟从这个庞然大物身上模到些什么?
还是让我们看看再说。
军种藩篱下伸出的手
从南北战争时就扎起的美国陆军和海军之间的篱笆,在美国空军诞生之后非但没能
拆除,反倒成了横亘在三军之间的藩篱,成为让上至总统、下至五角大楼甚感头痛的历
史顽症。即使是在海湾战争中行之有效的《改组法》,针对于这道无形的障碍,与其说
是治本的妙方,不如说更像是治标的权宜之计。一俟战尘落定,诸军班师回国。依旧是
关起门来自说自话,各行其是。不过,领率美国三军的将领们倒并非冥顽不化的庸碌之
辈,海湾战争出人预料的进程和结局,在令举世震惊之时也同样使这些“沙漠风暴”的
决策者们深受震动;继之而来的苏联解体产生的失去对手的茫然感和重新确立以美国为
首的世界新秩序的使命感,更使这些将军们明白无误地意识到了必须改革这支军队的迫
切性,尽管他们仍无意放弃军种成见。从九十年代陆续出台的各军兵种作战条令来看,
美军的改革已全面起步,其出发点无一例外都建立在海湾战争带来的大量鲜活经验和教
训之上。就像“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展现在美国三军眼里的是三场
海湾战争。对这场既是旧时代最后一战又是新时代揭幕之战的战争,陆海空三军备执一
词,力求从中找出最有利于本军种的证据,殊不知从军种篱墙后面伸出的手,是不可能
摸遍一头像海湾战争这样的大象的。
沙利文将军摸到的或许是一条缺少弹性的象腿。在这位海湾战争时的陆军副参谋长
、战后几个月才上任的陆军参谋长看来,“沙漠风暴”中美国陆军的表现虽不是乏善可
陈,但绝对谈不上突出。特别是与在38天狂轰滥炸中风头出尽的空军相比,四天时间风
卷残云般的地面战,没能给他的军种带来期许已久的荣耀。对陆军的每个关节都了如指
掌的他,比谁都更清楚这支古老军种在这场划时代战争中的症结所在。尽管他接手时的
美国陆军正挟“沙漠风暴”的余威如日中天,更由于苏军的式微而水落石出,成为无人
与之争锋的强大军种,但他仍极富远见地向世人表达出了预言家式的忧虑。他的最大担
心就是在冷战之弦猛然松弛下来后,已经显示出老化迹象的军队结构和急于分享和平红
利的政治家们会使他的陆军无法迈过21世纪的门槛,在新的一千年开始时仍确保它在各
国陆军中的领先地位。使它重新获得活力的唯一办法,就是狠下猛药,对其进行脱胎换
骨式的彻底改造。为此,他提出了建设一支全新的“21世纪陆军”的设想,力主“从散
兵坑到工厂”的各个环节上重新设计美国陆军[1]。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弥漫在层层机构
中官僚习气的影响,他组建了直属他领导的最初只有1100人的“路易斯安娜演习特遣部
队”,用海湾战争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去塑造这支通常被人们称为“数字化部队”的特
殊部队,并用它的成功“四两拔干斤”,把陆军带到信息化战争的边缘,一步跨到了其
它军种的前面。从而也把这支军队带上了一条虽然大胆创新,但也前景难料的道路。整
个过程中,他从未明确说出口的是,进行如此充满诱惑力的改革,其间还藏有一份军种
私心,那就是从几十年里头一回缩小了的军费蛋糕上,为陆军切下比其它军种更大的份
额。
--------
[1]“21世纪的陆军”是沙利文的倾心之作。从上任之初到离任以后,他对此事始终
保持着不减的热忱。尽管美军内部和其他国家军队的许多人,把“21世纪的陆军”等同
于“数字化部队”,可沙利文并不这样看。他认为,与其把“21世纪的陆军”看成是一
种“最终方案”,不如当做“一种心态和方向”,美国陆军应不断地进行“一体化”的
改革。“21世纪部队的一体化包括:作战理论、组织体制、训练、指挥官培养、物资装
备与士兵问题,以及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美国《军事评论》1995年5-6月号)根
据目前美国陆军的普遍看法,“21世纪部队是陆军现有部队进行信息时代的野战实验、
理论研究和装备采购计划,将使地面作战部队作好准备执行从现在到2010年的任务。”
(陆军训练与条令司令部参谋长助理罗伯特·基利布尔上校,《武装力量》杂志1996年
10月号)
沙利文的继任者赖默将军也深谙此道,他在前任勾画的蓝图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2
]。谁都知道,数字化部队的建立花费甚巨,而这正是沙利文和赖默的精明之处:多花钱
正是为了多要钱。从《21世纪陆军》到《2010年后陆军》,再到《后天的陆军》,两步
三个台阶,用颇为令人信服的发展目标做钓饵,把国会山的支持和更多的军费吸引到了
陆军的建设上来。至于那些对军事问题一窍不通的政客们,面对着将军们从一场胜仗中
得出的未必就能导致新的胜利的结论与做法,大都害怕出乖露丑,无人敢对极可能是披
着新装的皇帝说三道四。其实,不管对“数字化部队”的炒作如何沸沸扬扬,现在都还
远不到对这一设想的正确性给出定论的时候。别的不说,光是按美国陆军的标准做法,
一种新武器装备从军方提出要求、工业部门研制再到军方验收的采购周期长达十年,而
计算机自身发展的“18个月定律”和网络技术的“60天定理”这两种无法协调的节奏,
就让“数字化部队”很难在技术上定型和编制上成军,从而使它成为被不断变化的新技
术之鞭抽打的陀螺,在疲于应付的旋转中,既无所适从又无所作为[3]。仅此一点,把一
个军种的命运,系于某种技术的普及之上,这一颇具超前性的大胆设想,也就难以真正
成为指导未来陆军发展的唯一路标。何况,谁又敢现在就断言,在未来战争中,这不是
一条耗费靡巨却因其过于依赖单一技术反而变得脆弱异常的电子马其诺防线[4]?
