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_Soi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angwen (松山孤竹), 信区: HITComment
标  题: 中国现代化的陷阱----何清涟(4)补遗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Oct 26 21:18:46 2001) , 转信



-----大多数股份制企业只是“翻牌公司”,并未从低效运转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据有关部
门披露,在“股份制改造”高潮时期,中国的国有企业总的状况是“三分天下”:三分之
一明亏,三分之一暗亏,三分之一盈利。这些国营企业搞所谓 “股份制改造”,其真正目
的并非是为了“重塑企业机制”,而在于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解决困难或藉此捞一把。
不少企业在清产核资时串通会计师事务所,在资产总额、资本利润率、资金利润率、经营
业绩等项目上弄虚作假。(6)据一份材料说,由于政府领导的出面干预,广东一些股份制
企业资产评估严重失真,佛山市就有一家企业评估资产总值超出实际所有的4倍多。(7)
这类企业在“改造”后往往就是换一块牌子,人马依旧,机制未变,唯一使人感到“耳目
一新”的是在公司简介中有了一张模仿国外现代股份制企业的组织结构图。这些企业用国
家的资金经营多年,其投资效益如此之差,又怎能保证它们在“股份制改造”之后,用股
民的钱就能创造高效益?从近几年的实践看,不少企业经过“股份制改造”之后,经营状
况并未好转,效益也没有提高,但是为了强化对股东的吸引力,不惜血本“保息分红”,
每年倒贴14%-16%的股息给个人股东和法人股,(8)某某市首家不上市股票“华东”股
即明显的例子。 几年前华东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用“保息分红”的办法发行股票,因经营管
理不善,到1991年称“按国际惯例办”,不再“保息分红”,股民分红仅为6.62%,低于
银行存款利息。某市一家股份制企业经营亏损,根本就没有钱分红,该市的政府领导竟帮
着企业去借钱来分红。(9 )据作者调查,某一家在市场上颇有名望的股份制公司,其公
司连年亏损。当总公司领导班子作出决定,规定凡连续亏损三年以上的公司经理在审计工
作结束后就地免职,其属下的二级公司除两家和别人合营的公司之外,全资子公司的经理
全部提出辞职。私下里有经理对其好友说:留下来也没有太大的油水,自己已有实力去干
,没必要受免职之辱。有一些公司在“改造”成“内部股份公司”几年以后,因公司经营
管理不善,股票迟迟不能上市,股东啧有烦言。公司因股票购买者多是得罪不起的“关系
户”和本公司员工,便又将股票款悉数退回给股东。(10)珠海市当年狂炒“内部股”,
不少人被套牢,且多年得不到任何分红,股民们多方上告,珠海市不得不在1995年12月发
出通知,对发行内部股票和集资券的公司进行清理。(11)象这类低效益企业在“内部股
份制”公司里绝非少数,凡有这类“内部股份公司”的地方,当地政府都要花费气力解决
其遗留问题。
     ----- “企业的主人”即股东们既未成为企业真正意义上的 “主人”,关心的也不
是企业的效益,而是股票在市场上转手之后可获得的差价。“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
大会除了在制定分红方案时起点有限的作用之外,在选举企业董事会成员方面,事实上并
未享有应有的权力。不少公司的股东大会还未召开,董事会已宣告成立。而且董事会成员
往往由公司原经营班子和几个有关政府部门官员组成, 董事长、总经理也由政府委派任命
。不少地方的政府主管部门还沿袭以往对原来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对股份制公司选举的
董事、董事长随意指派、调离。(12)这就造成了董事会和经营班子合二而一、经营者就
是监督者的格局,所谓“监督作用”纯属子虚乌有。在“股份制改造”的发源地广东省,
不少企业反映,由于董事长和总经理常由一人兼任,更兼监事会成员基本上都是本企业的
职工,根本管不了也管不到自己的顶头上司,实际上并不能参与、了解决策过程,形同虚
设。在许多股份制企业中,企业制度并没有什么创新。除了上市公司有一份说明公司资产
状况的“招股说明书”和一年一度的“财务报告”之类的材料之外,绝大多数“内部股份
制”公司都没有“资产负债表”和“财务报告”之类的东西提供给股东。这种情况在内地
尤其突出。不少股东其实既不了解公司过去数年的经营业绩,又不了解公司事实上的主营
收入。“企业效益”最多成为股东们在股市上的“炒做题材”,因为没有几个股东(包括
兼具股东和职工双重身份的人)想长期持有股票,成为“主人”。(13)
   “股份制改造”的期望值和实践后果相差如此之大,中国的改革史上于是又多了一笔淮
桔成枳的记载。就连一向主张通过股份制来改变企业经营机制、并享有“厉股份”之称的
经济学家厉以宁,也对这种变相“改革”深表忧虑。一些长期从事实际工作的政府高官,
也认为这种大规模的、“不规范的”股份制改造,不仅会使中国的企业改革失去转换经营
机制的“最后一张王牌”,(14)而且还“潜藏着巨大的危险”,最终会导致整个股份制
改革、证券市场乃至市场经济的发展走一段很大的弯路。(15)
社会主义的免费午餐──股份制改造
为什么“股份制改造”的期望值与实践后果相差如此之大,还会有如此之多的地方政府和
企业热衷于这种“改革”呢?说穿了其实很简单,因为各地政府和企业的掌权者把“股份
制改造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18.2.150.3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8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