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_Soi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wolf (FOX), 信区: HITNews
标  题: 北大改革————中国大学改革的通病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Jun 30 06:34:21 2003)

北大改革————中国大学改革的通病,也就是大学人事制度改革失败的原因,从下面的
文章可以略知一二,可以理解中国大学为何学术水平低。
可悲,可以找出原因,却不对症下药
可怜,干活的老百姓又是改革的牺牲品
  
北大改革,舍本逐末,伤筋动骨,质疑张维迎——不得不说的话 

  作者:猫一鸣 

  北大教师人事改革第一稿出台的时候,我本来没有打算说什么,我以为这么
荒唐的东西,怎么可能上得了北大的台面呢?现在又出了第二稿了,看来张维迎
教授们是铁了心了。而且据说还很受一群热血澎湃的本科生的拥护。我感到不解,
也有点愤怒。我觉得不能再沉默下去,我得说几句。 

  我之所以要说几句,是因为我觉得自己还有点资格。张教授说“英雄不问来
路”,我不是英雄,所以还得通报一声来路,免得引起误会,以为我是不相干的
人来捣乱。但是,我也留了一手,隐藏了身份,免得被人算计。 

  我好歹算个老北大,在北大上学,后来又在北大工作,前后加起来也有十六
七年。这不,前两年刚混上(面对张维迎教授,我不敢肯定怎么上的)副教授。
我爱我学习生活多年的北大,我对北大是有感情的,我觉得我有资格说话,为了
北大,也不得不说。如果你以为我是因为自己要在一夜之间变成临时工而愤怒,
那就错了,下面的话也无需再看。我反对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吗?不,恰恰相反,
我非常赞同改革,张维迎教授承认了一个事实,现在的很多副教授比教授的水平
高,这很好。我就是这样以为的,我就觉得我比很多教授水平高。我就觉得北大
的教师人事制度需要改,要竞争,要淘汰。 那我还愤怒什么呢?我不是为自己
愤怒,我在为北大愤怒。我主张改革,北大也需要改革。但北大究竟需要什么样
的改革?我以为决不是张维迎式的改革,决不是借改革的堂皇混淆视听,干着败
家的勾当。 

  改革,改革,多动听的名词,多时髦啊,你可知道有多少人打着你的旗号升
官发财啊,又有多少名堂假汝之手以行。 北大需要改革,首要问题是要搞清楚
北大出了什么问题,问题的根源是什么,然后才是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那么
北大究竟有什么问题呢?先看看张维迎教授是怎么说的: 


  “... 1、不改变现行的体制,不可能形成一流的师资队伍,不可能实现建
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 
  2、不改变现行的人事制度,难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外部竞争的挑战。 

  3、不改革现行的人事体制,我们就有愧于国家对北大的支持和社会对北大
的期待。 

  4、教师人事制度的改革,也是整个社会改革和国家政策的要求。 

  “...我们必须看到,北大在国内大学的地位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清
华大学已经向综合性大学迈进。2001年,清华在SCI上发表的文章已超过北大200
多篇,2002年已超过500多篇。我们当然不能惟文章数量而论高低,但数量仍然
是一个重要指标。当我们被别人在数量上远远拉在后面的时候,我们还能有什么
底气说自己是中国最优秀的呢? 

  “...自国家985对北大提高支持力度后,社会上对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反映。
一些政府部门的主要官员甚至明确地提出对我们的批评,说北大教师质量的提高
速度和科研水平远远赶不上国家对北大的支持速度和北大教师的工资增长速度,
有些人甚至提出把用于北大清华985计划的经费转投于农村普及教育的建议。当
然,我们可以说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事业,不能要求投资有立竿见影的功效,但10
年以后我们还能说这样的话吗?如果我们不能通过一流大学的建设扭转我们在社
会上的形象,国家对我们的支持力度就难以保持现在的势头,我们的发展将面临
更大的困难。” (张维迎:为什么要对现行的教师人事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以张维迎教授的观点,北大地位受到挑战,SCI论文数量少于清华,国家985
计划拨款收效甚微的责任,显然应该是由教师水平不高来负了。乍看起来,说的
有理啊,难道不是吗?且住!热血青年们,先别忙叫好。我毫不隐晦北大有少数
教授水平低下,滥竽充数,误人子弟,甚至会有张教授所说的“啊猫啊狗”(张
维迎:关于北大的吸引力问题)——相信张教授一定有足够的证据将自己排除在
外。然而真的就象张教授断言的那样,这就是阻碍北大创建世界一流的罪魁祸首
了吗? 我以为不! 