--------
[2]丹尼斯“J.赖默上将说,“《2010年陆军构想》也是连接《21世纪部队》和《后
天的陆军》的理论的关键。《21世纪部队》是陆军正在实施的计划……《后天的陆军》
是陆军正在酝酿中的远景规划……三者相互配合,确定了一整套连续而有序的变革,以
确保陆军能沿着井然有序的方向发展。”(见《2010年陆军构想》报告,1997年)
[3]技术更新速度远远快于武器装备速度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更深的矛盾:“先行者
反而容易落后”(这一点从电讯业的发展和电脑的更叠中可以得到印证)。这也许是按
大工业模式建立起来的职业军队与信息技术间难以协调的矛盾之一。正因此,美国人才
对各种军事高新技术甚至是民用新技术的扩散有种病态的敏感。
[4]这一点在美军内部,也有不少人提出疑问。艾伦·坎彭上校认为,“仓促采用一
种人们不甚了解的、未经检验的新战法是有风险的”,“很可能会把一场有益的军事革
命变成对国家安全的赌博”。(美《信号》杂志1995年7月号)
对空军来说,决人快语的杜根将军被解职,以及在整个“沙漠风暴”行动中参战的
空军部队都被一位陆军上将所指挥,并没有妨碍它成为海湾战争的大赢家[5]。“全球到
达,全球力量”的建军方针首次经受了战争的考验,空军作为一支可以在任何战场单独
遂行战略和战役打击任务的力量,其地位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煊赫[6]。这使得踌躇满志
的麦克皮克将军和他的后任下决心走得更远一些。他们以为一次胜利就足以让自己在今
后的三军排位中扮演主角,50年前从陆军身上抽出一根肋骨捏成的空军,此时已非吴下
阿蒙,因为他们在海湾摸到了大象身上赫然长出的翅膀。即使空军参谋长弗格尔曼和陆
军参谋长赖默一致认为,通过海湾战争,“两个军种对21世纪的军事作战行动都有了深
入的了解”,但“当双方试图将从海湾战争中获得的教训具体化并加以利用时,陆军和
空军的关系就变得紧张了”[7]。原因很简单,翅膀越长越硬的空军和老子天下第一的陆
军,谁也不愿把作战指挥控制权拱手相让于对方。这种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貌似有理而超
越其上便会发现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军种之争,使得每次研究联合作战行动的军种领导人
会议,都变成了不解决问题的例行公事,也使得从海湾战争中获得的鲜活经验,无法在
军兵种间得到充分有效的共享。这一点,只须看看战争结束后空军和陆军陆续颁布的作
战纲要和条令,便会一日了然。
--------
[5]查尔斯·霍纳空军上将指挥的联合部队空中部队司令部,尽管也要听命于施瓦茨
科普夫,但毕竟在海湾战争中出尽风头。
[6]“全球到达,全球力量”作为冷战后美国空军战略构想,在1990年6月以白皮书
的形式发表。半年后,海湾战争验证了这一构想的基本原则。
[7]见美《陆军》杂志1996年12月号,《陆空联合作战》一文。
需要指出的是,空军在战后所做的当然不止是与其它军种争权夺利。作为对“沙漠
风暴”的主体——空中打击战役的成功经验的回应,他们把所有的作战飞行联队,都按
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模式改编成了混合联队;接下来又用减七加四的办法彻底改组了整
个空军的指挥机构;眼下他们正在试行组建能够在48小时内到达全球任何战区、并在危
机和冲突的全过程都能保持作战能力的空军远征部队。一向都对电子战乃至信息战表现
出极大热忱的空军,还在沙利文建立数字化部队之前,已率先建立了空军信息战中心。
这些举措的出台显然与海湾战争的收获直接相关。可惜的是如此有益的尝试并没能超逸
出军种的边界,结果鸹噪已久的“军种间联合作战行动”,到头来依旧还是一句口号。
只是这一切并不妨碍美国空军的将军们仿效他们的陆军同僚,把军种内积极变革与军种
外积极争夺,当成推进本军种利益的两只轮子。一支死气沉沉没有任何新鲜打算的军种
,是不可能从掌管军费拨款的议员们口袋里掏出一个美分的。这方面,空军自有它的小
九九[8]。在军兵种间愈演愈烈的预算争夺战中,航天武器系统就是空军手中的一张有力
的王牌。尽管里根总统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一开始就带有虚张声势的味道,并且直
到把总统权杖往下交了两任之后也没能真正形成作战能力,但美国人对于建立太空打击
力量的热情却始终不曾冷却[9]。凭借这股热情,数任空军参谋长都为自己的军种争到了
