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_Soi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uxing (短痛不如长痛,只是你不懂), 信区: Black_Soil
标  题: 印刷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2月16日22:50:29 星期二), 站内信件

印刷术的起源
  最早的印刷术
  印刷术的发展和传播
  活字印刷开创新时代
  明代印刷的全面发展
  古代印刷技术的转折
  ——清代印刷
  近代印刷术
  从现在走向未来


活字版技术的发展和推广缓慢原因

  从北宋庆历年间活字版的发明,到明代末年止,活字版技术经历了五个世纪的发展
过程。这期间虽然在活字的材料、活字的制做工艺以及活字的存放和排版工艺等,都在
进行着不断的改进,但这种发展却是很缓慢的。更为突出的是,活字排版工艺虽已十分
成熟,但其使用的比例一直很低,即是到明代后期,虽然木活字和铜活字都在使用,但
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而占主导地位的仍是雕版印刷。
  对于我国古代活字排版工艺的推广和应用为什么很缓慢,大体归纳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汉字的数量很大,一副活字要满足排版的需要,最少也得有几万个活字,有的
甚至要刻制十几万个活字。这样大的数量,制做工程是很大的,一般资本较小的印刷作
坊,往往投资不起,如果制造金属活字,投资就更大了。对于只印少数书的私人来说,
更不愿用活字印刷。
  二是传统印刷文化的习惯势力影响。自从雕版印刷术发明后,印刷品不仅作为一种
阅读对象和传播知识的媒介,也作为一种艺术品和传播书法艺术的载体。雕版印刷术的
这种功能,是活字版所难以取代的。文人及藏书家对印刷品的评价,往往也是从上述的
标准出发。而活字版则只能用一种固定的字体,对当时的很多购书者来说,是不易接受
的。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图片
  三是工艺技术上的保守思想,影响了活字版印刷的推广和应用。由于雕版印刷已有
悠久的历史和成熟的工艺。而活字版工艺是一种新工艺,往往不易被很多人所接受。从
活字排版的工艺技术来说,它比雕版要复杂得多。当然,以上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主
要的原因是由于封建的生产关系,抑制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
《宋诸臣奏议》图片
  所以直到清代木活字印刷才得到广泛的流传和普及。政府和民间多以木活字印刷书
籍。尤其是乾隆皇帝用木活字印刷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一百三十八种,最为著名。
此事的倡导人及承办者金简,写成《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专门介绍并全面记述武
英殿制作木活字、排版、印刷的工艺流程。有力地推动了清代木活字印刷术的广泛应用
南宋出现的锡活字,是文献记载的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明代时铜活字印刷
兴起,以无锡华、安两家用铜活字印书为最着名,现存最早的铜活字印书,是明代弘治
三年(1490年)华燧会通馆印制的《宋诸臣奏议》。
  清代从康熙时期,政府就用铜活字印刷书籍,最大规模的一次是雍政年间排印的大
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私人和坊肆也多有铜活字印刷术的应用
      
[上一页]
      
  
 