  事实究竟如何?我们来还是来算一笔帐吧。 

  我这里有一个数字,在北大任何官方资料上是查不到的,恐怕属于保密之列: 

  北大在编的教职工人数有多少?8000多名,而教师编制的人数是多少?精确
数字为2235人(文科1175人,理科1060人),其中至少有100多人的处长教授、
书记教授,我们姑且不论其人数多少,全算他是真教授,那么我校的师生比例为
1:16,(而职工学生比例则为约1:4)。这个数字,至少在2003年2月份是精确的,
因为这是在申请自然科学基金的动员会上,由科研部透露的。 

  这个数字说明什么问题? 

  首先,北大全部的课程教学是由这2235人来完成的,所有的研究生是由这
2235人来培养的,这些人每年还为北大争取到数亿元的科研经费,北大的学术地
位是由这2235人创造的。而一个铁的事实是,这2235人只占全校教职工的四分之
一。同时还意味着国家对北大教工涨工资也好,涨津贴也罢,顶多只有四分之一
是涨在了“教师”的头上。 众所周知,985计划国家投给北大的经费三年总计18
个亿,年平均达到6个亿。究竟教师的津贴占了多少呢?还是算帐吧。 我无法获
得北大教师各类岗位的精确数字,但我们不妨来一个统计意义上的估计。假如将
这2235人分成大致相等的3部分,应该是比较合理的。那么意味着其中教授、副
教授、讲师各有745人,这种假设可能不够精确,但误差应该不会太大(±50人
吧)。教师平均津贴按中间值计算:教授40000元/年,副教授20000元/年,讲师
8000/年,那么每年教师的岗位津贴总计约为5000万(±200万)。5000万对6个
亿,也就是说,国家每年的投资实际上只有1/12落实在“教师”的岗位津贴上。
张教授所指的某些“政府部门的主要官员”们,再怎么装嫩,也不能不面对这样
一个事实吧。 那么985的钱到底都哪里去了?另外2/3的“其他职工”的津贴自
然不必说了。剩下的又有多少落实到了科研工作的实处呢?这一点张教授心里恐
怕比谁都清楚。我去过北大的人事、教务、房产等部门办事,有幸目睹了北大办
公部门的豪华。官员和办事员们使用着教授们科研都舍不得买的高档微机,清一
色的17寸液晶显示屏,连一个打字员小姐都独自享用一间高档装修的办公室,真
为北大长脸。我曾经亲眼看见一只苍蝇在某办公室的光亮如漆的地板上摔了一跤,
半天翻不过身来。而我们的教授们呢?大多数实验室不但得不到一分钱的国家投
资,还要交纳学校的房租、水电费,负担学生的劳务费,连研究生使用的计算机、
桌椅板凳都要导师自己买。 其次,张维迎教授认为北大SCI论文数少于清华是由
于北大教授副教授的水平低下造成的。事实果真如此么?我们再来算一笔帐: 

  按北大科技部统计,2001年北大本部SCI论文数是1240篇,按每年增长约200
篇计,2003年应该大约可以达到1600篇左右。这些论文是多少人完成的呢?,北
大理科的教师总数为1060人,如果忽略讲师和助教的SCI论文数,那么也可以这
么说:这1600篇SCI论文实际上是由仅仅约700人(±100人吧)生产的,人均达
到2篇多。这个水平,恐怕在张维迎言必称之的哈佛、芝加哥大学也不算汗颜吧。 
  这样算下来,似乎北大教授副教授的水平并不象张教授断言的那样差么。 
  更何况,这700人2002年为北大争取的科研经费达到29594万元(科研部数
据),人均达到40余万元。除此之外,这700人还要承担几乎全部的科研任务,
理科2/3以上(上千门)的课程。还要带研究生,完成社会工作量,够得上十项
全能了吧。 

  再来看看张教授认为足以让北大脱胎换骨的改革措施如何吧。因为教授不动,
讲师助教的改变至少在短期内不足以对北大构成质的影响,那么张教授改革的主
要对象实际上是北大的副教授。 以理科为例,按照上面的估计,北大理科所有
的副教授应该在350人(±50人)左右,就算400人吧。如果将这些人全部换成哈
佛的副教授,会怎样呢?假设每人SCI论文产量是北大教授副教授平均水平的2倍,
人均4篇/年,够多了吧,那么每年也只是为北大增加了约800篇SCI,加上现在的
1600篇,也只有2400篇而已。比起世界一流来,还有数量级的差距(很多学校
SCI为数万篇)。更何况,北大副教授和哈佛副教授本来就不具备可比性,哈佛
的副教授是可以带博士的,博士是可以生产SCI论文的。我相信如果将哈佛的副
教授们放到北大,自己去找项目,自己交纳房租水电费,自己买办公桌椅,自己
给研究生买计算机、发补贴,不带博士生,自己写论文,每年能弄出一篇象样就
已经很不错了。 