尽可能多的军费。至于美国的航天力量是否如航天司令部司令埃斯蒂斯将军所说,“航
天部队在海湾战争中的表现,证明其具备了独立使用的潜力”,恐怕只有天知道。
--------
[8]1997年美国空军又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全球参与——21世纪美国空军构想》。
“我们的战略构想可概括为一句话:‘美国空军将建设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航空与航天
力量……它将是一支全球力量,并将使美国的身影无处不在。’”(见《全球参与——
21世纪美国空军构想》)
[9]尽管克林顿总统宣布取消“星球大战”计划,但实际上美国军方一直未放缓太空
军事化的步伐。《全球参与——21世纪美国空军构想》特别指出,“这场革命性变革的
第一步是将美国空军变成一支航空与航天力量,进而将其改造成为一支航天与航空力量
。”其间顺序的变化,显然体现了重心的调整。至于航天司令部则更是强调航天部队的
作用(具体见(美军航天部队与联合航天理论》)。1998年4月,美国航天司令部发市长
远规划《2020年设想》,提出军事航天的4种作战概念,即控制空间、全球交战、全面力
量集成、全球合作。到2020年控制空间要达到下列5个目标:确保进入空间;监视空间;
保护美国及其盟国航天系统;防止敌方使用美国及盟国航天系统;阻止敌方使用航天系
统。(见《现代军事》1998年10期,P10-11)
如果真的把海湾战争看成一头大象的话,可以说美国海军的前鳍几乎没擦着这头大
象的皮毛,摸象之说也就无从谈起。也许恰恰是由于这一点,从“沙漠风暴”的冷板凳
上滑下来的心高气傲的水兵们,还在返航的途中,就开始了美国海军史上最痛苦的战略
思想转变。这痛苦整整把那些长着鳃的军人们折磨了一年半时间。然后,一份由几个中
校和上校提出的名为《由海向陆》的白皮书,摆在了海军部长的案头。该文明显背离了
美国海军精神教父马汉的教义,一改旧章,不再把洋上决战夺取制海权当做海军永远不
变的神圣使命,头一回将支援近岸和陆上作战列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这不啻于让游弋在
深海的长尾鲨变成在泥沼里打滚的短吻鳄。更令人惊讶的是,如此离经叛道的异端邪说
,居然得到了海军部长、海军作战部长和陆战队司令的联合签署,成了自马汉的《海权
对历史的影响》之后最重要的海军文献。大胆的战略突变,给了这支在世界格局大变动
的背景下寻找再生之路的军队一次重要的转机。虽然看上去海军给自己设定的目标不如
陆军的更激进,也不及空军更有抱负,但它的转变显然更具根本性,且更带整体性。在
拨动军种的算盘珠子时丝毫不比陆、空军逊色的海军,当然也希望在变革自身和争取军
费两方面一箭双雕。但对于一个没能在一场大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军种,要想在战后新
一轮利益的切割中保住既定的份额并且还野心勃勃地企图获得更大的一块蛋糕,就必须
拿出最漂亮的方案,进行最彻底的改革。于是,在提出《由海向陆》两年之后,海军又
发表了新的白皮书《前沿……由海向陆》[10],把更为积极的“前沿存在”、“前沿部
署”、“前沿作战”等新的激素注入了海军战略;又过了两年,海军作战部长布达尔上
将提出了《2020年海军构想》;在他为挽回被自己败坏了的军人荣誉而自杀后,接任的
约翰逊上将萧规曹随,继续推动由历届前任开始的改革。他把“和平时期参与、威慑和
防止冲突、作战并赢得胜利”列为美国海军在21世纪的三大任务。万变不离其宗的是,
他也和他的每位前任一样,但凡提出任何一项方案,无不是以海军为轴心。这一回他的
理由是,在美军所担负的频繁的海外作战任务中,陆军需要借助多方运力展开部署,空
军则过分依赖别国基地,唯有海军具备在任何海域自由巡弋、以多种手段投入作战的能
力,结论当然是,海军应该成为联合作战部队的核心。这位海军上将的心里非常清楚,
只要他的这一论点得到三军统帅和国防部的认同,接下来顺理成章的就该是,为他的军
种拿到顶算拨款的优先权。据美国1998财年国防预算透露,近十年来,在一直呈削减趋
势的美军经费坐标图上,海军和海军陆战队是诸军兵种中军费削减最少的两家。海军上
将们总算如愿以偿[11]。
--------
[10]“1992年颁布的海军与海军陆战队白皮书(由海向陆》,标志着战略中心与重
点的转变……强调海军部队进行前沿部署,这正是《前沿……由海向陆》较之《由海向
陆》所体现出的最本质的不同。”(J·M·博达海军上将,《海军陆战队杂志》1995年