武英殿木活字、排版材料制造方法
      
(1)造木子
  所谓的造木子,就是制造木活字的刻坏。其制作方法如下:
  (a)取枣木截割成约四分厚的木板,再将木板竖向裁成宽一寸的长方形木条,叠放
晾干。
  (b)将晾干后的木条两面用木刨刨平,以净厚二分八厘为准,然后将木条横截成宽
四分的木子。
  (c)平准木子。为了保证大、小号木子宽、高符合标准,必须将木子放在特制的木
槽内加工。在平准木子时又分三种:一是平准大木子宽度,一般取长一尺四寸,宽一寸
八分的硬木,在硬木中间开出一条宽一寸、深三分、槽底平直的凹槽,槽面用铁片镶口
,在靠近凹槽的任一端,从侧面开出一个高三分宽一寸的活闩门,再制两个楔形的活闩
。将十多个木子侧排在凹槽内,用活闩挤紧,用木刨将木子刨至与镶有铁片的槽口平齐
为准。由于这个凹槽的深度是三分,所以刨成后的木子宽度也是三分。二是平准大木子
高度,一般取长一尺四寸,宽一寸八分的硬木,在硬木中间开出一条宽三分、深七分、
槽底平直的凹槽,槽面用铁片镶口,活闩门与楔形活闩的制法与平准大木子宽度的木槽
相同。将经过平准宽度的十多个木子排放在凹槽内,用活闩挤紧,用木刨将木子刨至与
镶有铁片的槽口平齐为准。由于这个凹槽的深度是七分,所以刨成后的木子高度也是七
分。一根木条经过截割与三次刨平后,所制出的木子在厚度、宽度与高度上均达到统一
的标准。这种平准木子的方法制出的木子,比王祯用先刻字后截割再平准方法制成的木
活字精度更高,制作工艺更加先进。三是平准小木子宽度,一般小木子的厚度和高度与
大木子相同,但宽度仅有二分。平准小木子宽度的木槽是在长一尺四寸,宽一寸八分的
硬木中间开出一条宽一寸、深二分、槽底平直的凹槽,槽面用铁片镶口,在靠近凹槽的
一端,开出活闩门,再制两个楔形的活闩。将十多个木子侧排在凹槽内,用活闩挤紧,
用木刨将木子刨至与镶有铁片的槽口平齐为准。由于这个凹槽的深度是二分,所以刨成
后木子的宽度也是二分。刨制木子时,用力必须轻捷,不可用力过重或刨得过深,否则
木刨将会损坏镶在槽口上的铁片。
刨活字木槽及铜漏子
(2)木子检验
  用铜制成大小两种方漏子,内空的大小分别与大小号木子的尺寸相符,将平准后的
木子分别用大小铜漏子逐个检验,这样就可以保证木子的大小符合预定标准。
刻字图
(3)刻字
  将需要刊刻的字用宋体写在事先画有格子的薄纸上,写好后逐字裁开,反贴在木子
的上面。然后将木子放在专用刻字的木床上,用活闩闩紧,就可由刻工进行镌刻了。刻
字木床的制法是,用一块高一寸、长五寸、宽四寸的硬木,中间挖出五条宽三分深六分
的凹槽,每槽可容木子十个,另外在木板上开出两道活闩槽并制两根楔形的活闩,木子
放入槽内,用活闩从两端塞入,便可将木子挤紧,然后就可以像镌刻雕版一样进行刻字
了。
武英殿的字柜
(4)字柜的制作
  制字柜。按照康熙字典的十二干支分类法,将活字分别排列在十二个木柜中。每个
木柜高五尺七寸,宽五尺一寸,进深为二尺二寸,木柜腿高一尺五寸,每个木柜配备一
条木凳,木凳的高度与柜腿的高度相等,以便站在凳子上取字。每个柜子做二百个抽屉
,每个抽屉分为大小八个格子,每个格子中放入大小字母各四种,在各个抽屉的面板上
写上这四种字母的属于某部某字及笔画数。取字时先按照偏旁知道该字属于哪部放在哪
个柜子中,再查笔画数,便知该字放在哪个抽屉内。熟练之后,需要的字伸手便可取到
。生僻的字平常使用不多,可以少刻,另外造一个小木柜收藏。将小木柜放在大木柜的
上面,可以一目了然,捡字也十分方便。
木活字版槽版
(5)造槽版
  用干燥的楠木做成外口宽九寸五分、长七寸七分、高一寸六分,里口宽七寸六分、
长五寸八分八厘、深五分的长方形槽版。在槽版的四角包上铜角,使其更加坚固耐用。

(6)填空材料
  填空材料也是用干燥的楠木做成,其规格有以下几种:
  (a)一分通长夹条。这是宽五分长五寸八分八厘,厚一分的通长木条,主要用于书
内整行大字靠整行大字时使用。由于套格每行宽四分,而大字仅宽三分,将大字居中则
每行两傍各空半分,二行合计空一分,所以两行之间放入一分宽的夹条正好符合每行宽
四分的要求。
  (b)制半分通长夹条。这是宽五分、长五寸八分八厘、厚半分的通长木条。主要用
于当书内整行小字靠整行大字时夹入其间使用。由于每个小字宽二分,双行排列正好宽
四分,与套格的尺寸相符,按理无须加入夹条,但如果旁边靠着大字,两行之间就有半
分宽的空隙,此时正好可以夹入半分宽的木条。
  (c)制一分长短夹条。这是宽五分、厚一分、长度从一个字起至二十个字止的长短
木条。用于双行小字的下面接排大字而旁边一行也是大字时使用,根据字数多少夹入长
短不同的木条。
  (d)制半分长短夹条。用楠木或松木制成宽五分、厚五厘、长度从一个字起到二十
个字止的长短木条若干根。遇到双行小字的旁边一行是大字时使用,夹入木条的长短根
据字数多少来定。如果旁边都是小字则不用加入夹条。
类盘图
(7)制顶木
  用松木制成高五分,宽三分或二分,长度从一个字起到二十个字止的长短的方木条
若干根。排版时遇到版面中无字的空行,则根据空行的长短嵌入不同长度的顶木,这样
该行的活字就被固定在相对的位置而不至于移动。
(8)制中心木
  用松木制成高五分、长五寸八分八厘、宽四分的木条若干根,凡摆书至第九行时,
就放入中心木一条,对应于套格的版心。
套格图
(9)制类盘
  用松木做成的宽一尺四寸、长八寸、深五分的托盘(类盘),盘内嵌入数十根木档
板,形成数十个宽四分的空槽,取字或归字时,随手将木活字放到木档板之间,木子就
不易向左右两边倾倒。
(10)制套格
  用梨木制成宽七寸七分、长五寸九分八厘的木板,在板内刻上比槽版里口每边大半
分的边线,板心按现行书籍的式样每幅刻出十八行格线。每行宽四分,版心也宽四分。
书名、卷数、页数与校对者姓名事先另处刊刻好,在印刷套格时把书名等嵌入版心一同
刷印。