  这样看来,不仅张维迎教授的归罪没有说服力,而且张教授的改革方案也并
不能让北大脱胎换骨么。 

  那么,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呢?打个比方吧,就象是一个奶牛场,总共养了
8000头牛,可是其中母牛只有2000头(含奶牛1000头),其余全是公牛。只要将
6000头公牛中的哪怕1000头换成奶牛,产奶量立即就翻一番,这么简单的道理,
张教授会想不到?然而张教授还真的装作想不到,他在令人眼花缭乱地大玩如何
改良奶牛品种,提高个体奶牛产奶量的游戏,却当全世界的人都是傻瓜。 

  由于教授大批退休,北大很多原先实力很强的专业,已经零落到只剩下一两
个副教授勉强支撑的局面,而张教授居然可以公然不顾这样的事实,说什么“现
在副教授岗位人数过多...位子填满后,学校不可能不断增加岗位。...将副教授
暂时定为非终身职位,有利于腾出一些岗位吸引更优秀的人才,更快的完成吐故
纳新。”(张维迎:关于终身教职从哪一级开始的问题)。在张教授眼里,有着八、
九千教职工的北大,七、八百人的副教授已经多到人满为患的地步了。只有靠腾
出位子,才能拿来吸引“更优秀人才”了。 

  症结之所在,张教授心里清楚,只是不肯说,也不敢说而已。如果不信,那
就看看对于北大的行政后勤,张教授是怎么说的吧。 

  “许多教员对学校的行政管理体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北大的行政管理确实
存在不少问题,不适应建设一流大学的要求,也需要改革,也一定会改的。事实
上,1999年处级干部就地卧倒重新聘任就是一次重要改革;后勤系统的改革也已
经大大推进了,大部分人已不是铁饭碗了。那么,这次改革为什么只动教师而不
动其他行政人员?有三个原因:第一,同时推出行政改革和教师体制改革震动太
大,不利于学校工作的稳定。稳住一头动一头震动小一些,容易起步,也容易成
功;如果两头都动,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甚至生活秩序就可能被打乱。第二,在
教师人事管理改革推行一段时间之后再推出行政人事体制改革,行政人员相对容
易接受一些。”(张维迎:关于改革的配套问题) 

  我真佩服张维迎教授此时语言之委婉曲折,措辞之煞费苦心。 

  张教授认为,北大行政后勤“也”需要改革,谁说不改了?处级干部不是卧
倒重新聘任了吗?后勤“大部分人也不是铁饭碗了”吗。 如果我理解不错的话,
张教授的妙语透露了这样两条信息:其一,处级干部卧倒了,又重新聘了,还当
不当处级干部我不知道,但肯定没有被解聘、限定时间离开北大的,铁饭碗照样
端着;其二,国家早就三令五申的后勤从学校行政中剥离,在一番轰轰烈烈的食
堂物价飞涨之后,原来实际上并非如此,北大后勤铁饭碗也还有人照样端着。 

  张教授说,“同时推出行政改革和教师体制改革震动太大,不利于学校工作
的稳定,...如果两头都动,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甚至生活秩序就可能被打乱”。 

  按我的理解,张教授这句妙语实际上是想说“推出行政改革震动太大”,要
天下大乱。张教授下面的话更是应证了我的理解,“在教师人事管理改革推行一
段时间之后再推出行政人事体制改革,行政人员相对容易接受一些”。改教授就
不乱,改行政就要乱,这是什么道理?而且张教授替行政人员们想的可真周到,
连接受的容易与否都在关怀之列。使我不得不对照地看看张教授对副教授以下的
教员们怎么说的: 

  “我们每一位教员必须认识到,北大是我们每个人的北大,但更是全中国的
北大,全社会的北大。北大的品牌是在过去的105年里,无数仁人志士创造的,
我们现在的每一位教员和行政人员都为北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有些人甚至把一
生献给了北大。但我们现在没有理由躺在这个品牌上维持现状。我们必须认识北
大面临的挑战,认识到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历
史的原因,有体制的原因,也有管理的原因,不是我们现有的教员的责任。但是,
如果我们今天不改革,二、三十年后北大仍然成不了世界一流的大学,我们将难
辞其咎。因此,在讨论改革方案时,我们应该有更大的胸怀,应该从我们肩负的
历史使命来认识这次人事改革,而不应该仅从个人的得失来理解改革。 