3月号)这位海军上将也直截了当地要求海军“在预算方面的优先权”。
[11]见美国国防部1998财年《国防报告》。
以上分析勾勒的,是海湾战争后美国三军的大体走向和军兵种间裂隙犹在的现状。
你或许会被美国军人为总结这场战争所做的种种努力而打动,你可能会被美国军人为捍
卫军兵种利益而采取的每样做法所感染,但与此同时,你也会有深深的惋惜,这么多出
众的军人和出色的头脑,竟然被阻隔在军种的藩篱之内,彼此牵制,彼此抵消,以致使
每个看上去都十分强大的军种,最终组成的仍然是一支被几把音调不定的号角吹乱了整
体步伐的美军。
奢华症与零伤亡
大量使用昂贵武器,为实现目标和减小伤亡而不计花费,这种只有富翁才打得起的
战争,是美军的拿手好戏。“沙漠风暴”再一次显露出美国人在作战中的奢华无度,已
经到了成瘾成癖的地步。出动平均2500万美元一架的飞机在42天时间里进行11万架次的
狂轰滥炸,用每一枚单价130万美元的战斧导弹去摧毁复兴社会党总部,拿价值几万美元
的精确制导炸弹去瞄准散兵坑……即使美国的将军们一开始就知道,这顿开销610亿美元
的战争豪宴,无需由自己来“买单”,如此阔绰的“金弹子打鸟”式的阵仗,仍未免让
他们感到过分的奢侈。一架美制轰炸机就像一座会飞的金山,比许多被它攻击的目标都
要昂贵,把成吨的美元砸在一个很可能微不足道的目标上,这么做是否值得的确教人生
疑。此外,在长达161天的时间里,昼夜不停地把多达52万的人员,重达800余万吨的物
资,从美国本土和欧洲各地运到前线,其中包括不知在何处压了几十年仓底早已报废的
数千顶太阳帽和成集装箱的烂在利雅德码头上的美国水果。负责后勤支援的指挥官帕戈
尼斯少将,把如此大规模的混乱加奢侈的保障行动,称作“或许是有史以来闻所未闻的
”海空运输。而按美国国防部的形象说法,这相当于把密西西比州首府杰斐逊市的全部
生活设施搬到了沙特阿拉伯。全世界的军人中,恐怕只有美国人才会认为这是为赢得一
场战争所必要的奢华[12]。
--------
[12]见《海湾战争——美国国防部致国会的最后报告》及《附录6》。
让人奇怪的正是这一点。被麦克纳马拉用商业精神彻底改造过的五角大楼,却一向
只会打不计成本的豪华式战争[13]。连众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这个经常为钱与四星上将
们打嘴仗的机构,也对这场战争的骇人花费不置一词。在他们分别做出的关于海湾战争
的调查报告中,几乎如出一辙地对高技术武器的关键性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国防部
长切尼说“我们在武器技术方面领先整整一代”,议员阿斯平则回应“高技术武器表现
之好超过了我们最乐观的估计”。如果你听不出这些自我称许的弦外之音,仅仅以为他
们是得意于美军在高技术武器帮助下,圆满实现了打败伊拉克的战争目标,那么你会以
为这不过是两个典型的技术致胜论者的口吐狂言,也就还没有悟透美国式战争的全部含
义。要知道,这是一个从来不肯不惜一切生命代价,却永远不惜一切物质成本去争取胜
利的民族。高技术武器的出现正好可以满足美国人的这一奢望。海湾战争中,美方50万
大军仅148人阵亡,458人负伤,几乎实现了他们长期以来一直梦寐以求的目标:“零伤
亡”。自越战后,不论是军方还是美国社会,都对军事行动中的人员伤亡敏感到了近乎
病态的程度。减少伤亡与实现作战目标成了美国军方天平上并重的两只砝码。本该作为
战士走上战场的美国大兵,现在成了战争中最昂贵的抵押品,珍贵得如同怕人打碎的瓷
瓶。所有与美军交过锋的对手大概都已掌握了一个诀窍:如果你无法打败这支军队。那
么你就去杀死它的士兵[14]。这一点,从美国国会强调“减少伤亡是制定计划的最高目
标”的报告中,可以得到明白无误的印证。“追求零伤亡”这一充满悲悯色彩的朴素口
号,竟变成了造就美国式奢华战争的主要动因。如是,无节制地使用隐形飞机、精确弹
药、新型坦克和直升机,再加上超视距攻击和地毯式轰炸,所有这一切,武器也好,手
段也罢,便无不同时担负起近乎悖论的双重目标:要胜利,但不要伤亡。
--------
[13]从福特汽车公司总裁改任国防部长的麦克纳马拉,把私营公司的核算制和“费
效比”概念引入美国军队。使军队学会了如何少花钱去采购武器,但在如何打仗上他们
有另外的标准。“国防部所需实现的目标:以最小的风险,最小的支出,并且,在一旦
卷入战争的情况下,以最小的人员伤亡,来换取我们的祖国的安全”。(麦克纳马拉《
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P27-29)