清代政府的中央出版印刷事业
  清代的政府刻书,初期主要集中在内府。由于明代司礼监刻书存在着版本选择、内
容文字校勘不够精审、刻书质量不高的缺点。清代政府改变了由司礼监经管刻书的制度
。在宫中武英殿设置修书处,专掌修书、刻书之职。选派翰林院词臣负责管理,并任用
博学的词科学士参与编校刻印书籍。另召顾各类工匠担任雕版、刷印、装帧工作。从此
,武英殿成为清朝中央出版印刷机构,清代的很多“钦定”、“御批”的书籍,都是在
这里编辑、出版、印刷的。这里所出的书统称为殿本或殿版。有时也作为一种范本,允
许各地翻版印刷。
武英殿铜活字印刷的
《古今图书集成》
  武英殿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设立,最初为武英殿造办处,后改名武英殿修书处
。其下分设监造处、校对书籍处。监造处专掌监刻书籍,再分设铜字库、书作、刷印作
。校对书籍处负责书籍付印前、后的文字校正工作。康熙初期,武英殿刻书能力尚小,
一般都发到南方苏州、扬州一带刻版,然后运回武英殿。在康熙四十五年以后,武英殿
新设立了印刷机构,从此刻书力量日渐增强,开始大量刻印书籍,而且发展到顶峰,这
时可以说是武英殿的全盛时期,印刷图书的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以前的任何时代,至嘉
庆之后,武英殿才逐渐走向衰落,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被或烧毁。此时,民间的
印刷仍不断地发展。
  武英殿比较最著名的印刷活动一是雍正四年(1726年),用铜活字印刷《古今图书
集成》,二是乾隆年间用木活字印刷的《武英殿聚珍版丛书》,这也是清政府规模最大
的两次印刷活动。
  《古今图书集成》共六十四部,每部一万卷,目录四十卷,共印刷了五千零二十册
。印刷这样大部头的百科全书,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而且是用铜活字印刷,就更
成为印刷史上的一件大事。《古今图书集成》按类编排,收录材料极为丰富,多为整段
、整篇或整部著作收入书内,因此,大量的宋、元、明古籍,竟借此得到保存与流传。

武英殿
  从乾隆三十八年(1736年)开始,武英殿进行大规模的木活字印刷。木活字印刷以
武英殿最为辉煌。前后共刻制二十五万三千五百个大小枣木活字,印刷《四库全书》及
其它经典著作共一百三十四种,二千三百多卷,几乎包括了经、史、子、集等历代的重
要著作,谱写出历史上制造木活字数量最多、印书最丰的不朽篇章。由于乾隆皇帝为木
活字取了聚珍版的雅名,因此,这次印刷的书籍统称为《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乾隆四十二年(1740年),由当时主持武英殿编印工作的金简组织编写、由乾隆皇
帝亲自批准出版印刷了一本《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这本书详细记载了这次木活字
印刷的情况,介绍的木活字制作及印刷技术,比王祯的《造活字印书法》更为详尽、严
密、科学,在工艺规范、技术路线、生产调度中显现出前所未有的严谨、科学与规范,
这是活字印刷术接近顶峰的表现。

铅活字版的发明者——谷登堡
  约翰·谷登堡 (1397-1468)是缅茵兹市一位具领导地位的公务员,发明用活字与机
械来印制书籍的方法。
  约翰·谷登堡熟知制造硬币的钢模、印制扑克牌木刻版和铸造钟铃的字模方式来制
成印刷版子,但很快就察觉到每个字母必须要分开,且能移动,为能耐压则决不可用柔
软的木材,而是坚硬的金属。
  他的第一个目标是使用溶化的金属铸造个别的铅字,为此谷登堡选用手写字体作为
篮本,为了能模拟手写格式,使一般人不易分辨手写书籍和铅字印刷品的差别,他特地
选用"textura"字体 (哥德体的一种)作为范本。
铸造铅活字的工具
  约翰·谷登堡为每个字母与每个符号制作一个钢模,压在软铜块上形成一个铜模,
如此即可铸造大量的铅字。为此目的,约翰·谷登堡发明一种手铸工具,将铜模放置其
中,只要倾入溶化的合金,字母与符号即可产生,这种合金包含铅、锑、锡与少许比例
的铋金属,并于1450年开办了自己的印刷厂。 
国外早期铸造的铅活字
  但仅是如此仍然不够,印墨也必须自行生产,为此他又发明了脂肪性的印刷油墨。
然而这一切准备之首要工作,仍是要制造一部印刷机,为此,他又发明了木制印刷机。

  经过三年的辛劳工作,四十二行拉丁文圣经终在1455年印刷完成,约装订成200册,
每册有1282页,每本都是一样完好而美观。
  从此,他的发明品很快地传遍全球各个角落,使全世界均能用这种印刷方式印刷有
形的读物,从古而今,由远而近,世界各地均有目共睹。

--
让爱情见鬼吧
谢谢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8.97.11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491毫秒