  这当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考虑个人的利益,但是,如果仅仅从现在北大工作
的人的利益出发考虑我们的改革,现有的利益格局一点也动不得,社会不会答应
我们这样做,历史不会答应我们这样做,我们绝大多数教职员工也不会同意我们
这样做。为什么?因为我们肩负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使命,肩负着科教兴
国的历史使命。” (张维迎:为什么要对现行的教师人事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 

  脸孔换得可真快,而且何其冠冕堂皇,振振有辞呢。然而,令我不解的是张
教授的态度何以如此的前恭而后倨呢? 

  还是接着看张教授怎么说: “现在是教员对行政人员有意见,行政人员对
教员也有意见。我们教员经常用国外大学或解放前中国大学里“教授主导”型体
制批评现在的“行政主导”体制。确实,大学是为教学和科研而存在的,教授应
该是主体,对行政人员的需要是从对教授的需要中派生出来的,行政人员的任务
就是为学生和教员服务。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如果教授水平不高,当教授是论
资排辈,要求高质量的行政服务也有些不理直气壮。你说我的服务不好,你又是
什么水平?在教师队伍实行聘任制后,年轻教员有了风险,只有真正高水平的才
能过五关斩六将晋升为教授,行政人员在心理上就更容易接受聘任制。届时再推
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容易得多。第三,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效率固然重要,
但对一个大学来说,最关键的还是教师队伍的素质。更重要的是,行政人员是稳
定的,服务质量很大程度上是态度问题,改革也是做减法,晚一两年,也不会使
质量降低;但是,教师队伍是每年都在进,教授是每年都在提,是做加法,而教
员的质量很大程度上是天资和聘任前的训练决定的,晚改一年,就会有更多的不
合格的人得到晋升,使得未来的改革变得更为困难。” (张维迎:关于改革的
配套问题 ) 

  显然,张教授是认同“大学是为教学和科研而存在的,教授应该是主体,对
行政人员的需要是从对教授的需要中派生出来的,行政人员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和
教员服务”的,在这一点上,国外是这么干的,言必称外国的张教授想必也无法
否认,这里主从关系还是明确的。 既然如此,教授应该是有权选择自己的服务
部门的吧? 不!张教授之妙就在于巧舌一运,就把这个主从关系化为了对等关
系,“教授水平不高,当教授是论资排辈,要求高质量的行政服务也有些不理直
气壮。你说我的服务不好,你又是什么水平?”,一下子就把教员和行政人员并
列为街上对骂的关系,张教授则俨然是超脱于二者之上的裁判了。而这个裁判的
哨子显然歪的,张裁判认为教授水平不高,于是就取消了教授们对于服务的选择
权。不光是服务的选择权,连服务质量的指责权也一并取消了。 

  更为令人叹服的是张裁判只用一句话,教师和行政人员之间的主从关系又立
即反了个。张裁判说:“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效率固然重要,但对一个大学来
说,最关键的还是教师队伍的素质。更为重要的是,行政人员是稳定的,服务质
量很大程度上是态度问题”。 

  张教授在给教师戴上高帽的同时,顺手撤掉了他们屁股底下的椅子。如果觉
得这话太含蓄,不妨翻译得直白一点。那就是:因为教师重要,所以教师的问题
是饭碗问题,干不好是要走人的。行政人员不重要,所以行政人员的问题顶多是
服务质量问题,但饭碗还是铁的。主仆定位,不言自明了吧。 

  这一句话也不小心暴露了张教授未来的行政改革的底牌:行政人员即使改革
也是改“态度”的问题,不存在饭碗问题。这时我才明白张教授所说“北大的行
政管理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不适应建设一流大学的要求,也需要改革,也一定会
改”的确切含义。 

  不过我倒想质疑一下张教授:七、八百人的副教授位子已经多到非腾不可的
地步了,而数倍于北大教师的数千行政官爷的位子,不知道“填满”了没有呢?
又是依据什么来“填”的呢?北大真的就需要那么多上班时间扭秧歌、聊大天、
提篮买菜的位子吗? 

  饭碗问题,主仆问题,才是问题的实质。张教授避而不谈如此庞大的、寄生
的、吃饭的、消耗着绝大部分国家投资的行政后勤,试图以几个混饭的教授否定
整个北大的教师队伍。 

  博取一些不明真相的本科生的欢呼。张教授之妙,何其妙哉! 