[14]小查尔斯·邓拉普上校指出,“伤亡是消弱美国实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
,敌人可能会奋不顾身的损失或能取得战术胜利而一味地造成我们的伤亡。”(“站在
敌人的立场上分析《2010年联合构想》”,《联合部队季刊》1997-1998秋/冬季号)
被这样的前提框定的战争只能是杀鸡用牛刀,其高技术、高投入、高消耗、高回报
的特征,使它对军事谋略和作战艺术的要求远不如对武器技术性能的要求为高。以至在
这场规模形同一场战役的成功战争中,竟无一个出色的战斗可圈可点。与其所拥有的先
进技术相比,美军在战术上明显滞后,并且也不擅长捕捉新技术为新战术提供的机遇。
除了对先进技术兵器的有效使用,我们看不出美国人在这场战争中展示的军事思想与其
它国家有多大差距,起码不会比他们之间在武器装备上的差距更大。也许正因为如此,
这场战争才没能成为军事艺术的杰作,倒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武
器的豪华博览会,并由此开始了在世界范围内传布美国式的战争奢华症。大把大把的美
元在砸垮伊拉克的同时,也一度砸懵了全世界的军人。作为世界头号军火商的美国人对
此自然乐不可支。面对这场典型的技术先进、战法单调、花费巨大的战争,一如面对情
节简单、特技复杂、模式雷同的好莱坞大片,人们在战后很长时间理不清头绪,以为现
代战争就是这么一种打法,并为自己打不起如此昂贵的战争而自惭形秽。这就是为什么
海湾战争之后,世界各国的军事论坛上,充斥着一派对高技术武器的向往和呼吁打高技
术战争的原因。
诗人杰佛斯在谈到产生过天才爱迪生的美利坚民族时,这样写道:“我们……精于
机械,且迷恋奢侈品。”美国人天生对这两者存有浓烈的偏好,并有一种在技术上追求
极致和完美,甚至把机械包括武器也变成奢侈品的倾向。喜欢佩带象牙柄手枪的巴顿将
军就是一个典型。这种倾向使他们执著地迷恋进而迷信技术、迷信武器,总是想在技术
和武器的层面上寻找战争的制胜之道;这种倾向还使他们随时担心自己在武器领域的领
先地位被动摇,便不断地以制造更多更新更复杂的武器去消弥这种担心。在这种心态的
导引下,当日趋繁复的武器系统与实战所要求的简洁原则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站在武
器一边。他们宁可把战争当成与对手在军事技术上的马拉松赛跑,而不愿更多地把它看
做是士气和勇敢、智慧和谋略的较量。他们相信只要当代爱迪生们没有沉睡,胜利的大
门就会一直向美国人敞开。如此自信使他们忘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与其说战争是沿着
技术和武器这一固定赛道上的角逐,不如说它是一场不断改变方向、具有多重不确定因
素的球赛。穿上阿迪达斯的队服和耐克鞋,并不能保证你总是成为赢家。
但美国人似乎并不打算理会这一点,在海湾战争中尝到了高技术致胜甜头的老山姆
,显然已决心不惜重金也要保持住高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经费方面的捉襟见肘,虽说
使他们面临难以为继的困窘,却并未能改变其对新技术和新武器近乎偏执的热衷。看来
,被美国军方不断开列出来并被美国国会不断认可的奢侈的武器清单,肯定还会越拉越
长[15],而美军士兵在未来战争中的伤亡名单,则未必会一厢情愿地定格在“零”位。
--------
[15]据美1997财年《国防报告》,获得国会同意的先进概念技术项目有20种,“1、
快速力量投送系统;2、精确打击多管火箭的发射系统;3、高空远航无人驾驶飞行器;
4、中空远航无人驾驶飞行器;5、精确信号目标捕捉系统;6、巡航导弹防御;7、模拟
战场;8、联合反地(水)雷;9、用动能武器拦截弹道导弹;10、制定高级联合计划使
用的先进技术;11、战场了解和数据传输;12、反大规模毁伤武器扩散;13、航空基地
(港口)对生物武器防御;14、先进导航系统;15、战斗识别;16、联合后勤;17、战
斗车辆生存能力;18、寿命周期费用低的中型运输直升机;19、半自动图象处理;20、
小型空射假目标。”
群远征军 一体化部队
“21世纪美国陆军需要何种师?”这是—个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里使美国陆军备感
困惑的问题[16]。海湾战争中,陆军差强人意的表现和高技术兵器对作战节奏的影响形
成了鲜明对比。一向都比海空军更保守的美国陆军,终于意识到了对编制体制进行改革
的必要。有趣的是,这一回扮演阻力角色的不是陆军的上层,倒是那些刚刚从师级指挥
官爬上更高位置和接替他们的新任师长们。向他们开火的,则是受到陆军参谋长嘉许的
一群上校和中校。由来已久的“师派”和“旅派”之争战端重开,双方各执一词,相持
不下。肩上大多扛着两颗或者三颗将星的“师派”认为,现行师的编制刚经过战火考验
,可以小改但无须大动。而佩戴鹰徽和槭叶标志的“旅派”们看法截然相反。认为正是
陆军师未能通过战争考试,才必须要动大手术。于是,“精锐师”、“模块师”、“旅
基师”三种方案同时交到了沙利文将军的手上。这位陆军参谋长尽管倾心于体现了“未
来作战新思维”的第二方案,却未能说服大多数将军们接受它。结果是在他卸任后,作
为介乎于保守和改革之间的一种折衷,美陆军于1996年1月以第四机械化步兵师为基础,
组建了有1.58万人的新实验师[17]。“师派”的主张明显占了上风。“旅派”们却不肯
就此罢休,他们坚持认为“师的编制过于庞大和笨重,难以适应21世纪的战场需求”,
从短射程来复枪时期就开始实行的师编制必须全部撤销,应代之以5-6千人的新型作战
旅为基本作战编成的新型陆军。为了缓解将军们的反感情绪,他们表现出人情练达的一
面,在新方案中保留了与老式陆军同样多的将官职位[18]。正值“师”、“旅”两派争
论不已的当口,美国陆军战斗指挥实验室主任、陆军中校麦格雷戈另发新声,他在所著
《打破方阵》一书中,主张同时废弃师、旅体制,代之以5000人左右的12种战斗群。它
的新鲜之处在于跳出了编制大与小、人数多与少的窠臼,可根据战时需要,采取搭积木
的办法,实行任务式编组。他的看法在陆军中引起的震动有些出人意料,以至赖默上将
要求所有陆军将官都必须读读这本书[19]。也许这位现任陆军参谋长独具只眼,认定中
校的点子虽未必是解决难题的灵丹,却不失为蜕去那些裹在将军服里的老兵们思维茧壳
的妙药。
--------
[16]“21世纪美国陆军需要何种师?”肖恩·内勒在1995年10月16日《陆军时报》
撰文,详细评说此事。
[17]据美国《陆军时报》披露,“经过5年的分析、研究和军内讨论,陆军当局最后
终于为装甲师和机步师制定出了新编制。新的重型师编制定名为‘21世纪师编制’。…
…由师直分队、1个装甲旅、2个机步旅、师炮兵部队(旅级)、1个航空旅和1个管后勤
的支援司令部编成。全师15719人(含预备役人员417人)。”编制制定人员解释说,“
这次制定的新编制算不上是什么革命性的编制……实际上,它只能被看成是一种比较保
守的编制”。(见1998年6月22日《陆军时报》吉姆·泰斯文)
[18]见约翰·R·布林克霍夫“旅基新型陆军”一文,《参数》杂志1997年冬季号。
[19]《打破方阵》一书的详细观点,可见1997年6月9日美国《陆军时报》肖恩·D·
内勒的文章。
本来,“群”的概念对美国陆军并不新鲜,50-60年代的“五群制原子师”[20]的
改革,被普遍认为是一次不成功的尝试,甚至被指责为导致美军在越战中表现不佳的间
接原因。而在麦格雷戈看来,一个早产儿未必就不能长大成人。如果说“群”诞生在三
十年前是生不逢时,那么今天对它来说则可谓恭逢其盛。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已足以使任
何一支较小规模的部队,在火力、机动力方面部不逊于以往规模比之大得多的军队,特
别是C4I的出现,使优势互补的军兵种联合作战成了新的战斗力生长点,如果这种时候还
抱着十八般武器齐备的师体制或旅体制不放,那才真叫不合时宜。但军事技术的发展即
或是高新技术的出现,也只是一种契机,并不会自动带来先进的军事思想和体制编制。
一俊遮百丑,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方面的领先地位,遮蔽了这样一个事实:美军在编制
体制上如同在军事思想上一样,明显比其所拥有的先进军事技术要滞后。从这个意义上
看,用“群”打破由师、旅构成的方阵,这是海湾战后美陆军在体制编制上最有创意的
构想,代表了美军体制编制改革的新思潮。与陆军不同,空军和海军没有根深蒂固的“
方阵”传统,他们的调整步伐相对要显得轻灵些。特别是空军,它巧借沙漠风暴的势头
,把师级编制一风吹,全部取消;顺势又将所有的作战飞行联队改为合成联队,率先完
成了第一轮体制编制的改革。在把“全球到达,全球力量”确定为新的空军战略目标后
,它又继续煽动改革的翅膀,开始试验由约翰·江珀空军中将提出的建立“空军远征部
队”的方案。根据这位将军的设想,所谓空军远征部队,是由一支1175人和34架旨在夺
取空中优势、实施空中打击、压制敌空防力量及空中加油等飞机组成的、能在命令下达
后48小时内到达战区、并在冲突全过程保持空中作战能力的精悍部队。在这方面,美空