  张教授还说:“在计划体制下,教员与学校之间只有工作和隶属关系,没有
正式的合同,但正像有些教员正确地指出的,这种工作关系可以理解为一种隐性
合同。但是,隐性合同并不是不能解除。”(张维迎:关于《方案》的政策和法
律依据问题) 

  这我就大大地不明白了。学校是一个什么概念?是一所房子,还是一群人?
还是某一个人?谁代表学校?谁是学校的主人? 

  据我所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和学校之间除了工作关系之外,还有其它
的关系。比如说,我不敢高攀和张教授是平等关系,但至少我敢肯定和食堂师傅
是平等关系,我还知道我至少和食堂师傅一样,都是北大主人的一分子。而且我
还知道正是基于此种理由,有不少曾经的食堂师傅,堂而皇之地通过调动,成为
了很多行政部门的官员或者办事人员,而这些人有不少还只有中学文化程度,他
们现在正面南背北地坐在北大豪华的办公室里。 

  即便是过去的所谓隐性合同可以解除,但改革的结果,总不至于使曾经的食
堂师傅成了终身制,铁饭碗,成了北大的主人,当初自以为与食堂师傅还算平等
的副教授们倒要变成临时工,仰他们的鼻息了吧?这样划分主人和雇员关系的依
据何在?是谁给张教授们这样划分的权力? 

  退一万步讲,副教授们再不济,干干收发报纸之类的杂活,也显得北大有些
体面,何至于让食堂师傅之流来当北大的主人呢。 

  行政改革,历来是改革的难中之难,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事业单位,无
不如此。朱总理刚上台的时候,曾经痛下决心,要革除官僚机构臃肿之弊,最后
也不了了之。但朱总理令人尊敬之处在于,至少他敢于承认中国官僚危害之甚,
敢于承认中国的财政是吃饭的财政,敢于表明自己的清廉,敢于去摸一摸老虎的
屁股。 


  张维迎教授知道行政这些人不会象大学教授那样本分,去遵循张教授们的游
戏规则,所以在说到行政后勤的时候,连说话的声调都不一样了,更不用说敢于
指责吃饭的行政后勤了。但仅此一点,恐怕不足以让张教授们如此受怕。谁都知
道,行政部门掌握着北大的财政、经济、住房资源,是否有什么瓜田李下的难言
之隐,个中蹊跷恐怕只有张教授们自己清楚了。 

  但张教授改掉了什么呢?热血青年们应该心里清楚,他的改革大刀,砍向的
是正承担着北大绝大部分教学科研工作的全部副教授以下的教师,他们人数不多,
却正是北大的筋骨之所在,根基之所在。 

  问题的本质并不是在职的副教授们害怕不害怕竞争的问题,而是主仆定位问
题。然而这种定位却没有任何合理的依据,完全是张裁判的哨子说了算。他是要
将这些人一夜之间变成临时工,变成他和他的行政后勤的雇员。 

  这些只拿区区2万元津贴就在为北大卖命的副教授们,其实大多数是因为他
们本来以为自己是北大的主人,他们对北大有一份感情。然而现在知道不是了,
不仅不是了,他们还要任由张教授们拿这份感情当成炫耀北大吸引力的依据,任
由张教授的刀俎剁来剁去,没有尊严地活着,他们还会继续吗? 

  张教授俨然以北大的主人自居,以为他治下的北大副教授岗位的吸引力足以
让世界上最优秀的雇员倾心,而他肯出的价码只有区区2万元的985岗位津贴。张
教授是搞经济的,帐的确算得很精明。只可惜他也清楚一个事实: 

  “无论我们的制度多么好,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优秀人才都留在北大... 
  如果有大学愿意用年薪100万的工资吸引我们的院士,我们可能毫无办法,
那就只能让人家走。但他出100万,正表明他没有竞争力。我不需要出100万,正
证明我有竞争力。”(张维迎:关于北大的吸引力问题)。 

  这样近似无赖的逻辑出自张大教授之口,很是滑稽。但是,滑稽之后呢?伤
之惟恐不痛的副教授们走了,2万元的哈佛副教授真的会来吗?伤了根基,动了
筋骨的北大,是否有能力复原? 

  张教授对北大要施一个伤筋动骨的手术,要使一个釜底抽薪之计。然而如何
善后,张教授们想到了吗? 

  谁来救救北大? 

  2003/6/24 
  于北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172.16.129.10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5.50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