军的行动可谓是超音速,目前已组建了三支“空军远征部队”并完成了实兵部署。当第
四、第五支这样的部队开始组建时,它的前三支“空军远征部队”已经在“南方瞭望”
、“沙漠惊雷”等军事行动中崭露峥嵘[21]。
--------
[20]为适应核战争的需要,设法使部队在核战场上既能进行战斗,又能得以生存,
1957年美国陆军进行原子师或五群制师改编。全师11000-14600人,分为机动性较强的
5个战斗群,并都配有战术核武器,但该种师在非核战场上攻击能力就相对比较低。
[21]美国空军远征部队构想,详见威廉·卢尼空军准将在《空中力量》杂志1996年
冬季号上的文章。
对海军而言,既然已经有了《前沿……由海向陆》的新战略,组建由海军舰队和陆
战队混编的远征部队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与举步维艰的陆军、狂飘突进的空军不同,海
军更乐意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演习和实战来打磨“海军远征部队”的构想。从1992年5月大
西洋总部的“海洋冒险”、欧洲总部的“双重突击”、太平洋总部的“无声杀手”、陆
战队的“海龙”演习,到建立伊拉克南部禁飞区的“警惕南方”、威慑伊拉克的“警惕
勇士”,以及在索马里的“恢复希望”、波黑的“精干卫兵”、海地的“维持民主”,
每一次行动,海军都在孜孜以求地试验着自己的新编组[22]。他们给这支出一个航母战
斗群、一个两栖戒备大队和海军陆战特设部队组成的“海军远征军”规定的任务是,迅
速控制海洋并在沿海地区作战。最令海军感到意外和惊喜的是,这支远征部队所需的两
栖登陆装备,竟然出乎意料地获得了国会批准的预算资金[23]。美国政治家们对海军近
乎某种情结式的偏爱,使海军特别是海军陆战队走出了海湾战争时遭受冷遇的阴影,并
在建立新的海军体制编制后,对占据美军中第一军种的地位充满自信。
--------
[22]正像海军作战部长凯尔索和陆战队司令芒迪所说的,在军费不断削减,海外基
地越来越少的情况下,“美国需要一支规模较小,但能快速部署,易于合理编配和训练
有素的联合作战部队”(1993年5月,《海军学会会刊》)。关于“海军远征部队”见《
海军陆战队》杂志,1995年3月号。
[23]见1995年11月号《海上力量》,L·埃德加·普赖纳《从超越地平线到超越滩头
》:“出乎预料的预算资金——美国国会最近同意在1996财年拨款建造第7艘多用途两栖
攻击舰,此事令海军不胜惊喜。由于预算限制,美海军本打算到2001年才为该舰提出拨
款申请……海军原决定把建造第一艘LPD-17两栖船坞运输舰的拨款请求推迟至1998财年
,而不是1996年。但出乎预料的是,国会投票同意今年为该舰拨款9.74亿美元。”
海湾战后开始的体制编制改革,不仅调整了美军内部结构,而且也推进了武器的研
制和战法的变化,甚至对美国国家战略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小型、灵活、迅捷,既可
用于军事打击,又能执行非战争军事任务的“远征军”,成了各军兵种竞相采用的新编
制模式,也成了美国政府手中方便又有效的工具。我们发现,由于有了这几支得心应手
的“杀手锏”,甚至促成了一种令人担忧的危险倾向:美国政府在处理国际事物时,已
经变得越来越喜欢动武,出手也越来越快,并且是睚眦必报。这种军队与政府、军事与
政治的互动,正在使美军从体制编制进而到战略思想都开始经历一次深刻的但也很难说
不是灾难性的变化。目前,美国国防部试图着手把地面、空中和海上的远征军组成一体
化的“联合特遣部队”,就是这一变化的最新步骤[24]。只是这种充分一体化后的部队
,在灵便迅捷地完成美国政府赋予的全球使命时,是否会以同样的特点把美军乃至美国
拖进某个令其伤透脑筋的泥沼,现在还难以逆料。
--------
[24]1993年美国《防务全面审查报告》提出,“下列部队‘组件’足以应付一场大
规模地区冲突:4-5个陆军师;4-5个陆战队远征旅;10个空军战斗机联队;100架空军
重型轰炸机;4-5个海军航母作战大队;特种作战部队……此外,我们还提出了一个海
外存在部队的新概念,即‘自适应特编联合部队’。它根据战区司令的要求,由特定的
空军部队、地面部队、特种作战部队和海军部队编成。”
从联合战役到全维作战——距彻悟一步之遥
我们说美国军事理论滞后,仅仅是相对其先进的军事技术而言。比之其它国家的军
人,美国人充满技术色彩的军事思想,在假定未来战争就是高技术战争这一尺度下,当
然处于无人可及的领先地位。也许率先提出“新军事革命”的苏联奥尔加科夫学派,是
唯一出现过的一次例外。
经过海湾战争的铁砧锻打,“军事革命”呼之欲出。不独在美军,甚至在全世界的
军人那里,这四个字都成了东施效颦的时髦口号。因为对他人技术的向往和对某种口号
的追随,并不是什么费力的事情。费力的只有美国人。要想在一场业已开始并将马上全
面到来的军事革命中,确保自己的领先地位,首先要解决的,是消除美军在军事思想与
军事技术之间存在的落差。其实,战尘甫定,美军还没有完成从波斯湾的撤军,就已经
开始了自上而下的“思想换血”,意在对军事技术革命启动后未能同步跟进的军事思想
革命进行补课。尽管归根结蒂也未能完全摆脱对技术的口味式偏好,美国人还是在此番
非同寻常的“突围”中,获得了某些不光是对美军,亦对全世界的军人同样有益的成果
:先是“联合战役”概念的成型,然后是“全维作战”思想的出炉。
“联合战役”的提法,最早出自1991年11月美军参联会颁布的第1号联合出版物《美
国武装力量的联合作战》条令。这一明显洋溢着海湾战争气息的新鲜概念,大大突破了
流行已久的“协同作战”、“合同作战”的局限,甚至也超越了一度被美国人视为法宝
的“空地一体战”理论,该条令把“联合战役”的四要素——统一指挥、军种平等、全
面联合与全纵深同时作战凸显出来,首次明确了战区联合司令部司令的指挥控制权;规
定任一军种都可能根据不同情况担任作战主角;把“空地一体战”扩展为陆、海、空、
天一体战;强调在整个作战空间里进行全纵深同时攻击作战。在美军参联会的强力推进
下,各军种相继着手制定与联合条令相匹配的军种条令,以示公开对这一代表未来战争
走向的新战法的认同。尽管私下里他们仍念念不忘突出本军种的核心作用,尤其希望实
行一种界限清晰的联合——即明确各自领域和权利,由条令、法律和军种荣誉感区分彼
此的联合。参联会主席沙利卡什维利看来这一次不打算对各军种参谋长表示妥协,他通
过颁布被称为“引导美军共同行动的‘样板’”的《2010年联合部队构想》[25],决心
扮演它一回现代摩西,在满天令人狐疑的暮色中,带领美军拆除军种间藩篱。迈上为真
正实现一体化联合作战艰辛跋涉的旅途。
--------
[25]1996年美军参联会推出《2010年联合部队构想》,作为美军未来作战理论,详
见《联合部队季刊》1996年夏季号。在《联合部队季刊》1996年冬季号上,海军作战部
长约翰逊和空军参谋长福格尔曼均表示支持《2010年联合部队构想》。陆军参谋长赖默
也随即推出了《2010年陆军构想》,以响应《2010年联合部队构想》。
即使是在美国这样一个很容易传播相接受新鲜事物的国家,事情也远不像沙利卡什
维利以为得那么简单,随着他的退役,美军中对“联合构想”的批评渐渐多了起来,怀
疑论重新抬头。海军陆战队认为,“不要将‘联合’奉若神明,而去压制有关未来军队
编成的讨论”,“联合的一致性将导致军种独特性的丧失”,而这是与“强调竞争、多
元化”的美国精神相违背的。空军则委婉地表达了“2010年联合构想必须在实践中发展
,并鼓励军种间相互学习”、“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实验的时代,我们的思想要灵活,
不能僵化”的意见[26],海军、陆军在这方面的看法也相去不远,大有将沙利卡什维利
的心血毁于一旦之势。可见,并不是只有发生在东方的改革才会出现人存政举、人亡政
息的境况。我们作为旁观者,当然会对为了狭隘的集团利益牺牲一种可贵的思想扼腕而
叹。因为“联合战役”、“联合构想”的实质根本就不在于对军种利益的肯定或剥夺,
而是意图使各军种能在统一的战场空间内实现联合作战,最大限度地降低各军种自行其
是的负面效应。显然这是在尚未找到真正一体化军队的办法之前,人们能够想出的上乘
战法。只是这一可贵思想的局限性在于:它的起点和终点都落在了武力战的层面,而没
能将“联合”的视野,扩及到人类可能产生对抗行为的所有领域。这种思想上的缺陷在
二十世纪行将结束、广义战争的端倪已然露头的时刻,显得如此醒目,以至于如果没有
美国陆军在1993年版《作战纲要》中提出“全维作战”的概念,我们简直就会对美国军
事思想界的“贫血”感到惊讶。
--------
[26]详见美《海军学会会刊》,1998年1月号,霍夫曼中校题为《改革不会一帆风顺
》的文章。
这份被第13次修改后的纲领性文件,极富远见地洞察到了美军在今后若干年间可能
面临的种种挑战,首次提出了“非战争军事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ftcl.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8.65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